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還可招募免疫因子,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活體分析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睿課題組合作,近年來開展了以四苯乙烯為關鍵骨架的腫瘤靶向螢光分子設計,取得系列進展:設計合成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發現陰離子的改變可調控分子聚集體的尺寸、螢光發射和表面性質,進而可實現腫瘤細胞選擇性、穿透能力和亞細胞定位的調節,實現了腫瘤細胞的高效殺傷。
近日,課題組合作設計合成具有不同長度烷基側鏈的四苯乙烯吡啶鹽分子,發現這些分子可與血液中的白蛋白自發組裝形成複合物,並通過血液循環靶向定位到腫瘤組織。進一步研究發現,隨著烷基鏈長度的增加,分子與白蛋白(albumin)疏水空腔的結合力增強,對腫瘤細胞的線粒體定位能力也增強。更為重要的是,分子定位到線粒體後對線粒體產生氧化損傷,導致線粒體發生腫脹變形。生物透射電鏡和螢光自噬指示分析證明,分子不僅導致腫瘤細胞內自噬小體(autophagosome)的累積,而且抑制了自噬小體與溶酶體的融合,使自噬通路受阻,最終導致腫瘤細胞死亡。利用荷瘤小鼠模型,該研究示蹤定位了分子穿透到腫瘤內部進行富集的特點,通過自噬幹預的新途徑,對高惡性度的腦腫瘤實現了有效抑制。
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化學所副研究員黃嫣嫣為文章第一作者,張德清、趙睿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
四苯乙烯吡啶鹽通過幹預線粒體自噬過程抑制惡性腫瘤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20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