應取消「SCI」評價指標,把醫務人員從不切實際的論文要求中解放出來

2020-11-11 醫師報

融媒體記者 許奉彥


「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

「許多行業把SCI作為評價學術的質量指標,這導致中國大量的知識資源、研究成果、源源不斷地流向國外」;

「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但最終並沒有把科研論文成果首發在中國」;

「我們刊發的SCI文章中國人看得並不多,實際上都是在免費給西方打工」;

「希臘一本雜誌,居然有94%的刊發文章來自中國」;

「在國外期刊每發一篇SCI論文發表費在3萬元左右,有的甚至達到5萬元,每年將有100億人民幣流失國外」;

……


面對這些問題的靈魂拷問,不禁要問,導致這些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如何破解「重洋輕中」的困境?我國醫藥領域該怎麼辦?


在11月6~7召開的「中國醫藥期刊大會暨醫學期刊質量建設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和專家對此進行了詳盡的討論,他們呼籲,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那麼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應取消「SCI」作為任何項目的評價指標,並應儘快建立適宜中國國情的科學、客觀、公正的科技期刊學術質量評價體系。


曾幾何時,我國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科研水平的評價標杆,迷信國外的學術載體,將其權威化、神聖化,而不是以適宜國情,不是以創新與質量為依據,不是以推動社會進步為依據,這必將使科研與學術偏離了自身的終極目的,甚至走上歧途。


會議主席、中國醫師協會報刊出版管理部王德主任介紹,大量的證據顯示,影響因子、引文率只代表期刊的影響力,不代表期刊的學術質量。引文指標無助於評價研究論文的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以及社會價值。


「我們是時候行動起來了,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特此中國醫師協會科研出版工作委員會經過研究並廣泛徵求專家意見,「中國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標準」專家共識(第一版)出爐。


王德主任對此信心滿倍,「早就應把醫務人員從不切實際的論文要求中解放出來了!」


據悉, 「中國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標準」專家共識(第一版)囊括12大項評價指標,並納入「科技期刊學術質量指數量表」考核表。共識對於「政治方向、雜誌權威性、編輯委員會的組成、專業評審、學術不端、對文章的『三審五定』」等評價指標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會議上,還公布了「醫務人員學術(職稱)論文類型專家共識」,對於9項類型進行了闡述說明。


王德主任表示,「任何變革都不是一蹴而就,這是共識的第一版,我們還將不斷修正和完善,讓評價體系真正服務於國人。一定要讓全國醫學領域的科研體系、國內醫學期刊行動起來,保衛我國的核心戰略資源,真正實現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王德主任


大會開幕式


相關連結

「中國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標準」專家共識(第一版)

  目前,許多行業和單位把「SCI」作為評價科技期刊和科技論文的學術質量指標,這導致中國大量的知識資源、研究成果,源源不斷地流向國外(期刊)。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最終並沒有把科研論文成果首發在中國 。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指示,以及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衛健委相關文件精神,應取消「SCI」作為任何項目的評比指標,並應儘快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客觀、公正的科技期刊學術質量評價體系。中國醫師協會科研出版工作委員會經研究並廣泛徵求專家意見,形成以下專家共識。

「中國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標準」專家共識


1.沒有政治錯誤,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2.具有CN和ISSN刊號(刊登在雜誌指定位置)。

3.具有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編輯委員會(編委名單每年至少刊登1-2次)。

4.具有明確、固定的編輯部地址,包括聯繫方式及符合要求的編輯人員和辦公條件,具有固定的投稿平臺和網站。

5.發表的論文至少有1-2位同專業評審專家評審且同意發表。同等條件下,發表的論文文末標明評審專家姓名的雜誌優先(指同意發表的專家,不同意發表的專家姓名不刊登)。

6.發表論文的文末標明本文責任編輯的姓名。

7.具有嚴格的不端行為檢測制度,發表論文整體複製比小於30%,單篇複製比小於15%。

8.有完善的編輯部管理制度及論文「三審五定」的操作流程規定。

9.學術、技術類期刊年發文量小,按240頁月刊計算,每期不多於80-120篇。

10.經期刊所在學科領域專家評審認可,或在本學科排序位於前五分之四。

11.論文相關資料和數據,包括單位介紹信、實驗數據、實驗圖片、專家審稿意見等必須上傳期刊投稿平臺備查,以防學術造假。

12.期刊學術質量指數排名在前80%範圍內,促進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詳見附件:科技期刊學術質量指數量表)。

中國醫師協會科研出版工作委員會

執筆:王 德

2020年11月6日


「醫務人員學術(職稱)論文類型」專家共識

長期以來,醫務人員發表的臨床經驗總結、臨床病例報告,疾病述評綜述等被排除在醫務人員職稱論文之外,甚至有的資料庫也不收錄這些論文,然而,這些論文卻是最實用的貼近臨床的文章。

為把醫務人員從不切實際的論文要求中解放出來,減輕醫務人員負擔,中國醫師協會科研出版工作委員會經研究並廣泛徵求專家意見,達成以下專家共識。

「醫務人員學術(職稱)論文類型」專家共識

●論著類論文:具備學術論文的基本要素,符合科技論文的編寫規範。包括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和調查研究。


●述評類論文:針對某一學科某一熱點問題或研究專題進行較為廣泛而深入的闡述和精闢的評論,要求觀點鮮明、針對性強。包括專家述評、專家筆談、專家論壇、焦點論壇。

●綜述類論文:以某一專題為中心,查閱、收集大量國內外近期的原創醫學文獻,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整理而寫出綜述,以反映出該專題的歷史、現狀、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等情況,並做出初步的評論和建議。綜述類論文包括文獻綜述和meda分析(薈萃分析)。


●診療規範或專家共識(執筆者):由某一疾病或某一研究專題的權威專家集體對某一疾病或某一研究專題形成的文章。

●病例分析或病例報告:病例分析是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並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病例報告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雜症,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導但尚有重複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經驗教訓或經驗總結:包括臨床誤診誤治、診療過程中經驗等方面的文章,包括短篇報告和個案報告,字數不少於2000字。


●臨床病理(例)討論:主要是針對某些疑難複雜易於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診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 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例)討論則以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和相關討論為主。


●醫學人文:促進人文精神提升,弘揚正向、向善的仁愛文化。加強醫務人員對醫學人文的認識和關注,改善醫患關係,推進醫學高質量發展。


●其他:如學術會議紀要、臨床查房報告、書評、作者來信等,有學術價值,且內容較豐富,字數不少於2000字,亦可作為職稱晉升論文。


中國醫師協會科研出版工作委員會

執筆:王 德

2020年11月6日

相關焦點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規範高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現提出以下意見。
  • 規範使用SCI論文評價的幾點建議 + SSCI經典論文分享
    SCI在宏觀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本質與簡單數論文數量相關,採用指標體系進行評價,SCI論文僅僅是一種一項指標,這就大大改善了科技評價效果。 4.鼓勵採用一些文獻計量指標進行評價在科技評價中,評價指標不宜簡單化,比如傳統用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等進行評價,這是問題產生的根源。應根據評價目的,篩選一些優秀的評價指標評價,如h指數家族的一些指標,特徵因子、z指數等。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
    《意見》要求,要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貢獻,審慎選用量化指標。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
  •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
    教育部 科技部2020年2月18日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
  • SCI論文獎勵會最終被取消嗎?科研績效該如何評價
    今年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下發了系列學術評價政策。7月末,科技部再次下發指導文件《自然科學基金委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從這些文件出臺後引發的反應來看,管理人員和一線科研人員對於所謂的SCI論文的作用,以及是否該給SCI論文獎勵的爭議不少。
  • SCI論文不作為評價指標後,看看哪個大學發的論文比較多?
    2月18日,教育部聯合科技部發文《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指出SCI論文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並督促各「雙一流」建設高校檢查修改相關制度文件及「雙一流」建設方案。
  • SCI論文多久能發出來-英輯編輯
    sci論文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先來說說sci論文的類型,sci論文一把可以分為綜述性文章、實驗型文章、報告型文章和信件形式的文章幾個類型,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文章類型進行寫作,sci論文的價值想必大家一定有所耳聞,sci論文是被sci檢索的頂尖學術論文,sci論文通常代表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與發展方向
  • 高校要取消SCI獎勵,學生畢業不宜以SCI...
    以下是意見全文: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陳強分析,首先科技財政投入有績效審計的要求,需要績效指標支撐。高校科研組織的行政化色彩較濃,推動相關工作也需要抓手。於是,在一部分高校,SCI論文成為科研水平和學科建設績效的顯性指標,甚至變身為科研活動的「指揮棒」。其次,改革開放後,在大多數領域的國際學術競爭中,我國高校主要處於「跟跑」狀態。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重視醫學論文的發表,這本身沒有錯,但有些單位只是重視論文發表的影響因子和發表數量,卻不重視論文的創新價值、學術含金量的評價,缺乏對於學術規範和學術誠信的考核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買賣論文的風氣,給學術不端人員可乘之機。」葛均波說。 目前,論文買賣已形成分工明確的產業鏈條,專業寫手負責編寫論文,網站中介充當掮客,期刊編輯部「裡應外合」。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今年1月30日,科技部下發通知,要求各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部門陸續出臺文件,規範科學研究和科研評價中的不良導向。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需要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 葛均波: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 人民周刊
    人才評價和期刊管理都應改革    基於上述案據,葛均波提出4點建議。    ——繼續推進和完善科研人才分類評價制度。    對醫務人員採取分類管理的職稱與薪酬制度。綜合考慮其學歷、工齡、臨床能力以及教學、科研獲獎、大眾科普等相關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評價,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機制,防止他們迫於職稱晉升、業績提升等壓力買論文。
  • 兩部委發文打破論文「SCI至上」 新評價標準亟待建立
    文件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依據意見,要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
  • 讓醫務人員把論文寫在臨床上
    「代寫代發表論文」可謂化石級騙局,騙局有時未必需要很高明,只要擊中受騙者的「痛點」,往往就成功了一半。那些中了「槍手」圈套的醫務人員,毫無例外都是為了發論文、評職稱,而自己又寫不來、發不了。這裡就牽涉一個老掉牙的問題,醫務人員評職稱難,難於上青天。
  • 教育部: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減少對學科、學校的排名性評價,堅持分類和分領域評價。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審慎選用SCI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同時引導社會機構科學開展大學評估排行。二是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在職稱(職務)評聘中,要建立分類的評價指標體系,考察重點是人崗相適,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三是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
  • 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論文
    目前,科研領域某些人員過度追求SCI相關指標,導致 「SCI至上」或 「唯SCI」 的扭曲現象並不能說明SCI這個中性科研工具的原罪,而是因為沒有與時俱進地優化和合理限制SCI這個客觀量化工具在高校科研評價體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不是。發表sci論文經常遇到英語的要求,甚至很多作者因為英語水平不夠高,影響了sci論文發表。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sci期刊要求英語,但不是所有的sci期刊都要求英語。sci中收錄的期刊來自很多個國家,包含很多本期刊,每本期刊都有各自相應的要求。
  • 《科學》雜誌副主編: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
    >  本報記者 張佳星  「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文森解釋,每篇論文都有可能被引用,因此人們計算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來說明一篇論文對該領域研究的推動作用。「如果一篇論文被引用了很多次,那是好事。因為那意味著很多科學家願意利用這篇論文的研究發現(或者基於該論文的研究發現)開展進一步研究,因此計算論文的引用次數是有意義的。」  「影響因子是一個雜誌中文章被引用次數的總和除以這個雜誌的總文章數。」
  • 發表sci論文需要注意什麼
    sci論文在科研評價、評職稱中認可度非常高,同時也意味著其不好發表。不好發表的原因中,除了sci期刊錄用標準高之外,還有很多注意事項未能引起作者的重視。那麼,發表sci論文需要注意什麼?1、期刊選擇發表sci論文要找sci期刊。作者可以先通過下載sci期刊影響因子表,或閱讀文獻,或相關單位推薦,或找專業人推薦等多個渠道查找到sci期刊名單。再根據本sci論文的內容方向、質量水平,以及相關單位要求,從學科、收稿範圍、影響因子、分區、審稿周期、發表費用等多少角度,綜合考慮分析來確定目標sci期刊。
  •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對於評價評審工作,首先是要減少,大力減少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等「三評」事項。其次是要規範,評價指標、辦法要充分聽取意見,特別是科技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意見;評價方式要實行代表作評價,精簡優化申報材料,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評價過程要遵循同行評價原則,對評審對象合理分組,遴選合適專家,併合理設定工作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