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還可招募免疫因子,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活體分析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睿課題組合作,近年來開展了以四苯乙烯為關鍵骨架的腫瘤靶向螢光分子設計,取得系列進展:設計合成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發現陰離子的改變可調控分子聚集體的尺寸、螢光發射和表面性質,進而可實現腫瘤細胞選擇性、穿透能力和亞細胞定位的調節,實現了腫瘤細胞的高效殺傷。

近日,課題組合作設計合成具有不同長度烷基側鏈的四苯乙烯吡啶鹽分子,發現這些分子可與血液中的白蛋白自發組裝形成複合物,並通過血液循環靶向定位到腫瘤組織。進一步研究發現,隨著烷基鏈長度的增加,分子與白蛋白(albumin)疏水空腔的結合力增強,對腫瘤細胞的線粒體定位能力也增強。更為重要的是,分子定位到線粒體後對線粒體產生氧化損傷,導致線粒體發生腫脹變形。生物透射電鏡和螢光自噬指示分析證明,分子不僅導致腫瘤細胞內自噬小體(autophagosome)的累積,而且抑制了自噬小體與溶酶體的融合,使自噬通路受阻,最終導致腫瘤細胞死亡。利用荷瘤小鼠模型,該研究示蹤定位了分子穿透到腫瘤內部進行富集的特點,通過自噬幹預的新途徑,對高惡性度的腦腫瘤實現了有效抑制。

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化學所副研究員黃嫣嫣為文章第一作者,張德清、趙睿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

四苯乙烯吡啶鹽通過幹預線粒體自噬過程抑制惡性腫瘤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2001906

相關焦點

  • 發展線粒體自噬過程的新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的新策略
    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以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而且可以招募免疫因子,從而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因此近年來備受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和活體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睿課題組合作,近年來開展了以四苯乙烯為關鍵骨架的腫瘤靶向螢光分子設計,取得了系列進展。設計合成了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了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Chem. Eur. J.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相關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cl-rambo to LC3/ GABARAP family protein為題,發表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
  • NCB:parkin和USP30通過泛素化過程調控線粒體自噬
    2015年2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美國一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文章,他們發現parkin和USP30能夠通過泛素化過程平衡調控線粒體自噬,了解這一過程對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紊亂在帕金森病的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Cell|線粒體自噬測量新工具
    為了檢測自噬情況,需要涉及到將生物分子運送到溶酶體中,所以很多研究中會將兩種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串聯融合到目的蛋白之上【1】。大多數情況下,自噬檢測中應用到的螢光蛋白是EGFP和mCherry。兩種螢光蛋白對於溶酶體的酸性環境有著不同的敏感性,EGFP對溶酶體的酸性環境敏感而mCherry並不受影響,這兩種螢光蛋白的不同特性可以用於檢測溶酶體運輸的能力與現象。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除了線粒體脫泛素化酶USPs和PTEN-L磷酸酶對Parkin介導的自噬的負調控研究外[3][4],對線粒體自噬的負調控知之甚少。在線粒體自噬激活調控信號途徑中,帕金森症相關蛋白PINK1與Parkin組成的經典的PINK1/Parkin通路發揮關鍵的作用。
  • 研究揭示ER自噬機制
    研究揭示ER自噬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2 15:15:18 美國加州大學Jacob E.
  • 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近期分別發表在《免疫學前沿》《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前沿》。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但是,有關自噬性細胞死亡和存活在疾病中的作用仍然存在爭議。圍繞自噬細胞與轉化醫學當前的研究進展,生物谷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樂衛東教授進行了相關採訪。生物谷:樂教授此次演講圍繞"自噬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進展",可否介紹下該領域目前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
  • 浙大學者揭示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新規律
    遺憾的是,腦卒中的病理機制異常複雜,臨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和藥物精準幹預的靶點。of axonal mitochondria in ischemic neurons)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的新規律,為精準尋找缺血性腦損傷潛在靶點提供了理論支持。
  • Cell Metab:維持脂肪細胞棕色化需要抑制自噬過程
    2016年9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在撤除外部刺激之後米色脂肪細胞直接獲得白色脂肪細胞樣狀態在米色向白色脂肪細胞轉變的過程中自噬發生激活利用遺傳學和藥物學方法抑制自噬能夠保留米色脂肪細胞延長對米色脂肪細胞的維持可以改善肥胖和葡萄糖耐受
  • 科學網—細菌通過誘導線粒體自噬求存活
    本報訊(記者陸琦 見習記者谷雙雙)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細胞自噬與腫瘤關係研究獲進展
    自噬是由 Ashford 和Porter 在1962 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吃自己」的現象後提出的,是指從粗面內質網的無核糖體附著區脫落的雙層膜包裹部分胞質和細胞內需降解的細胞器、蛋白質等成分形成自噬體(autophagosome),並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以實現細胞本身的代謝需要和某些細胞器的更新的一個分解代謝過程。
  •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首次揭示了自噬可能在人類胚胎早期的消化道發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小腸而言。胃腸道(GI),又稱消化道,是人類和動物體內的一個器官系統,它吸收食物,消化食物以提取和吸收能量和營養,並將剩餘的廢物作為糞便排出體外。食道,胃,小腸和大腸是胃腸道的一部分。
  • 人副流感病毒誘導細胞自噬機制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網北京9月7日電 (張歌) 記者從科技部網站獲悉,為了解析和探討人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HPIV)誘導自噬的類型和作用機制,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陳明周課題組經過大量的病毒學和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人副流感病毒誘導了線粒體自噬
  • 自噬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及影像學應用前景
    近年來研究發現巨自噬(macro-autoghagy,以下簡稱自噬)活性變化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可能促進腫瘤細胞死亡或在免疫應答效應協助下增強腫瘤對化放療藥物敏感性,但也可能增強腫瘤細胞對化放療等藥物的抵抗。
  •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26日電 (鄭瑩瑩 徐明睿)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26日發布消息,該所的錢友存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單增李斯特菌通過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來促進自身的存活,為抗感染治療提供新的分子靶點和治療思路,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學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清楚細胞自噬和細胞凋亡之間的關聯,但他們並不清楚到底是誰締造了這種關聯;換句話說,研究者知道,關閉細胞自噬能夠幫助藥物促進癌細胞發生凋亡/死亡,但他們並不知道該過程發生的具體分子機制。組蛋白乙醯轉移酶p300通過乙醯化組蛋白和其他蛋白調控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然而,我們對細胞內p300的活性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