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中國科學家從分子系統學角度為部分哺乳動物「尋根」

2020-12-02 科學網
小熊貓姓「熊」還是姓「貓」
中國科學家從分子系統學角度為部分哺乳動物「尋根」

 

小熊貓是姓「熊」,還是姓「貓」?馬來熊和熊科的哪個物種關係更親?老虎和豹子誰最早從豹屬種中分化出來?

 

中科院院士張亞平和雲南大學於黎研究員、羅靜副教授等科研人員,瞄準「生命之樹」這個全球關注的問題,從分子系統學的角度,對真獸類若干類群的系統演化及歷史生物地理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讓這些有趣的問題得到了科學解答。7月4日,他們的成果獲得了2010年度雲南省科技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真獸類是一切有胎盤的哺乳動物的總稱。據估計,全世界目前有5500種哺乳動物,分為約20個目。然而,不同類群動物之間在進化上有何聯繫?哪些類群之間的關係很緊密?哪些類群之間的關係很遠?哪個類群較為原始?哪個類群較為進化?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積極研究。

 

自1996年以來,張亞平和於黎、羅靜等科研人員,針對真獸類20個目之間的進化關係及其中大熊貓所屬的食肉目、人類和金絲猴所屬的靈長目、齧齒目、兔型目和偶蹄目5個目中重要類群的系統分類、進化等,用分子系統學的方法進行了研究。項目組第一次全面、高置信度、成功地建立了真獸類主要類群的進化關係,確定了4個總目;回答了小熊貓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浣熊科和鼬科的姐妹群;懶熊和馬來熊關係更為親近;貓科中的豹屬,虎最早分化,接著是美洲豹和非洲獅,最後才是金錢豹和雪豹。項目組針對中國兔屬物種系統發育和疣猴亞科系統進化關係重建的研究,填補了國內外在相關研究上的空白,回答了中國野兔的分化問題和疣猴亞科的起源及擴散問題。

 

據項目主要承擔人於黎研究員介紹,項目成果填充了部分真獸類哺乳動物進化史上的重要空白,而且對以前所知的一些進化關係進行的重新定位,為國家珍稀瀕危動物保護以及資源動物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分子圖譜全景
    圖說:中國科學家完成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特別是肺腺癌約佔所有肺癌的一半。蛋白質幾乎是所有藥物的作用靶點。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論文—科學網
    這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在比較了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後,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
  • 2020「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活動即將直播,誠邀參會!
    在全球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際,體現國際合作精神的「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如約而至。本次活動分「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專場,將通過科學網、新浪網等平臺進行直播。特邀報告人(以演講時間為序)  薛  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玲玲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研究員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組在《自然》子刊《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新的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柳振峰告訴科學網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其中,圍繞在複合物外周的「捕光天線」促進了光系統II捕獲太陽能的能力。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中國科學家合成高效長壽命有機室溫磷光分子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4日電(記者林小春)從生物成像、光學記錄到防偽系統,純有機磷光材料在諸多高新科技領域有著誘人的應用前景,但在室溫下實現高效純有機磷光發射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中國科學家近日報告說,他們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有機室溫磷光分子,它們都兼具高效率和長壽命的優異特性。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全基因組水平系統發育樹顯示,宿主和蛔蟲的系統發育樹不一致,表明寄生蛔蟲在物種層面沒有與宿主協同演化。通過模擬蛔蟲在宿主體內的生活史,構建全基因組層面宿主和蛔蟲的蛋白相互作用,發現CTSZ和P4HB這兩個免疫調節蛋白在哺乳動物和寄生蛔蟲的互作網絡中起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全基因組水平系統發育樹顯示,宿主和蛔蟲的系統發育樹不一致,表明寄生蛔蟲在物種層面沒有與宿主協同演化。通過模擬蛔蟲在宿主體內的生活史,構建全基因組層面宿主和蛔蟲的蛋白相互作用,發現CTSZ和P4HB這兩個免疫調節蛋白在哺乳動物和寄生蛔蟲的互作網絡中起重要作用。
  •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周氏混元獸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我國科學家將一件在內蒙古發現的約1.2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並認為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認為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新研究動搖了有袋類起源於亞洲的結論,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14日在線發表該成果。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以及蛔蟲寄生生活的適應機制和大、小熊貓貝蛔蟲特殊的適應機制。
  • 中國科學家破解蜈蚣毒液致命之謎—新聞—科學網
    楊仕隆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天然藥物蛋白質組學研究團隊,選擇紅頭蜈蚣為研究對象,試圖破解蜈蚣毒液之謎。 紅頭蜈蚣又稱少棘蜈蚣或金頭蜈蚣,是出色的捕食者。「選擇金頭蜈蚣是因為它分布廣泛,在我國大陸、臺灣地區以及日本等地都能見到,而且數量眾多。紅頭蜈蚣性情兇悍,傷人事件時有發生,特別是在農忙時節或露營時。」楊仕隆解釋說。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小組已經積累了多年研究紅頭蜈蚣的經驗。
  • 地球上,哺乳動物的生殖系統為何都在身體後半部分?
    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哺乳動物的生殖系統都在身體的後側哪?到底是由什麼所決定的?哺乳動物顧名思義可以通過乳腺分泌乳汁來哺乳幼體,這是這類動物名字的由來。哺乳動物可以發展到今天這種局面,和恐龍的滅絕有著絕對的關係,要知道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導致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的恐龍最終滅絕。
  • 地球上哺乳動物,「生殖系統」為什麼在身體後部分,而不是在前?
    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在動物的大家庭中又屬哺乳動物演化的最成功,具備成熟的身體構造和功能。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哺乳動物的生殖系統都在身體的後側哪?到底是由什麼所決定的?哺乳動物顧名思義可以通過乳腺分泌乳汁來哺乳幼體,這是這類動物名字的由來。
  • 中國科學家發現提高T細胞抗腫瘤免疫功能新方法
    科學網3月17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與大腦皮層的層狀結構不同,哺乳動物的下丘腦是由多種結構及功能複雜的細胞核團構成。該工作系統闡明了哺乳動物下丘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前體細胞的形態特徵、分裂模式、譜系發育特點,並利用單細胞測序手段進一步揭示人胚胎下丘腦的神經前體細胞具有多樣性,並對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及調控網絡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究。
  • 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下丘腦是哺乳動物中最為複雜並且進化上相對保守的腦區之一,對於生物體的生理、行為穩態的調節至關重要。與大腦皮層的層狀結構不同,哺乳動物的下丘腦是由多種結構及功能複雜的細胞核團構成。該工作系統闡明了哺乳動物下丘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前體細胞的形態特徵、分裂模式、譜系發育特點,並利用單細胞測序手段進一步揭示人胚胎下丘腦的神經前體細胞具有多樣性,並對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及調控網絡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究。
  • Cell:調控哺乳動物基因表達的分子開關
    生物谷報導: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分子開關,能夠可逆控制哺乳動物基因的開啟和關閉,控制基因的表達水平,將對生物學過程和疾病相關基因的研究的精確度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詳細內容刊登於上周Cell。作者對這項研究「允諾了很多,」明尼蘇達大學Perry Hackett(未參與研究)說,「他們兌現了允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