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某種標準,武大、同濟這兩家響噹噹的名校的人文學術地位受到了重創。但這種標準就公平嗎?
最近,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公示了最新《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錄》。其中,《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和《同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從C刊「降格」為C擴,引發了學術界的極大爭議。
《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孫周興在自己的博客發表了聲明,以嬉笑怒罵的筆法表達了對這一變化的強烈不滿,並抨擊了流行於學術界的「影響因子」。
所謂「C刊」,指的是能夠出現在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目錄上的刊物,而C刊的擴展版則被稱為「C擴」,江湖地位低很多。「影響因子」指的是期刊所載文章的被引用次數。
此次調整之所以引發風波,是因為為數眾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將C刊發表篇數作為學術評價標準。科研工作者評職稱也好,碩博士拿畢業學位也罷,都以C刊發表的文章篇數為準。雖然南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官網上明確指出,「C刊不等於學術評判,更不能與職稱評定畫等號」,然而理想戰勝不了現實,C刊依然被奉為中國學術評價的金科玉律。
實事求是地說,C刊評價體系的建立完善,對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學術研究的系統化、規範化,是有很大貢獻的。然而,一旦C刊發表數量成為學術質量評價的唯一標準而非參考標準之一,隨之而來的便是一條巨大的利益鏈:各類權力與利益的交換,各類學術舞弊及腐敗,都圍繞這根鏈條展開。這,就是評價標準的異化。
要想打破異化,讓學術回歸正軌,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建立多元、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而不是機械地將諸如C刊發表數這樣的量化評價標準奉為唯一。對人文研究而言,更為適宜的,是歐洲大陸學界所採用的專著(monograph)評價標準——寫出一本學術共同體認可的專著,作為學術評價依據。在這種評價標準之下,十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鼓勵,同時,也有利於人文學者將精力更多地分配在教書育人,而非「刷論文數」上面。
說到底,人文研究不同於理工科,應考慮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來不得簡單粗暴、整齊劃一的「數目字管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