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參加了國內某一級學報的編委會,感觸頗多。該學報有50多年歷史,在本專業領域有較高的知名度,甚至在中國「百強」期刊中排名靠前。但就是這樣優秀的學報,也面臨來稿質量差、發表周期長、刊物生存難的很多壓力。造成以上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國內著名的科研單位或高校在評定職稱或課題驗收時,發表在該類學報上的文章不算數,碩士和博士生也不能憑這樣的論文獲得學位。
國內許多核心期刊都面臨類似問題:因科研單位和高校都強調SCI,且SCI直接與職稱、學位、崗位、經費、科研大獎等等掛鈎,與科學家命運相聯繫,科學家有好的成果首先考慮向國外高影響因子SCI刊物投稿,如被拒後,再試低因子的SCI刊物,實在沒有辦法才轉回國內學報發表。這樣,國內學報來稿質量無從保證,幾乎成了研究生們「練筆」的場所。
SCI過熱首先受到衝擊的是國內學報,其次是科學家,最後是中國的科學事業。
首先,SCI對國內學術出版業的影響。目前我國辦有4000多種學術刊物,但只有75種被SCI收錄,且收錄的擇優標準不統一,隨機性強。學科之間、語言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僅靠一個影響因子來「一刀切」,就大大挫傷了辦刊人的積極性。如果只承認國內75種刊物發表的論文是學術文章,那麼其他刊物發表的文章就不好定位。如果科研績效不算數,科學家付出的豈不是無效勞動?任何學科發展都有其歷史繼承性,學科有其自身特點,一些學科全世界搞的人就不多,無法指望有高的引用率。
其次,中國科學家為發表SCI而打拼。國內某著名專業科學院2007年獲得各項經費3億多元人民幣,該院院長向社會公布其科研產出的時候,只提到發表了100多篇SCI文章,平均每300萬元換來1篇,其餘科學家一年算是白幹了。另一個專業科學院為避免公布成果的尷尬,強調得到國家資助1億多元,但發表各類學術論文500多篇。想必是後者發表的SCI不多,因此用了比較含糊的說法。當國家大量的資金換回的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SCI時,這充其量是用納稅人的錢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還有些科學家「兩耳不聞窗外事」,對公益事業漠不關心,甚至和學生都懶得交流,一心只有SCI,這樣發表了再多的SCI於社會進步何益?
目前流行一種說法,中國一流的科研機構和大學為發達國家的SCI刊物打工;地方高校和科研單位為國內的一級學報打工。由此所形成的「勞動力」真空由國內初學者,主要是碩士博士(後)大軍來充當,所產生的學術垃圾數量相當可觀。近年來,我國發表SCI和核心刊物論文數量直線上升,但是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科技影響力卻與我們的大國形象嚴重不符。
第三,對我國科學事業的影響。現在的考核模式,是用一個指標生硬地評價幾乎全部的學科,它以簡單的刊物影響因子來衡量科學家的貢獻,只要有小學生的水平就能夠做業務主管了。一些單位將SCI影響因子5以上的算一個門檻,發表的名利雙收,發表不了的愁眉不展,面臨下崗危險,惶惶不可終日,科學家哪有什麼心思為追求科學真理而獻身。
長此以往,從科學發展來看,中國科學家永遠樹立不起信心來,因為評價標準是人家的;從國家的實際需求來看,中國科學家是在花納稅人的錢證明自己會寫SCI,一些棘手的現實問題反過來還是洋專家說了算。中國科學研究,不改革評估體制,將永遠處於被動挨打地位。動輒宣稱超英趕美,或者近期攻下諾貝爾獎,這種功利思想難以造就培養一流科學家的人文環境。科技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樹立不起來,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是一句空話。
何日沒完沒了的檢查、考核、評估、驗收減少了,中國科學家才能平靜下來做學問,出於對科學的執著,對國家、民族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搞科研,而不是在美國人的指揮棒下做SCI的奴隸。如此,則中國科學幸甚,中華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