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等高校學報被CSSCI降級 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2020-12-06 搜狐網

  學界人士對CSSCI絕不會陌生,學科排名、評優晉升往往「離不開它」,它甚至被稱為「中國學術GDP指數」。一般能出現在CSSCI「來源期刊」目錄上的刊物簡稱「C刊」,此外C刊還有擴展版,簡稱「C擴」。

  1月16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最新公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錄》(下文簡稱「目錄」)。此舉一出,立即引起學界爭議。一大導火索是新目錄中包括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在內的幾份高校學報從「C刊」降為「C擴」了。

新目錄「6增6調」,引學界爭論

  據《文匯報》報導,有學界人士介紹這次公示目錄就「高校學報」方面出現了「6增6調」:增加到「C刊」的有齊魯學刊、煙臺大學學報、安徽師範大學學報、浙江工商大學學報、吉首大學學報、江西師範大學學報;而從「C刊」被調整到「C擴」的期刊分別是:同濟大學學報、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華東理工大學學報、天津師範大學學報、深圳大學學報、武漢大學學報。

  變化看似小,實則「千層浪」。

  網傳的一份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於1月17日刊發的《致讀者信》說:「根據南京大學CSSCI評價中心的規則,本次C刊目錄的數據基礎是2013-2015年敝刊所發表文章的被引成績。敝刊是全國高校系統中唯一一本只發表人文科學類即傳統文史哲三大學科稿件的期刊,而傳統文史哲三科的作者在發表論文時不太習慣像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學者那樣引用期刊論文,導致我們這類專注於人文科學的期刊被引成績一直非常不理想。」

  這封信還表示從2016年1月開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已經調整稿件的學科結構,增加了部分影響因子高的政治學、社會學類稿件。

  對此,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有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編輯部只向作者一一單向發信,對於「網傳的《致讀者信》」暫不回應。

  而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學報主編孫周興則對「降格」直言:「四年前我就預感到同濟學報將被剔出CSSCI目錄,因為我們堅持不參與影響因子造假勾當。」1月19日,孫周興還在博客上發表《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聲明》,再一次將C刊新目錄與「影響因子」推向學界爭議的風口浪尖。

  網傳的一份《致讀者信》

  C刊是「學術風向標」?

  CSSCI是1998年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下文簡稱「中心」)受教育部委託開發研製的引文資料庫,用以檢索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情況。在CSSCI官網介紹中:CSSCI遵循文獻計量學規律,採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2700餘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範的期刊作為「來源期刊」。

  換言之,C刊,是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體系裡「學術性強、編輯規範的期刊」。

  在青年學者陳才看來,CSSCI只是期刊評價的一個標準,而並非學術評價標準。「真正的學術評價要留給後人去蓋棺定論。不得已,一定要去評價,也需要交由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專家來進行。所以該中心每次公布目錄,都有學者加以批評。」

  「至於該中心的評價細則,從來沒有詳細公布過,只是有一些籠統的說法,比如前幾年的引用率等。這裡也有問題,細則為什麼不公布出來讓學者參與討論?」陳才提到,該中心網站上,「遴選標準」和「遴選程序」兩欄都是空白。

  而C刊與學術評判、考核的「劃等」更引發深思。「雖然該中心明確說明,請學術界正確使用該索引,但是,科研管理者實質上就把它當成了學術評價標準。科研工作者評職稱、學生畢業拿學位,都要看C刊發表篇數。為什麼呢?這是荒唐的。」陳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一方面學術評價的確困難,各有各的看法,沒有一個至少是大部分學者共同認可的規則,勢必引發爭議甚至矛盾。「另一方面就是科研管理人員懶政,簡單粗暴地用該中心作擋箭牌。高校為什麼自甘做CSSCI的奴僕?為什麼很多人把它默認成一個學術評價體系?這也是受浮躁的大環境影響。」

  「每個專業有每個專業的規範,不應該一刀切,籠統地來評價。更不應該由外行來評價內行。有不少學者都出現過,投稿時刊物是C刊,而發表時刊物等級降了,論文等級就被下降了。所以C刊目錄給學者投稿造成了不少困擾,作者寫好文章還要花不小的氣力去研究刊物本身以投稿。這說明什麼?只能說明給刊物分等級的做法極不可取。學術刊物只是學者發表學術觀點、表達學術態度的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不能越位。」

  陳才甚至認為,要取消刊物的等級,讓刊物和學術各歸本位。

  一位985高校的學報主編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對於少數國內知名大學學報,幾乎是不考慮什麼影響因子,什麼C刊不C刊的問題。說到底,(新目錄)是一套新的遊戲規則。任何一套遊戲規則施行起來都有利弊得失,這要看參與者的積極性以及對學術的影響。現在很多學術期刊都參與到遊戲中來,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有人排列前,有人落後。如果一些學術質量和聲譽都有問題的反倒堂而皇之地跑到前面去了,那倒是有問題了。」

  影響因子是「刊物風向標」?

  若「影響因子」真能解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的「降位」,那麼在兩個月前「中國期刊未來論壇」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中,《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可是進入影響力指數第一集團(Q1區)。同一份刊物,怎會有不同的「影響因子」?

  「這可以理解,不同機構計算方式不同,影響因子自然不同。國內也少有機構公布過他們的計算公式。」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近年對「影響因子」展開深入的學理研究,「文章被引用次數越多,影響因子越高。但只用影響因子判斷一個刊物,其實是不合理的。」

  江曉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影響因子」最初是圖書館用來判斷「買什麼雜誌最划算」 的參考指標,後來才慢慢發展為刊物水平的判斷標準,甚至成為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在他看來,長期強調並用各種考核手段要求科研人員儘可能將論文發表在國外高影響因子刊物上,不僅在學理上極為無理,而且對中國學術造成極大傷害。

  「我舉三個例子。一是影響因子高的文章依然會被證明是錯的。有的文章本身荒謬,那麼駁斥它的文章自然要引用它的觀點,引用不也上去了嗎;二是《自然》《科學》這些高影響因子刊物經常撤銷論文。很可笑的是,這些撤銷論文的影響因子很高,被撤銷後影響因子也繼續存在,甚至還會被他人引用。」

  「第三,影響因子的計算類似一個遊戲,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手法把影響因子變很高。比如在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公布的影響因子分式裡,分子是該期刊所有文本所產生的所有引用次數,分母則是該期刊裡引用項文本的篇數,也就是學術論文的篇數。要讓影響因子變大,分子要大,分母要小。所以像《自然》這些雜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減少學術文本的數量。一期期刊裡,他們只有十分之一的文章是學術文本。」

  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網站上,遴選標準和遴選兩欄是空白。

  反思當代中國學術生態之內核

  在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冠軍看來,C刊新目錄之所以掀起了這樣大的媒體波浪,是因為它牽涉到了當代中國學術生態之內核。

  「CSSCI對於始自1990年代中期的漢語學術之 『規範化』轉型,確實有很大的功勞。也正是由於它的成功,在過去十幾年間,它很快成為了整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質量的唯一評價標準:學者的職稱晉升、績效獎勵,乃至博士研究生的畢業條件,全部在該標準下被精確量化。」

  「這產生兩個可怕後果。」吳冠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一是當C刊發表數量成為學術質量評價的惟一標準後,學者水平直接被C刊篇數所定義,而刊物質量被C刊遴選標準所定義,「學者和刊物皆被CSSCI 『異化』。」

  「二是C刊目錄本身被 『異化』,圍繞它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利益與權力鏈條。當下許多衝著CSSCI去的批評,實際上是衝著固化在CSSCI名下那個利益權力鏈條去的,衝著當代中國學界那個 『變態內核』去的。」早在2013年,孫周興就專門「抨擊」過學報體制內腐敗的現象,披露眼下一些地方的一些學報為了提高刊物的影響因子,居然串通起來相互引用,或者乾脆要求作者本人安排引用,「實在無恥至極。」

  吳冠軍說:「今天,對於一本學術雜誌而言,在C刊目錄之內還是之外,幾乎是在天堂和在地獄的差別。前者稿件如雪片般飛來,後者即便求爺爺告奶奶也很難收到優質稿件。為了使自身留在C刊目錄之內,許多雜誌的編輯方針及思路不得不惟C刊遴選標準是從。」

  他感慨,一邊《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被迫表示開始改變稿件的學科結構,另一邊《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不願接受「惟被引率」之異化。「捲入當下風波中的兩本學術刊物,一本標識出了既有結構的殘忍性,一本則向我們指出了激進反抗的可能性,作為學者,我們有什麼理由不一起去為改變當下這 『雙重異化』結構,而去展開激進的努力?」

news.sohu.com false 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04887 report 4762 學界人士對CSSCI絕不會陌生,學科排名、評優晉升往往「離不開它」,它甚至被稱為「中國學術GDP指數」。一般能出現在CSSCI「來源期刊」目錄上的刊物簡稱「C刊

相關焦點

  • 武大同濟等高校學報被CSSCI降級,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1月16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最新公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錄》(下文簡稱「目錄」)。此舉一出,立即引起學界爭議。一大導火索是新目錄中包括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在內的幾份高校學報從「C刊」降為「C擴」了。
  • 武漢大學專家共議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
    沈壯海在致辭中指出,在武漢大學跨越三個世紀120多年的發展歲月裡,武大文科學報相伴走過了90年的風風雨雨,特別見證了武大文科發展的歷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是武漢大學的傳統優勢,武大文科學報作為武漢大學的一張名片,從創刊伊始便承載著「促進高深學術」的重要使命。一直以來,武漢大學和廣大學者始終將學報作為一方學術陣地加以守護和建設。
  •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再次榮獲「RCCSE中國核心期刊」評價
    近日,由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和武漢大學圖書館、中國科教評價網等聯合研究編制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6版)正式對外發布,我校學報(《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再次被評為「RCCSE中國高職高專成高院校學報類核心期刊(A)」。
  • 複印報刊轉載指數排名:人大、北大、武大居高校前三
    原標題:複印報刊轉載指數排名:人大、北大、武大居高校前三 該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研製,共有約560種人文社科期刊和330家作者機構榜上有名。
  • [光明日報]專家學者齊聚武漢研討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沈壯海介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是武漢大學的傳統優勢,武大文科學報作為武漢大學的一張名片,從創刊伊始便承載著「促進高深學術」的重要使命。他希望武大文科學報在聯合校內期刊服務學校相關學科發展、打造武大學術品牌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希望武大文科學報立足學術前沿,面向時代熱點、面向中國現實問題大力刊發精品力作,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為學術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 《武漢大學學報》四位一體勇創新百家爭鳴求發展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以下簡稱《武大學報》)均為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負責出版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由1930年創刊的《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發展而來。
  • ...學報(社會科學版)》首獲「全國高校社科名刊」,複合影響因子...
    中國高校之窗11月26日、27日,「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責任與使命學術研討會暨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第八屆理事會第五次會議公布了第六屆全國高校社科期刊評優活動結果,《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榮獲「全國高校社科名刊」稱號。
  • 我校學報編輯部兩本期刊入選中國高校傑出•百佳•優秀科技期刊
    本網訊 日前,「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第22次年會在重慶召開,我校學報編輯部主編的《中國農業大學學報》入選 「2018年度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刊入選「2018年度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學報》是連續入選。
  •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B輯被列為SCI-E來源期刊
    近日,浙江大學和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聯合主辦的《高校應用數學學報》B輯(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ERIES B,簡寫為AMJCU-B)被列入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庫)》(
  • 成師院學報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擴展期刊
    中國網12月3日訊(李小野)近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發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成都師範學院學報》被評定為「綜合•高校綜合性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A刊擴展期刊。
  • 2020經管類RCCSE權威核心學術期刊排行榜發布!《管理學報》上榜!
    近日,金平果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六版)新鮮出爐,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報》上榜!註:只顯示榜單前30位管理學報《管理學報》是由教育部主管、華中科技大學主辦,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34所高校聯辦的管理類綜合性學術期刊。2004年7月創刊,系雙月刊, 2009年改為月刊。
  • 評論:C刊不該成為學術的唯一標準—新聞—科學網
    按某種標準,武大、同濟這兩家響噹噹的名校的人文學術地位受到了重創。但這種標準就公平嗎?
  •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是什麼意思,sci,ssci與cssci之間有哪些區別?而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數量則被大家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 【常識】什麼是SCI,SSCI CSSCI
    目前,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一、SCI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創建的,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刊於1961年。
  •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加入「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數字...
    「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數位化平臺創立於2011年2月,它的創建,旨在打破校域界限,集中名校優勢,在數字平臺上實現學術期刊的專業化轉型,從而構建一系列高校權威的專業期刊和專題期刊。「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數位化平臺由《復旦學報》、《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蘭州大學學報》、《南開學報》、《南京大學學報》、《南京師大學報》、《清華大學學報》、《求是學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思想戰線》、《四川大學學報》、《文史哲》、《武漢大學學報》、《廈門大學學報》、《浙江大學學報》等17家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的高校學術期刊聯合發起建立
  • 中國科學家為誰打工?
    造成以上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國內著名的科研單位或高校在評定職稱或課題驗收時,發表在該類學報上的文章不算數,碩士和博士生也不能憑這樣的論文獲得學位。 國內許多核心期刊都面臨類似問題:因科研單位和高校都強調SCI,且SCI直接與職稱、學位、崗位、經費、科研大獎等等掛鈎,與科學家命運相聯繫,科學家有好的成果首先考慮向國外高影響因子SCI刊物投稿,如被拒後,再試低因子的SCI刊物,實在沒有辦法才轉回國內學報發表。這樣,國內學報來稿質量無從保證,幾乎成了研究生們「練筆」的場所。
  •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她表示,一來,知網檢測到「借鑑」的文章裡,涵蓋了侯文發表後刊發的文章,誰借鑑誰還不好說;二來,時代不同,用現在的標準去追溯和定性過往的文章學術不端並不能說得通。「即使從法律角度講,也存在不咎既往的說法」。2009年,教育部頒布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範指南》。事實上,被指抄襲後,總有高校及當事人回應:「刊發的論文發表早於各項規範出臺。」
  • 零的突破,武漢大學英文學術期刊GSIS被SCIE資料庫收錄!
    據科睿唯安官網發布,武漢大學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GSIS,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學報)於2020年9月23日被SCIE資料庫正式收錄,實現了武漢大學英文期刊被
  • 《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堅守學術期刊走出去的夢想
    2002年,剛剛創刊兩年的《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被國際重要檢索庫Ei Compendex和MEDLINE收錄,成為當時國內創刊最短時間內被權威資料庫評估收錄的大學學報。        2007年,該刊被《科學引文索引-SCI》庫收錄,打破了中國高校綜合性大學學報被SCI-E收錄的零紀錄。
  • CSSCI被批,它冤不冤 _光明網評論員 _光明網
    【閱讀提示】被踢出核心期刊 知名高校學報主編怒斥「潛規則」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兩份知名高校學報的聲明刷爆知識分子的朋友圈。  如果說《武漢大學學報》聲明所言「目前的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體制對於人文科學是嚴重不公平的,但我們又無法擺脫這種體制,這既是我們辦刊人的悲哀,也是中國學術界的悲哀」是對CSSCI抗議的怨念悲情版的話,《同濟大學學報》主編的個人聲明,則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搞笑反諷版本。無論是悲情版,還是反諷版,所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所談的都是學界被影響因子所綁架這一老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