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取得新進展

2020-08-17 嶺南科苑

LMB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近期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牡蠣血淋巴可分為顆粒細胞和透明細胞兩類群,其中前者具有極強的吞噬能力和激發ROS的能力,是免疫防禦的主要執行者。研究者利用流式細胞分選結合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顆粒細胞中175個特異高表達的核心差異表達基因,表明其可能是一種「激活態」的細胞類群。進一步分析顯示,這些基因形成了以Cdc42為核心的調控網絡,調節了細胞骨架、吞噬作用、線粒體呼吸鏈等多種免疫細胞活動。同時,通過系統敲降顆粒細胞特異的轉錄因子,發現FOS調控多個特異基因的轉錄激活,提示了其在顆粒細胞形成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圖1)。

為更好解析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研究者利用磁珠分選法分離了牡蠣的吞噬細胞;結合RNA-seq分析顯示,粘附斑信號通路和細胞外基質(ECM)在吞噬細胞中顯著激活,抑制粘附斑激酶信號顯著地降低了細胞的吞噬效率。同時還發現大量ECM 分子特異地在吞噬細胞中分布,其中最顯著的是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SPGs)家族成員;內源性阻斷HSPGs合成或幹擾其修飾則降低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並改變其形態和聚集能力。進化分析顯示HSPGs基因在基因組中出現了種系特異性擴張,表明HSPGs家族是吞噬細胞的關鍵表面受體,可識別病原並和啟動吞噬(圖2)。上述研究分別在2020年5月27日及2020年3月20日以「Transcriptomic Evidence Reveals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Hemocytes in a Marine Invertebrate, C. gigas」和「Phagocyt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s 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 and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 (HSPGs) as Major Regulators in Anti-bacterial Defense ofC. hongkongensis」為題發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

自噬是真核細胞維持環境內穩態的重要調節機制,並在細胞免疫防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者發現弧菌感染可誘導牡蠣血淋巴自噬的發生,抑制自噬可導致胞質空泡出現,引發細胞凋亡並降低殺菌能力。同時,弧菌感染會誘導氧化應激和能量脅迫的雙重壓力,包括超氧陰離子(O2-)和過氧化氫(H2O2)等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積累和磷酸腺苷(AMP)的產生。AMP和H2O2不僅能夠單獨引發自噬,還能以協同方式激活自噬關鍵的信號通路AMPK。最後,通過抑制AMPK磷酸化或清除ROS積累,都可以阻斷感染誘導的自噬發生(圖3)。本研究首次明確了自噬在牡蠣天然免疫的重要作用,並提出了ROS和AMP協同激活自噬的新機制。論文於2020年6月3日以「Autophagy Dually Induced by AMP Surplus and Oxidative Stress Enhances Hemocyte Survival and Bactericidal Capacity via AMPK Pathway inC. hongkongensis」為題發表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上述三篇論文中毛帆助研、研究生林玥和黨欣分別為第一作者,張揚和喻子牛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上述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國家貝類產業體系、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等項目共同資助。

圖1:血淋巴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

圖2:牡蠣吞噬細胞的分子調控模型

圖3: AMP和ROS協同激活自噬發生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海所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南海所LMB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近期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近期分別發表在《免疫學前沿》《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前沿》。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發展線粒體自噬過程的新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的新策略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同時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以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而且可以招募免疫因子,從而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因此近年來備受關注。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還可招募免疫因子,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
  • 聚焦海洋:帶你探尋美麗的海洋無脊椎動物
    海黃蜂是一種具有極強效和痛苦毒液的盒狀果凍,在極端情況下,它可以在短短三分鐘內殺死人。海上黃蜂的小身體不像觸手那麼受關注,觸手長達10英尺(3米)。從海洋黃蜂身上垂下來的60個觸手中的每一個都被專門的刺痛細胞覆蓋,稱為刺細胞。食用海參是一種與海膽和海星有關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統稱為棘皮動物。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該途徑異常會導致一系列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在線粒體自噬發生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是自噬小體識別待降解線粒體的過程,該過程一般認為由自噬受體和LC3/ GABARAP家族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目前仍有很多線粒體自噬受體的選擇性識別機制尚不明確。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但是,有關自噬性細胞死亡和存活在疾病中的作用仍然存在爭議。圍繞自噬細胞與轉化醫學當前的研究進展,生物谷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樂衛東教授進行了相關採訪。生物谷:樂教授此次演講圍繞"自噬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進展",可否介紹下該領域目前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
  • 海洋地震勘探會對海洋無脊椎動物產生影響
    一項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的研究表明,當海洋生物暴露在用於海底地質勘探的地震反射波法的在氣槍信號下時,巖龍蝦的感官器官和翻正反射會受到損害。研究人員在塔斯馬尼亞風暴灣進行實地試驗時,將石巖龍蝦暴露在地震反射波法的氣槍信號中,並研究了對關鍵感官器官、牡蠣囊和龍蝦反射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氣槍對鯨魚和魚類的影響已經相對完善,但對諸如龍蝦、螃蟹和魷魚等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影響仍然不太清楚。
  • 海洋「發燒」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發燒」 熱帶魚「出走」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已因原始棲息地海水變暖而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中漂浮著3800個大型溫度計,這些讀數不會說謊:超過90%的由人類造成的溫度上升都被海洋吸收了。理所當然地,許多海洋生物感受到了高溫,它們的選擇是:搬家。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自噬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及影像學應用前景
    既往化學治療主要是指鉑劑和多西紫杉醇治療。Dragowska等人研究表明吉非替尼和羥基氯喹聯合治療EGFR陽性的乳腺癌時,在阻礙腫瘤進展方面比單獨使用更具療效,同時在吉非替尼短期治療後自噬升高,停藥後自噬不再增加,證明吉非替尼早期治療可以導致自噬增高且是一種可逆性的應答。總之,在開發用於表達EGFR陽性的乳腺癌的新治療策略時應當考慮靶向抑制自噬。
  • 李嘉泳:開創中國無脊椎動物胚胎學
    他的檔案中有這樣一句:「與標本站同志一起,製作了超國際水平的綠海葵和蛀頭蟲標本。」筆者以此相詢,李先生謙和地說:「是世界水平,也有先進性,但不能說得太過了。」然後又詳為解釋:「柱頭蟲的結構,和童師研究的文昌魚、海鞘一樣,介於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其幼蟲、胚胎發育很有典型性,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它在膠州灣的很多海灘潮間帶都有生長,尤以薛家島和黃島最密集。
  • 自噬與肝細胞癌
    一項韓國的研究顯示,肝癌常規治療(手術、射頻消融、化療)後導入經活化的CIK治療(包括表達CD3+CD56+T淋巴細胞和CD3+CD56-T淋巴細胞及CD3-CD56+NK細胞)可明顯提高230例患者的無復發生存率和總生存率(NCT00699816)。
  • 移民火星取得新進展美國計劃用彗星撞擊火星,創造海洋
    移民火星取得新進展美國計劃用彗星撞擊火星,創造海洋 2020-11-29 17:20
  • 【新進展】老藥新用!抗腹瀉藥開啟細胞自噬開關,驅使癌細胞死亡
    洛哌丁胺的化學結構 圖源:百度百科 現在,van Wijk的研究小組已經破解了它的作用機制,並為開發新的癌症治療策略開闢了新途徑。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海洋所的七秩芳華,是從近海走向深海的70年,是育人鑄魂的70年,是開放共贏的70年,是砥礪奮進、科技報國的70年。新的發展時期,海洋所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進展,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 無脊椎動物分類
    扁形動物  扁形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無脊椎動物,是一類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無呼吸系統、無循環系統,有口無肛門的動物。生活於淡水、海洋等潮溼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眼點)。  環節動物  環節動物門(學名:Annelida)在動物進化上發展到一個較高的階段,是高等無脊椎動物的開始,約有13000種。[1]  體外有由表皮細胞分泌的角質膜,體壁有一外環肌層和一內縱肌層。通常有幾丁質的剛毛,按節排列。
  • 全球兩成無脊椎動物瀕臨滅絕
    Collen和同事推斷,包括蟹類和腹足類在內的淡水無脊椎動物正面臨著更大的威脅,隨後是陸地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更多能飛的動物——例如蜻蜓與蝴蝶——面臨的絕滅風險最小。這份報告估計,34%的淡水無脊椎動物正面臨威脅,包括全球超過一半的淡水蝸牛和蛞蝓。美國東南部是一個淡水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大約40%的軟體動物和小龍蝦會因為水壩及汙染的影響而遭受滅頂之災。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他們發現IL-6能夠將自噬和抗氧化應答聯繫在一起降低β細胞和人胰島細胞的ROS水平。在β細胞中特異性敲除IL-6會導致敲除小鼠小鼠更容易受到β細胞特異性毒性物質鏈脲黴素和四氧嘧啶造成的氧化損傷和細胞死亡。
  • 常識|無脊椎動物分類
    扁形動物扁形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無脊椎動物,是一類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無呼吸系統、無循環系統,有口無肛門的動物。生活於淡水、海洋等潮溼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眼點)。環節動物環節動物門(學名:Annelida)在動物進化上發展到一個較高的階段,是高等無脊椎動物的開始,約有13000種。體外有由表皮細胞分泌的角質膜,體壁有一外環肌層和一內縱肌層。通常有幾丁質的剛毛,按節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