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巍課題組揭示WIPI蛋白結合ATG2並調控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6月1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題為「Multi-site-mediated entwining of the linear WIR-motif around WIPI β-propellers for autophag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主要通過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等手段,揭示了WIPI蛋白識別、結合ATG2並調控自噬體形成的分子機制。

自噬是真核細胞中一種高度保守的自身降解途徑。自噬過程通過細胞內容物的降解和循環利用,在維持細胞內穩態平衡、避免有害蛋白聚集體積累以及抵禦病原入侵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WIPI蛋白家族是自噬起始信號PI3P脂質的效應分子,其可以招募其他因子對自噬體形成進行調控。WIPI家族蛋白可以特異性識別ATG2蛋白中的一段線性序列(WIR-Motif)形成WIPI/ATG2複合物,定位到吞噬泡和內質網的交界處,促進自噬體的延伸與閉合。然而,兩者之間的識別模式及其調控自噬體形成的機制卻不清楚。

馮巍課題組在前期WIPI蛋白的研究基礎上(JMB,2019),通過融合表達方式獲得了穩定的WIPI3/ATG2A-WIR-Motif蛋白複合物,並解析得到其高解析度晶體結構。結構表明,ATG2A-WIR-Motif蛋白「纏繞」在「圓盤」狀WIPI3蛋白的底面和側面。兩者相互作用涉及到WIPI蛋白上的多個位點,而結合位點處胺基酸的突變會破壞WIPI/ATG2複合物的形成進而影響自噬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已知疾病相關的點突變恰好分布在該相互作用界面上,相關生化實驗也表明,這些點突變的引入會破壞WIPI蛋白與ATG2的相互作用,從而解釋了這些點突變的致病機制。該研究還提出了WIPI蛋白「多位點」介導的全新底物識別模式,並定義了WIPI3/4蛋白識別的胺基酸序列特徵,為進一步研究WIPI蛋白在細胞自噬調控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基礎。

WIPI蛋白識別並結合ATG2的分子機制

左圖顯示了WIPI蛋白識別並結合ATG2蛋白中的一段線性序列(WIR-Motif)形成WIPI/ATG2複合物,其定位到吞噬泡和內質網的交界處,促進自噬體的延伸與閉合。右圖為WIPI3/ATG2A-WIR-Motif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展示。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馮巍課題組任錦啟副研究員、梁若冰博士和王文娟助理研究員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的張大川博士和俞立教授對該項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523-y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2015-12-1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前期研究表明,SUN蛋白的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的活性具有調控作用,但調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Cell子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馮巍研究組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
    2015年12月10日,國際學術雜誌《Cell》子刊《Structure》期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論文題目為「Coiled-coil domains of SUN proteins as intrinsic dynamic regulators」,報導了細胞核膜蛋白SUN2(一種鼠源性SUN蛋白)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活性調控的結構機制
  • 自噬受體蛋白Optineurin結合TBK1激酶和泛素蛋白的分子機制
    長期致力於基於核磁共振、X射線晶體衍射等分析技術的結構生物學相關的研究工作,開展了眾多與自噬通路相關的蛋白/蛋白間相互作用的機制研究。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Genes & Development、Autophagy、PNAS、EMBO J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30多篇SCI論文。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05-06 微生物研究所 ,揭示了病原菌與宿主間相互博弈的動態過程及分子機理,為抗結核治療及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和特異靶點。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論文闡明了E3泛素連接酶TRIM14通過選擇性自噬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穩定性,正向幹預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TRIM14-USP14複合物調控的選擇性自噬在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科學家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WDR81的缺失導致泛素化蛋白(Ub)和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B)小鼠腦部缺失WDR81導致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研究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 張欣組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to cell cycle
  • 張欣團隊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 上海有機所揭示肌球蛋白分子馬達Myosin VI結合Tom1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細胞內一種必不可少且高度受調控的,利用溶酶體來清除大型蛋白聚集體、受損細胞器、入侵病原體等成分以應對內外界細胞壓力和維持細胞動態平衡的重要分解代謝過程。細胞自噬在細胞生長、胚胎發育、天然免疫等眾多生理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郭德銀教授課題組利用CRISPR/Cas9第二代文庫在免疫細胞中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的大規模無偏差篩選,發現了一系列參與天然免疫反應調控的新型基因。進一步的驗證過程中發現CCDC50蛋白在RNA病毒感染下表達量顯著增加且其表達模式和RLR的表達模式一致,提示著CCDC50可能參與調控RLR介導的信號通路活性。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近日,《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課題組題為 「ORF3a of the COVID-19 virus SARS-CoV-2 blocks HOPScomplex-mediated assembly of the SNARE complex
  • Plant Cell | 硫化氫調控植物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H2S通過獨立於活性氧的方式負調節擬南芥細胞自噬,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H2S通過過硫化修飾抑制ATG4a蛋白酶活性,從而負調控細胞自噬的機制。為了探究ABA如何調控葉肉細胞中蛋白過硫化物修飾水平,研究人員用ABA處理擬南芥後進行蛋白組分析其H2S含量,發現AtATG4a在調控細胞自噬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發現Cys170是ATG4蛋白的催化位點,在多種生物中高度保守。AtATG4a的Cys170的過硫化修飾可能影響該蛋白酶的水解活性和生物功能。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線粒體的選擇性自噬是指特異清除受損或多餘線粒體的過程,是細胞內線粒體新陳代謝的主要途徑,也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重要調節機制。因此,研究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10月27日,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以福州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楊宇豐課題組為主的多家合作研究單位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報】泛素化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機制獲揭示
    美國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具有腫瘤抑制活性的泛素連接酶HACE1通過介導細胞自噬受體蛋白(OPTN)的泛素化修飾,促進細胞自噬受體複合物形成,「激活」細胞自噬,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報導微絲骨架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新機制
    細胞自噬是一個保守的依賴溶酶體的降解途徑。哺乳動物細胞在營養匱乏等條件下形成自噬體,自噬體再與溶酶體融合後形成自噬溶酶體並對其底物進行降解。這一過程會迅速消耗細胞內的溶酶體。為了維持細胞內溶酶體的穩態,自噬溶酶體會發生管化,回收並生成新的溶酶體。這一過程被稱為自噬溶酶體再生。
  • 遺傳發育所研究組聯合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分子機制
    該項工作對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及其與ATG8家族蛋白、SNAP29和VAMP8的相互作用做了詳盡的生化和結構表徵,揭示了Syntaxin17在介導自噬體和溶酶體融合過程中三種不同的狀態,為進一步理解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細胞自噬是真核細胞內一種高度保守的溶酶體依賴的分解代謝過程。該過程的功能紊亂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 上海生科院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Beclin1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