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自噬與腫瘤關係研究獲進展

2020-12-01 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系列實驗,揭示了自噬相關蛋白Beclin 1對p53蛋白水平的調控作用和相關分子機制,為進一步深入了解自噬與腫瘤發生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9月30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袁鈞英教授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袁鈞英教授是著名的華人科學家,與施一公,饒毅等齊名。她一直從事細胞死亡的相關研究,2005年發現了一種細胞非調亡性的程序性死亡,英文稱為necroptosis,是國際權威之一。她還獲得了美國衛生研究所(NIH)頒發了的NIH主任先驅獎(Director's Pioneer Award)。2000年起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2004年被復旦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委員會批准為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外客座教授。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繼細胞凋亡(apoptosis)後,生命科學領域的又一熱門研究方向。文獻數量在近年來呈爆炸式增長,在2006年以前相關文獻大約1500條,而從2007年到2010年9月短短三年文獻宣布量即到達大約4400條。自噬是由 Ashford 和Porter 在1962 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吃自己」的現象後提出的,是指從粗面內質網的無核糖體附著區脫落的雙層膜包裹部分胞質和細胞內需降解的細胞器、蛋白質等成分形成自噬體(autophagosome),並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以實現細胞本身的代謝需要和某些細胞器的更新的一個分解代謝過程。自噬作為一種進化上非常古老和保守的代謝途徑,參與調節細胞物質的合成,降解和重新利用之間的代謝平衡,影響參與到生物生命過程的方方面面。

 

在細胞自噬研究中,與腫瘤的關係是一大重點。目前不少實驗室聚焦於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自噬系統變化與腫瘤發生發展相關性的研究。Beclin 1基因是第一個確認的哺乳動物自噬基因,也是第一個確認在自噬的溶酶體降解途徑中起腫瘤抑制作用的基因。有研究報導Beclin 1基因缺陷可導致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然而科學家們對於其分子信號機制並不是很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高通量篩選技術發現了一種有效的自噬小分子抑制劑spautin-1。他們證實spautin-1可通過抑制泛素特異性肽酶USP10 和USP13對Beclin1的去泛素化作用,促使Beclin 1和Vps34複合物降解,從而抑制細胞發生自噬。隨後在更深入的USP10 、USP13與Beclin1的相互作用分子機制研究中,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它們之間並非僅存在USP10 和USP13對Beclin1的去泛素化作用,Beclin1亦可轉而影響USP10 和USP13的去泛素化活性,從而對p53蛋白水平進行調控。

 

新研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開發抗癌藥物的有潛力的先導化合物,同時揭示了聯繫腫瘤抑制因子p53 和自噬相關基因Beclin1的一條重要的分子信號通路,為進一步深入了解自噬與腫瘤發生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018-04070-6腫瘤在初次診斷和治療後復發是導致乳腺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為休眠的腫瘤細胞會轉移性爆發。細胞因子IL-6曾被發現與β細胞自噬存在關聯,但是在β細胞抗氧化應答情況下的作用還沒有得到研究。最近來自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IL-6能夠將細胞自噬和抗氧化應答聯繫在一起影響β細胞存活。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動物模型和培養的人胰島以及小鼠β細胞來研究IL-6如何影響抗氧化應答。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還可招募免疫因子,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2020年,Mouradi EI Hout等人在《Molecular Cance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Crosstalk between autophagy and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cancer stem cells》的綜述,詳細介紹了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間的關係。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相關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cl-rambo to LC3/ GABARAP family protein為題,發表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但是,有關自噬性細胞死亡和存活在疾病中的作用仍然存在爭議。圍繞自噬細胞與轉化醫學當前的研究進展,生物谷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樂衛東教授進行了相關採訪。生物谷:樂教授此次演講圍繞"自噬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進展",可否介紹下該領域目前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
  • 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自噬及凋亡研究獲新突破
    最新研究成果已於2014年3月以「MIR34A regulates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by targeting HMGB1 in the retinoblastoma cell」(MIR34A通過作用於HMGB1調控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自噬及凋亡)為題發表在「AUTOPHAGY」上。
  • 細胞自噬……咋回事兒?
    1自噬的概念自噬是細胞消耗其自身組分的一個簡單的過程,也是細胞清除異常的蛋白質斑塊和去除受損細胞器的一個途徑。細胞自噬是由Ashford和Porter在1962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吃自己」的現象後提出的,是繼細胞凋亡後,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又一熱門研究方向。
  • 自噬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及影像學應用前景
    近年來研究發現巨自噬(macro-autoghagy,以下簡稱自噬)活性變化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可能促進腫瘤細胞死亡或在免疫應答效應協助下增強腫瘤對化放療藥物敏感性,但也可能增強腫瘤細胞對化放療等藥物的抵抗。
  • 南大專家:細胞自噬是把"雙刃劍" 要合理駕馭
    細胞會「自己吃自己」   這一研究關聯癌症等多種頑疾   上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首先發現細胞自噬現象,即細胞自身分解並循環利用自身組成物質,但有關機制一直不為人知。研究發現,受到幹擾的自噬過程與多種病症有關聯,包括帕金森症、糖尿病和癌症。
  • 自噬與肝細胞癌
    在腫瘤固有免疫中,自噬可參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分化,進而影響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免疫抑制和侵襲轉移,當自噬受抑制時,巨噬細胞向M2型分化,促進腫瘤血管生成;反之巨噬細胞向M1型分化,抑制腫瘤進展。肝癌中腫瘤免疫與自噬的關係尚未完全明確。研究表明,缺乏自噬的肝臟Kupffer細胞可以通過mtROS-NF-κB-IL-1a/b通路促進肝硬化和肝癌發展。自噬缺陷協同脂質堆積可造成肝內CD4+T淋巴細胞耗竭。
  • 【中國科學報】泛素化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機制獲揭示
    美國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具有腫瘤抑制活性的泛素連接酶HACE1通過介導細胞自噬受體蛋白(OPTN)的泛素化修飾,促進細胞自噬受體複合物形成,「激活」細胞自噬,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 關於細胞自噬,這些你都知道嗎?
    2、自噬相關蛋白的研究通過Western Blot檢測LC3II/I,p62,Beclin-1,ULK1蛋白的表達量四、自噬研究進展(2)細胞自噬與中藥靶點研究,抑制mTOR,進而促進細胞自噬;黃酮類藥物主要與癌症相關,通過激活Beclin1,促進細胞自噬;多酚類藥物在心血管疾病中應用較多,通過P38和LC3等靶點促進細胞自噬。
  • 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近期分別發表在《免疫學前沿》《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前沿》。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細胞自噬研究必看的經典綜述(含下載連結)
    細胞自噬是2016年諾獎獲獎理由,今年的國自然基金公布結果也證實了自噬與各科研熱點的結合以及與疾病的關係,公眾號前期寫過一些文章,大家可看:1、國科金寫作,選題自噬的N種可能性……2、自噬研究不得不了解的分子通路及資料庫3、國科金lncRNA和自噬,兩個熱點應該怎麼串?
  • 提高NK細胞抗腫瘤效應研究
    近期,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朱詩國團隊在國際高水平期刊Autophagy(IF=11.1)在線發表由團隊中姚超博士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楝醯胺通過抑制自噬增強NK細胞對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的殺傷效應」,顯示了傳統中醫藥提高自然殺傷細胞(以下簡稱NK細胞)抗腫瘤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微小RNA-138-5p與軟骨細胞增殖和自噬的關係
    :細胞在飢餓或其他應激狀態下,通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來源的「隔離膜」包裹細胞內部結構形成雙層膜結構的自噬小體,自噬小體與細胞內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並降解胞內物質的過程稱為細胞自噬。近年的研究發現mircoRNA在調控軟骨細胞自噬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分子機制還不太清楚。目的:探究微小RNA-138-5p(miR-138-5p)對軟骨細胞增殖和自噬活性的調節及其作用機制。
  • :啟動細胞自噬的FoxO1蛋白
    最近,國際著名科學雜誌《自然細胞生物》(Nature Cell Biology)上刊登了北京大學醫學部朱衛國教授課題組的重大研究進展:腫瘤抑制因子FoxO1是誘導細胞自噬的關鍵蛋白,其抗癌作用與其誘導自噬功能密切相關。
  • 關於自噬:丁香園站友 6 年前關於諾獎的「預測」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 Yoshinori Ohsumi )因「自噬作用」的研究獲 2016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 2010 年,丁香園論壇站友 Tangdl2000 曾對細胞「自噬作用」進行了相關分析和研究,並「預測」到大隅良典( Yoshinori Ohsumi )極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什麼是細胞自噬呢?
    細胞自噬雖是一個很生疏的名字,但它或許會給腫瘤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細胞內的分解代謝機制。因為體內已變性或受損的細胞不但對身體沒貢獻,而且還可能產生毒素,損害我們體內正常的細胞。所以細胞自噬不但可以抵制病原物的入侵,而且還可以維護細胞免受細胞內毒物的損害。反之,一旦細胞自噬的調控機制失調,過多或過少的細胞自噬都可能會造成細胞損害,甚至致使細胞死亡。
  • 肝癌細胞使基質細胞分泌促進腫瘤生長的蛋白質
    由於肝癌缺乏治療選擇,大阪大學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決定專注於肝腫瘤周圍的特定細胞和過程,希望找到藥物開發的新靶點。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胃腸病學》雜誌上。 肝星狀細胞(HSCs)是一種正常的肝細胞,在肝損傷後疤痕組織的形成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