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to cell cycle 為題發表在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上。

自噬和細胞周期調控都是極其動態的基本生物學過程,而自噬在細胞周期調控中的功能與分子機制還不清楚。自噬是真核生物中發現的保守降解機制,主要有自噬相關蛋白(ATG)執行自噬過程,ULK1/ATG13是最上遊的自噬起始複合物。細胞周期由間期和分裂期組成;一般而言,非同步化細胞中細胞間期和分裂期時間比例是95%、5%。在非同步化細胞中,ULK1/ATG13主要受到mTORC1和AMPK磷酸化以調控自噬起始。然而,在有絲分裂期及細胞周期各階段,ULK1/ATG13的磷酸化調控及功能尚不清楚。

張欣課題組研究發現:自噬起始蛋白ULK1/ATG13受到了細胞周期最重要激酶CDK1的磷酸化調控,以促進有絲分裂期自噬及細胞周期進程;另一方面發現ULK1/ATG13複合物雙敲除不僅能夠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而且荷瘤小鼠模型顯示對腫瘤抑制的效果達到了95%。

因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而獲得二零一六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對本項工作進行了專評,發表在同期的PLOS Biology上。專評指出:「在本刊中,李等人發現了CDK1在有絲分裂期磷酸化ULK1複合物。這種磷酸化誘導自噬,並且出人意料的可以驅動細胞周期進程……這項工作揭示了自噬在細胞周期進程中的作用,並加強了我們對細胞生長和增殖特定時相中自噬調控的理解。」

助理研究員李志元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後田小飛、助理研究員紀新苗、研究生王君君、陳含笑及王冬梅參與了該工作,張欣為通訊作者。該項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重要/創新項目培育基金、合肥研究院十三五重點項目及院長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基金的支持。

上圖顯示CDK1介導的ULK1/ATG13磷酸化促進有絲分裂期自噬,下圖顯示ULK1/ATG13敲除在荷瘤小鼠模型中對腫瘤的抑制。

來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張欣組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to cell cycle
  • 張欣團隊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在最近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國臺灣的學者們在147名HCC病人和3個小鼠模型的腫瘤中發現自噬的低活性和Cyclin D1的高表達存在相關性,這些結果也共同揭示了這兩個事件與HCC病人的不良生存率存在關聯,表明自噬活性和Cyclin D1的表達在HCC發展過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分子化合物   清華新聞網12月27日電(通訊員 萬剛)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健康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張雅鷗教授和許乃寒副教授團隊近期在《自噬》(Autophagy
  • 細胞自噬與腫瘤關係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系列實驗,揭示了自噬相關蛋白Beclin 1對p53蛋白水平的調控作用和相關分子機制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隨著環境的變化,腫瘤生態系統不斷發展以確保腫瘤細胞存活和生長。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代謝是幹細胞的驅動力。腫瘤幹細胞(CSC)是腫瘤內具有產生腫瘤能力並表現出自我更新和分化特性的細胞子集。CSC對抗腫瘤治療有抵抗力,並且與轉移和復發相關。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 Plant Cell | 硫化氫調控植物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H2S)是目前公認的一種信號分子,在植物生長發育及逆境脅迫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包括細胞自噬和脫落酸(Abscisic已有研究表明H2S通過獨立於活性氧的方式負調節擬南芥細胞自噬,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 陳翔等合作揭示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研究顯示腫瘤PD-L1水平是評估抗PD -1/PD-L1臨床治療響應的一個預測生物標誌物【3】。因此,闡明腫瘤PD-L1的調控機制並篩選現有臨床藥物與ICBs療法聯合使用是目前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的重要研究方向【4】。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真核細胞中mTORC1是高度保守的蛋白激酶複合物,通過感受和整合外界信息,如生長因子、能量狀態和營養水平等,調控細胞生長發育和細胞自噬等重要生命過程。mTORC1信號通路的功能失調會引起多種疾病,包括肥胖症、II型糖尿病和腫瘤等。營養物質如胺基酸是mTORC1的重要激活因子。
  • 馮巍課題組揭示WIPI蛋白結合ATG2並調控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主要通過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等手段,揭示了WIPI蛋白識別、結合ATG2並調控自噬體形成的分子機制。自噬是真核細胞中一種高度保守的自身降解途徑。自噬過程通過細胞內容物的降解和循環利用,在維持細胞內穩態平衡、避免有害蛋白聚集體積累以及抵禦病原入侵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WIPI蛋白家族是自噬起始信號PI3P脂質的效應分子,其可以招募其他因子對自噬體形成進行調控。
  • 上海生科院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Beclin1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Cell: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
    由管坤良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在惡劣條件下確保其生存的一種基本應激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AMPK的酶,不僅參與了細胞的傳感和能量調控,而且在細胞自噬酶作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7日的Cell雜誌在線版上。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線粒體的選擇性自噬是指特異清除受損或多餘線粒體的過程,是細胞內線粒體新陳代謝的主要途徑,也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重要調節機制。因此,研究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10月27日,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以福州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楊宇豐課題組為主的多家合作研究單位的最新研究成果。
  • 科研人員發現自噬調控間充質幹細胞免疫功能及其機制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自噬調控間充質幹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機制。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是一群成體多能組織幹細胞,不僅有跨胚層分化的能力,並具有其它幹細胞不具有的免疫調節功能,已被用於治療重症肝病、糖尿病和神經損傷等疾病。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與已經被廣泛研究的經典NF-kB通路不同,目前對非經典NF-kB通路的分子調控機制的研究還相對有限。論文闡明了E3泛素連接酶TRIM14通過選擇性自噬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穩定性,正向幹預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TRIM14-USP14複合物調控的選擇性自噬在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生命學院胡穎課題組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我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穎教授研究團隊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人類細胞不可避免地暴露於來自於外界(如UV)以及細胞內有氧代謝所產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少量ROS是調控細胞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信號分子,高水平ROS則會作用於細胞內包括DNA在內的生物大分子,致其損傷,破壞其功能,成為腫瘤發生的重要推動力。研究表明,腫瘤內ROS的水平一般高於同一組織來源的正常對照。
  • 科學網—首次發現m6A修飾調控細胞自噬重要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劉豔玲)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雋和任間課題組研究發現,m6A去甲基化酶FTO能夠去除自噬相關基因修飾
  • 最新研究揭示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記者李偉)腫瘤被認為是異常發育的複雜類器官。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國際權威期刊《臨床研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