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2021-01-10 中國生物技術網

下丘腦是哺乳動物中最為複雜並且進化上相對保守的腦區之一,對於生物體的生理、行為穩態的調節至關重要。與大腦皮層的層狀結構不同,哺乳動物的下丘腦是由多種結構及功能複雜的細胞核團構成。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Nature Neuroscience201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Cell Stem Cell2017,Nature2018)。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對於細胞核團類結構的神經發生發育機制仍不清楚,尤其是對於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種類特點以及產生神經元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所知甚少。

2020年8月13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曉群研究組在Nature 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Cellular and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neural progenitors in the developing mammalian hypothalamus"的研究論文。該工作系統闡明了哺乳動物下丘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前體細胞的形態特徵、分裂模式、譜系發育特點,並利用單細胞測序手段進一步揭示人胚胎下丘腦的神經前體細胞具有多樣性,並對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及調控網絡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究。

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哺乳動物(人和小鼠)胚胎下丘腦中既存在典型的位於第三腦室的放射狀膠質(hypothalamic radial glia, hRG),又找到了一種新的位於下丘腦外套層的單極RG,稱之為hmRG(hypothalamic mantle zone radial glial)。通過實時成像及免疫染色表明,hRG和hmRG在細胞分裂時分別歷經動力核遷移過程和細胞易位過程,並產生子代前體細胞或神經元細胞。譜系追蹤實驗表明在下丘腦發育早期,hmRG細胞以及後續的神經發生都起始於hRG細胞,部分細胞譜系呈現放射柱狀分布。hRG細胞上的放射狀膠質纖維束朝向特定下丘腦不同核團亞區延伸分布,被認為可能作為支架引導新生神經元的遷移方向和最終定位。

此外,研究人員利用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解析了人胚胎下丘腦不同的神經前體細胞亞型,差異表達基因及參與神經前體細胞增殖調控的關鍵通路。通過深入的分析和驗證,我們揭示了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通過E2F1通路調控HMGA2基因和細胞增殖。該研究也表明在人胚胎發育期10周,下丘腦神經元已開始分化,表現出較為複雜的神經元亞型,並表達核團特異性基因。與小鼠胚胎下丘腦進行比較,研究者發現小鼠和人胚胎的下丘腦核團結構及參與調控核團發育的關鍵分子在發育進程中呈現保守性。總之,我們對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細胞特徵及分子特性系統性的研究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非層狀結構的下丘腦神經發生及核團形成機制提供了基礎理論。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王曉群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周新博士為本文第一作者。北京師範大學的鐘穗娟博士和王曉群組劉靜博士也參與了本課題的研究,並得到北京師範大學吳倩教授的大力支持。

本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先導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北方科學中心科研項目等經費的資助。

哺乳動物胚胎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形態特徵及細胞譜系發生發育特點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890-2

參考文獻:

【1】 Wang X, Tsai JW, Lamonica B,Kriegstein AR. A new subtype of cortical progenitor cell in the mouse embryonic neocortex. Nat Neurosci. 2011, 14, 555-561.

【2】 Zhong S, Zhang S, Fan X, Wu Q, Yan L, Dong J, Zhang H, Li L, Sun L, Pan N, Xu X, Tang F, Zhang J, Qiao J, Wang X. A single-cell RNA-seq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al landscape of the human prefrontal cortex. Nature. 2018 Mar 22;555(7697):524-528.

【3】 Liu J, Liu W, Yang L, Wu Q, Zhang H, Fang A, Li L, Xu X, Sun L, Zhang J, Tang F, Wang X. The Primate-Specific Gene TMEM14B Marks Outer Radial Glia Cells and Promotes Cortical Expansion and Folding, Cell Stem Cell. 2017 Nov 2;21(5):635-649.e8. doi: 10.1016/j.stem.2017.08.013.

相關焦點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Nat Comm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研究發現Cenpj對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發生和攝食環路的調控作用
    近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和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合作研究論文"Loss of the centrosomal protein Cenpj leads to dysfunction
  • 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該研究發現在線粒體內過度積累的不穩定蛋白聚集成一類新的結構體,被命名為Deposits of Unfolded Mitochondrial Proteins (DUMP);DUMP聚集了很多參與三羧酸循環的蛋白,而三羧酸循環功能衰退正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徵。
  • 王曉群課題組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文章來源:大屯路15號王曉群課題組長期致力於腦的發育與功能的研究,近年來,該課題組對於人大腦皮層胚胎發育期間細胞類型與細胞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並揭示了人腦神經元在胚胎發育期快速增長並產生溝回的調控機制 (Liu et al.,2017; Zhong et al.,2018)。
  • 王曉群課題組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王曉群課題組長期致力於腦的發育與功能的研究,近年來,該課題組對於人大腦皮層胚胎發育期間細胞類型與細胞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並揭示了人腦神經元在胚胎發育期快速增長並產生溝回的調控機制 (Liu et al.,2017; Zhong et al.,2018)。
  • 研究發現造血前體細胞重要分子標記
    近日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Nancy Speck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發育胚胎中發現了造血前體細胞的一個重要分子標記,這一研究發現對推動研究人員實現操作前體細胞生成造血幹細胞具有重要的意義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得益於嚴密的實驗設計和取樣的系統性,研究人員鑑定出了一種新的神經前體細胞亞群,在孕期11-14周特異性地富集在皮層的增殖區域。
  • Plos Biology|王曉群/吳倩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長期致力於腦的發育與功能的研究,近年來,該課題組對於人大腦皮層胚胎發育期間細胞類型與細胞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並揭示了人腦神經元在胚胎發育期快速增長並產生溝回的調控機制 (Liuet al.,2017; Zhong et al.,2018)。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王曉群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幹細胞與人腦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與進化特徵。2020年8月21日,王曉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cell lineage specification in temporal-spatial patterns in human cortical development
  • Cancer Cell:一種常見乳腺癌的前體細胞
    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老鼠研究發現兩種與乳腺細胞分化有關的前體細胞中,其中一種或許是導致管腔型的乳腺癌的前體細胞。這項研究發表在1月19日的Cancer Cell雜誌上,或將對治療乳腺癌提供一種新的治療靶標。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由於這項工作在相關領域內的獨創性和重要性,內分泌學科頂級雜誌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對其進行了亮點介紹,認為該工作是技術進步推動科學重要發現的典型例證。胰島β細胞在血糖調控與糖尿病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數量和功能直接和血糖紊亂程度密切相關。近年來,基於幹細胞的胰島β細胞再生治療糖尿病是領域內重要研究方向。
  • /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該研究為治療和幹預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不僅系統解析了人視網膜中多種細胞類型在衰老進程中分子特徵,而且揭示視網膜衰老呈區域性和細胞亞型特異性演變。該研究為延緩視網膜衰老提供潛在幹預靶標,為有效預防和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提供全新思路。
  • 世界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郭國驥說,我們利用微孔矩陣、分子標記和擴增技術,高通量、高精度地實現單細胞水平分析,解決了傳統測序中單個細胞核酸物質太少、容易丟失、分析成本高的難題。韓曉平博士(第一作者名)向記者展示了一塊邊長三釐米的正方形薄片——一塊瓊脂糖做的微孔板,「上面有10萬個直徑30微米的『小坑』。」
  • ...在哺乳動物胚胎的首次細胞分裂期間,兩個紡錘體讓親本染色體...
    如今,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研究人員證實實際上存在兩個紡錘體:一個紡錘體分離一組父本染色體,另一個紡錘體分離一組母本染色體,這意味著來自親本的遺傳信息在第一次細胞分裂過程中一直都是分開的。這些研究結果註定要改變生物教科書。
  • 研究發現咽囊前體細胞並闡明其特化機制
    因此,深入解析咽囊發育的過程,闡明咽囊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於理解相關人類遺傳性疾病的發生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通過原腸作用,胚胎首先建立起三個胚層,即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在隨後的體節期,內胚層細胞向胚體中線匯聚,形成原始腸道(primitive gut tube)。原始腸道沿前後體軸特化為不同的區域,分別稱為前腸、中腸和後腸。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研究發現氧依賴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調控機制
    兩棲動物的皮膚擔任呼吸、水平衡、黏膜屏障和免疫的重要生理功能,但對其中的細胞生物學原理和分子生物學基礎知之甚少。與人們熟悉的傳統膜蛋白(包括膜受體、離子通道和轉運體等)不同,孔道形成蛋白(Pore-forming protein)是一類非經典膜蛋白,其特徵在於以分泌型單體可溶性形式存在,特定條件下通過寡聚化後再插入生物膜系統形成膜通道。
  • 馮巍課題組揭示WIPI蛋白結合ATG2並調控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主要通過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等手段,揭示了WIPI蛋白識別、結合ATG2並調控自噬體形成的分子機制。自噬是真核細胞中一種高度保守的自身降解途徑。自噬過程通過細胞內容物的降解和循環利用,在維持細胞內穩態平衡、避免有害蛋白聚集體積累以及抵禦病原入侵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WIPI蛋白家族是自噬起始信號PI3P脂質的效應分子,其可以招募其他因子對自噬體形成進行調控。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