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C刊不該成為學術的唯一標準—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按某種標準,武大、同濟這兩家響噹噹的名校的人文學術地位受到了重創。但這種標準就公平嗎?

最近,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公示了最新《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錄》。其中,《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和《同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從C刊「降格」為C擴,引發了學術界的極大爭議。

《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孫周興在自己的博客發表了聲明,以嬉笑怒罵的筆法表達了對這一變化的強烈不滿,並抨擊了流行於學術界的「影響因子」。

所謂「C刊」,指的是能夠出現在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目錄上的刊物,而C刊的擴展版則被稱為「C擴」,江湖地位低很多。「影響因子」指的是期刊所載文章的被引用次數。

此次調整之所以引發風波,是因為為數眾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將C刊發表篇數作為學術評價標準。科研工作者評職稱也好,碩博士拿畢業學位也罷,都以C刊發表的文章篇數為準。雖然南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官網上明確指出,「C刊不等於學術評判,更不能與職稱評定畫等號」,然而理想戰勝不了現實,C刊依然被奉為中國學術評價的金科玉律。

實事求是地說,C刊評價體系的建立完善,對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學術研究的系統化、規範化,是有很大貢獻的。然而,一旦C刊發表數量成為學術質量評價的唯一標準而非參考標準之一,隨之而來的便是一條巨大的利益鏈:各類權力與利益的交換,各類學術舞弊及腐敗,都圍繞這根鏈條展開。這,就是評價標準的異化。

要想打破異化,讓學術回歸正軌,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建立多元、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而不是機械地將諸如C刊發表數這樣的量化評價標準奉為唯一。對人文研究而言,更為適宜的,是歐洲大陸學界所採用的專著(monograph)評價標準——寫出一本學術共同體認可的專著,作為學術評價依據。在這種評價標準之下,十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鼓勵,同時,也有利於人文學者將精力更多地分配在教書育人,而非「刷論文數」上面。

說到底,人文研究不同於理工科,應考慮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來不得簡單粗暴、整齊劃一的「數目字管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以下簡稱BIOB)主編許建和教授收到Springer出版社轉來的Web of Science期刊評審結果通報郵件:BIOB已經通過了專家評審,該期刊在
  • 科學教育成為熱議話題—新聞—科學網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召開:
  • NSR和「兩刊」SCI影響因子取得新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和《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以下簡稱「兩刊」,均指英文刊)全部9種期刊的SCI影響因子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提升51%,《中國科學:化學》和《科學通報》影響因子突破4;共有11種出版刊物邁入國際同領域期刊排名的Q1區,佔國內進入Q1區的35種期刊的31%。
  • c刊論文查重率(最新要求)
    一、c刊論文查重率要求是多少?就目前而言,我國c刊分為:南大核心期刊、普通期刊;這兩類是在是在職稱晉升中被廣為認可的,想要知曉c刊論文查重率要求,首先就要明確是哪一種c刊,畢竟不同種類的刊物對於查重率要求大有不同,下面是大致的查重率標準:1、南大核心期刊查重率:要求低於15%,部分核心期刊甚至要求不超過10%。
  • 《催化學報》《能源化學》再次入選期刊一區—新聞—科學網
    近日,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公布,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催化學報》和《能源化學》均位居化學大類一區,這也是兩刊連續兩年入選中科院期刊分區一區
  • 愛思唯爾與南開的學術之緣—新聞—科學網
    自2006 年起,愛思唯爾還在中國進行了數千次培訓,幫助年輕科研人員提升英文學術寫作技能,達到在國際期刊發表文章的水準,並幫助科研人員了解如何使用科學信息。 近年來,愛思唯爾還任命了超過數千名中國科學家成為旗下期刊編輯或編輯委員會成員,以更好地服務中國不斷成長的科研和學術出版事業。
  • 傳媒湃|3本新聞傳播類期刊入圍新版C刊擴展目錄
    CSSCI來源期刊目錄和擴展版來源期刊目錄每兩年發布一次,其中入選的期刊通常被稱為「C刊」。》,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等主辦的《新聞記者》,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新聞界》,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辦的《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主辦的《中國出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等主辦的《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5種。
  • 掠奪中國學者成果的德國科學家涉嫌學術不端行為—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德堡大學   海德堡大學委員會日前宣布,調查發現該校醫院婦科門診主任Christof Sohn存在「嚴重且大規模的學術不端行為」。此外,該研究還有剽竊前同事、中國學者楊蓉西科研成果的嫌疑。   該醫院幾周以來深陷此次醜聞,目前已經進入刑事訴訟環節。
  • 社科學術期刊不應只有「唯一」
    C刊發文難於上青天 6萬元即可「一條龍」  社科學術期刊不應只有「唯一」  當一些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出現「彩虹屁」等奇葩論文現象時,人文社會科學類的CSSCI期刊(簡稱C刊)也遭到眾多高校師生的吐槽。
  • 發表SSCI和C刊,哪個更容易
    C刊,通常是指CSSCI,即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不同的期刊,對於發表論文的要求不同,成功發表的難易亦不同。那麼,發表SSCI和C刊,哪個更容易?1、發表C刊,要靠數量取勝,可能不如發SSCI更容易。C刊,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但僧多粥少,想要在社科領域立足,通常採取的做法是比C刊的數量。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8月31日至9月3日,以「合成創造美麗世界」為主題的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上海科技大學召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宇(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科學網的風格是鼓勵自由探討學術相關問題,從不加幹涉,這個在國內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熱愛科研,肯發聲、肯交流,大家都努力做科研,都努力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科學網是我的最愛,只要還辦下去,我不在別的地方寫博文。
  • 科學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換主編
    Inder Verma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據《科學》網站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Verma表示他不打算對這份多學科期刊進行重大改變。不過他希望能繼續吸引非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院士的科學家前來投稿。此外,Verma還希望PNAS能增加更多的評論,以及其它面向公眾的前沿科學發現文章。
  • 「兩刊」和《國家科學評論》SCI影響因子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和《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以下簡稱「兩刊」,均指英文刊)全部9種期刊的SCI影響因子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提升51%,《中國科學:化學》和《科學通報》影響因子突破4;共有11種出版刊物邁入國際同領域期刊排名的Q1區,佔國內進入Q1區的35種期刊的31%。
  • 武大同濟等高校學報被CSSCI降級,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換言之,C刊,是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體系裡「學術性強、編輯規範的期刊」。在青年學者陳才看來,CSSCI只是期刊評價的一個標準,而並非學術評價標準。「真正的學術評價要留給後人去蓋棺定論。不得已,一定要去評價,也需要交由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專家來進行。所以該中心每次公布目錄,都有學者加以批評。」
  • 【央視評論】對付「學術潑皮」不能光靠磨嘴皮子
    這位研究員7月8日在科學網實名博客發表了一篇關於換頭手術的文章,被網友和原作者發現是明顯的抄襲。劉鋼不以為恥,在微博上與網友對戰,屢屢爆出「我剽竊了又當如何」、「什麼是臉」等驚人之語。  連日來,各種網上聲音、媒體報導,皆對劉鋼展開批評。顯然,有兩點已不存疑:一是劉鋼抄襲剽竊了他人文章,二是劉鋼隨後的傲慢言談觸犯了眾怒。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   近年來,我國醫學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在各級醫院和研究機構,SCI成為在職稱晉升、人才計劃和獎金發放的主要衡量指標。然而由於利益驅使,科研工作者中也滋生了許多學術不端的現象,甚至出現網上公開買賣論文的亂象。 這不僅助長了學術腐敗之風,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和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不利於醫學人才培養。 「我國亟需針對醫學論文販賣現象進行嚴厲的打擊,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和人才評價機制,促進我國醫療事業和醫療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也為優秀的醫學科研工作者正名。」
  • 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首屆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IFARM-2020)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瀋陽自動化所)
  • 武大等高校學報被CSSCI降級 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換言之,C刊,是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體系裡「學術性強、編輯規範的期刊」。  在青年學者陳才看來,CSSCI只是期刊評價的一個標準,而並非學術評價標準。「真正的學術評價要留給後人去蓋棺定論。不得已,一定要去評價,也需要交由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專家來進行。所以該中心每次公布目錄,都有學者加以批評。」
  • 學術期刊亂象診斷:假刊增刊 買賣版面 虛假引用
    ,隨著以量化為主導的學術評價越來越強勢,學術期刊受到了雙重壓力的夾擊,由原先的邊緣地帶被推向風口浪尖,屢屢成為被質疑、被抨擊的對象。早在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報》就發表《祛癰扶正,學術期刊治理勢在必行》的報導,記者在文中指出:學術期刊亂象紛紜,存在買賣版面、違規增刊、頁數增多、「假刊」、虛假引用等現象,「諸多亂象是期刊異化的產物,嚴重敗壞期刊自身形象,玷汙學術風氣,令學者深感憂慮乃至憤怒。」把一切責任都推給期刊,顯然不公平。不過,現狀確實令人擔憂,在某種意義上說學術期刊得病了,而且還病得不輕。在筆者看來,主要存在以下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