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幾天,微博認證為「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的劉鋼火了,比北方40度的高溫天氣還火。這位研究員7月8日在科學網實名博客發表了一篇關於換頭手術的文章,被網友和原作者發現是明顯的抄襲。劉鋼不以為恥,在微博上與網友對戰,屢屢爆出「我剽竊了又當如何」、「什麼是臉」等驚人之語。
連日來,各種網上聲音、媒體報導,皆對劉鋼展開批評。顯然,有兩點已不存疑:一是劉鋼抄襲剽竊了他人文章,二是劉鋼隨後的傲慢言談觸犯了眾怒。然而,截至今日,劉鋼除了刪除相關微博外,並無其他舉動,似乎就這麼從網際網路上輕鬆轉身、逍遙無形了。
這事兒,可不能就這麼完了。
當年魯迅先生筆下,有不少這類「搖身一變,成為潑皮」的角色。如今,抄襲剽竊、又在公共輿論場上不以為恥,是典型的「學術潑皮」。跟一個公然自稱「不知道什麼是臉」的人講「臉面」、「底線」、「羞恥」,除了公眾藉此鞏固一下共識外,對他本人怕是隔山打牛,沒啥真用處。
怎麼辦?對付「學術潑皮」不能光靠磨嘴皮子。有兩個關鍵動作要做:
其一:先搞清劉鋼是誰。
事發後,遍尋「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官網,在其「研究人員」介紹頁面上,密密麻麻、有圖有文字地展示著該所從「正高級職稱」到「初級職稱」的全部成員。但並未尋見「劉鋼」。
換句話說,劉鋼是不是屬於社科院哲學所,這還是個問題。這會兒顯然需要有一方站出來了——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應明確回應公眾:這朵奇葩劉鋼,到底是不是開在哲學所的土壤上?是,還是不是?二選一,沒有模糊地帶。
其二:搞清了劉鋼是誰,也就明確了接下來必須做什麼。
如果劉鋼是哲學所的人,那麼,每個單位都有責任管好自己「一畝三分地」上的人。學術界的基本規矩,相信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這一我國最高層級的社科研究機構,不會缺位。既然有規矩,就依規矩辦事。
如果劉鋼不是哲學所的人,那麼,中國社科院有必要捍衛本單位的學術清譽,依法追究這個虛假微博認證的來龍去脈。
採取以上這兩個動作,不應以劉鋼本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因劉鋼在網上「銷聲匿跡」而不了了之。簡言之,這不是一個叫劉鋼的個人的事,也不是部分網友的事,而首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事。
遍覽今日中國學術界,「抄襲剽竊」這類明顯觸犯學術規則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行為,早已人人喊打。「喊」是必要的,但光靠「喊」顯然不夠。每一次涉嫌觸犯學術底線的行為,每一個可能存在的假冒學術身份,都需要被放在顯微鏡下看清楚、搞明白。若沒了規矩,則學不成學,國不成國,黨不成黨。今天我們講「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立規矩、照規矩辦事的過程。
為了尋找「劉鋼」的真實面目,到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的官網上瀏覽時,看到首頁第一條新聞是——「哲學所召開『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黨委中心組第二專題學習研討擴大會議」。好吧,就把搞清「劉鋼」是李逵還是李鬼,以及依規治理「學術潑皮」,作為落實「三嚴三實」、辦好端正乾淨哲學所的當務之急吧。
文 / 央視評論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