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研究獲進展

2020-08-29 朱漢斌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近期分別發表在《免疫學前沿》《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前沿》。

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牡蠣血淋巴可分為顆粒細胞和透明細胞兩類群,其中前者具有極強的吞噬能力和激發ROS的能力,是免疫防禦的主要執行者。

研究人員利用流式細胞分選結合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顆粒細胞中175個特異高表達的核心差異表達基因,表明其可能是一種「激活態」的細胞類群。進一步分析顯示,這些基因形成了以Cdc42為核心的調控網絡,調節了細胞骨架、吞噬作用、線粒體呼吸鏈等多種免疫細胞活動。同時,通過系統敲降顆粒細胞特異的轉錄因子,發現FOS調控多個特異基因的轉錄激活,提示了其在顆粒細胞形成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為更好解析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研究人員利用磁珠分選法分離了牡蠣的吞噬細胞;結合RNA-seq分析顯示,粘附斑信號通路和細胞外基質(ECM)在吞噬細胞中顯著激活,抑制粘附斑激酶信號顯著地降低了細胞的吞噬效率。同時還發現大量ECM 分子特異地在吞噬細胞中分布。進化分析顯示硫酸肝素蛋白多糖基因在基因組中出現了種系特異性擴張,表明HSPGs家族是吞噬細胞的關鍵表面受體,可識別病原並和啟動吞噬。

自噬是真核細胞維持環境內穩態的重要調節機制,並在細胞免疫防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弧菌感染可誘導牡蠣血淋巴自噬的發生,抑制自噬可導致胞質空泡出現,引發細胞凋亡並降低殺菌能力。同時,弧菌感染會誘導氧化應激和能量脅迫的雙重壓力,包括超氧陰離子(O2-)和過氧化氫(H2O2)等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積累和磷酸腺苷(AMP)的產生。AMP和H2O2不僅能夠單獨引發自噬,還能以協同方式激活自噬關鍵的信號通路AMPK。最後,通過抑制AMPK磷酸化或清除ROS積累,都可以阻斷感染誘導的自噬發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通訊作者喻子牛表示,該研究系統地揭示了牡蠣細胞免疫的關鍵調控事件,並提出了血淋巴細胞分化和自噬激活的新機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0.00911

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0.00416

https://doi.org/10.3389/fcell.2020.00411

相關焦點

  • 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取得新進展
    LMB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近期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中科院南海所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南海所LMB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近期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相關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cl-rambo to LC3/ GABARAP family protein為題,發表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還可招募免疫因子,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
  • 細胞自噬與腫瘤關係研究獲進展
    自噬是由 Ashford 和Porter 在1962 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吃自己」的現象後提出的,是指從粗面內質網的無核糖體附著區脫落的雙層膜包裹部分胞質和細胞內需降解的細胞器、蛋白質等成分形成自噬體(autophagosome),並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以實現細胞本身的代謝需要和某些細胞器的更新的一個分解代謝過程。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2014年11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自噬(autophagy)是繼凋亡(apoptosis)之後,生命科學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近年來,自噬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成為許多科學家和各種研究基金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的與自噬相關的項目接近300個。
  • 海洋所免疫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Science Immunology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免疫學研究新發現,並同期刊發了國際同行專家對該發現的焦點評論。細胞焦亡是一種gasdermin依賴的細胞程序性死亡,在抗感染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長期以來,gasdermin介導的細胞焦亡研究僅限於脊椎動物。
  • 海洋地震勘探會對海洋無脊椎動物產生影響
    一項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的研究表明,當海洋生物暴露在用於海底地質勘探的地震反射波法的在氣槍信號下時,巖龍蝦的感官器官和翻正反射會受到損害。研究人員在塔斯馬尼亞風暴灣進行實地試驗時,將石巖龍蝦暴露在地震反射波法的氣槍信號中,並研究了對關鍵感官器官、牡蠣囊和龍蝦反射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氣槍對鯨魚和魚類的影響已經相對完善,但對諸如龍蝦、螃蟹和魷魚等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影響仍然不太清楚。
  • 聚焦海洋:帶你探尋美麗的海洋無脊椎動物
    海黃蜂是一種具有極強效和痛苦毒液的盒狀果凍,在極端情況下,它可以在短短三分鐘內殺死人。海上黃蜂的小身體不像觸手那麼受關注,觸手長達10英尺(3米)。從海洋黃蜂身上垂下來的60個觸手中的每一個都被專門的刺痛細胞覆蓋,稱為刺細胞。食用海參是一種與海膽和海星有關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統稱為棘皮動物。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細胞因子IL-6曾被發現與β細胞自噬存在關聯,但是在β細胞抗氧化應答情況下的作用還沒有得到研究。最近來自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IL-6能夠將細胞自噬和抗氧化應答聯繫在一起影響β細胞存活。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動物模型和培養的人胰島以及小鼠β細胞來研究IL-6如何影響抗氧化應答。
  • 海洋「發燒」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發燒」 熱帶魚「出走」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已因原始棲息地海水變暖而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中漂浮著3800個大型溫度計,這些讀數不會說謊:超過90%的由人類造成的溫度上升都被海洋吸收了。理所當然地,許多海洋生物感受到了高溫,它們的選擇是:搬家。
  • 自噬在骨穩態與骨質疏鬆症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
    目前,根據相關物質從胞質運輸到溶酶體過程中功能和途徑的不同,將自噬分為了以下幾類:巨自噬,小自噬和分子伴侶介導自噬。其中,巨自噬是自噬的主要類型,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類型,本文以下的自噬指巨自噬。通過基因篩選的相關研究,學者們發現了30多種自噬相關基因(ATG),在自噬體的形成、調控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木宏的科研團隊,利用近年來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323航次和國內各類科考航次所獲取的太平洋及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菲律賓海等區域的海底沉積物樣品,系統性地開展了西北太平洋高-低緯度沉積物中放射蟲的分類學、沉積學、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地層學和古海洋與古氣候學研究,獲得了系列成果,出版了研究專著《西北太平洋及其邊緣海沉積物中的放射蟲》(陳木宏
  • 全球兩成無脊椎動物瀕臨滅絕
    Collen和同事推斷,包括蟹類和腹足類在內的淡水無脊椎動物正面臨著更大的威脅,隨後是陸地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更多能飛的動物——例如蜻蜓與蝴蝶——面臨的絕滅風險最小。這份報告估計,34%的淡水無脊椎動物正面臨威脅,包括全球超過一半的淡水蝸牛和蛞蝓。美國東南部是一個淡水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大約40%的軟體動物和小龍蝦會因為水壩及汙染的影響而遭受滅頂之災。
  • 自噬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及影像學應用前景
    第二個方向是誘導內質網應激誘導自噬。這已被應用於胰腺癌、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第三類是通過UPR途徑抑制自噬,這是通過加入氯喹實現的。如在膠質母細胞瘤和結腸直腸癌研究中得到例證。另外渥曼青黴素、3-甲基腺嘌呤可以通過抑制VPS34而抑制自噬。
  • 研究揭示ER自噬機制
    研究揭示ER自噬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2 15:15:18 美國加州大學Jacob E.
  • 關於自噬:丁香園站友 6 年前關於諾獎的「預測」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 Yoshinori Ohsumi )因「自噬作用」的研究獲 2016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 2010 年,丁香園論壇站友 Tangdl2000 曾對細胞「自噬作用」進行了相關分析和研究,並「預測」到大隅良典( Yoshinori Ohsumi )極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李茜等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對內蒙古二連盆地奇蹄類化石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該研究主要依據「第三中亞考察團」W.
  • 李嘉泳:開創中國無脊椎動物胚胎學
    他的檔案中有這樣一句:「與標本站同志一起,製作了超國際水平的綠海葵和蛀頭蟲標本。」筆者以此相詢,李先生謙和地說:「是世界水平,也有先進性,但不能說得太過了。」然後又詳為解釋:「柱頭蟲的結構,和童師研究的文昌魚、海鞘一樣,介於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其幼蟲、胚胎發育很有典型性,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它在膠州灣的很多海灘潮間帶都有生長,尤以薛家島和黃島最密集。
  • 無金屬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而對於紫外波段的雷射光源的迫切需求,使得探索新一代的性能更加優異的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課題組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基金重大計劃和面上基金等項目資助下,以經典的KBBF結構為模板,通過將KBBF中的無機的平面三角(BO3)3-基團和四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