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B:parkin和USP30通過泛素化過程調控線粒體自噬

2020-12-05 生物谷

2015年2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美國一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文章,他們發現parkin和USP30能夠通過泛素化過程平衡調控線粒體自噬,了解這一過程對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紊亂在帕金森病的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Christian N. Cunningham等人通過實驗證實具有E3泛素連接酶功能的parkin和具有去泛素化酶功能的USP30能夠平衡調節線粒體自噬過程。他們發現,線粒體損傷能夠刺激parkin將lys6,lys11和lys63泛素鏈連接到線粒體上,而USP30能夠通過其去泛素化酶功能移除線粒體上的lys6-和lys11-泛素鏈,利用質譜技術,研究人員發現重組USP30會優先移除完整線粒體上的lys-6和lys11-泛素鏈,抵消parkin調節的泛素鏈形成過程。

 

綜上所述,該文章的結果表明細胞內線粒體的穩態會受到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平衡調控,這兩個過程的失衡是導致帕金森疾病發生的重要機理。這一研究結果或為我們揭示了細胞內的細胞器發生自噬過程的普遍性機制。(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USP30 and parkin homeostatically regulate atypical ubiquitin chains on mitochondria

 

Christian N. Cunningham, Joshua M. Baughman, Lilian Phu, Joy S. Tea, Christine Yu,Mary Coons, Donald S. Kirkpatrick, Baris Bingol & Jacob E. Corn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indicate that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s central to Parkinson's disease.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by which parkin, an E3 ubiquitin ligase, and USP30, a mitochondrion-localized deubiquitylase, regulate mitophagy. We find that mitochondrial damage stimulates parkin to assemble Lys 6, Lys 11 and Lys 63 chains on mitochondria, and that USP30is a ubiquitin-specific deubiquitylase with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cleaving Lys 6- and Lys 11-linked multimers.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we show that recombinant USP30 preferentially removes these linkage types from intact ubiquitylated mitochondria and counteracts parkin-mediated ubiquitin chain formation in cells. These results, combined with a series of chimaera and localization studies, afford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 balance of ubiquitylation and deubiquitylation regulates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 and suggest a general mechanism for organelle autophagy.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除了線粒體脫泛素化酶USPs和PTEN-L磷酸酶對Parkin介導的自噬的負調控研究外[3][4],對線粒體自噬的負調控知之甚少。在線粒體自噬激活調控信號途徑中,帕金森症相關蛋白PINK1與Parkin組成的經典的PINK1/Parkin通路發揮關鍵的作用。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還可招募免疫因子,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活體分析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睿課題組合作,近年來開展了以四苯乙烯為關鍵骨架的腫瘤靶向螢光分子設計,取得系列進展:設計合成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發現陰離子的改變可調控分子聚集體的尺寸、螢光發射和表面性質,進而可實現腫瘤細胞選擇性、穿透能力和亞細胞定位的調節,實現了腫瘤細胞的高效殺傷
  • Nature:線粒體自噬對帕金森氏症的影響
    影響在受損線粒體的清除(線粒體自噬)中所涉及的兩種酶(泛素連接酶parkin和蛋白激酶PINK1)的「功能喪失突變」與家族性帕金森氏症有關。這項研究表明,USP30 (一種局限於線粒體的去泛素酶)通過去除由parkin放置的泛素標籤來對抗線粒體自噬。
  • 科學網—細菌通過誘導線粒體自噬求存活
    本報訊(記者陸琦 見習記者谷雙雙)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2014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自噬是細胞的一個重要生物學功能。自噬在蛋白質的代謝、細胞器更新以及組織發育中有著重要作用,其功能調控直接參與了機體對細胞穩態的維持和對疾病的抵抗。正常的PINK1蛋白與Beclinl相互作用,是細胞自噬的正調控因子,過表達PINK1顯著提高基礎和飢餓誘導的細胞自噬水平。而突變體的PINK1蛋白顯著降低細胞自噬的能力。最近研究表明,在小鼠腦黑質緻密區、中腦和後腦部分區域條件性敲除多巴胺神經元細胞中Atg7基因,小鼠表現出帕金森氏症特徵,如腦細胞中出現α-Synuclein的聚集體和泛素化蛋白聚集體,多巴胺能神經元喪失等。
  • Cell|線粒體自噬測量新工具
    而線粒體自噬會通過溶酶體降解的方式將這些異常的線粒體移除從而維持細胞存活,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現有的線粒體自噬探針存在特異性不足、使用條件限制較大以及對於大規模藥物篩選方面無能為力的問題。線粒體自噬是線粒體通過自噬過程被選擇性降解【2】。雖然理論上可以通過自噬探針標記線粒體來監測線粒體自噬,但在實踐中很難實現探針的完全線粒體定位。2011年,作者們曾經開發過一個線粒體自噬的探針,被稱為mt-mKeima【3】。在實驗中使用mt-mKeima的話,實驗人員需要在觀察前一天停止基因表達從而確保能夠很好地提高該探針的特異性。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肥胖的發病率不斷增長,並且被認為是癌症等慢性病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特別是冠心病、心衰和房顫。肥胖也與心肌肥厚、心室功能障礙和舒張順應性降低的發生發展有關。目前針對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論文闡明了E3泛素連接酶TRIM14通過選擇性自噬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穩定性,正向幹預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TRIM14-USP14複合物調控的選擇性自噬在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Gut:揭示RALY調控線粒體代謝促進結直腸癌進展的作用與機制
    作為「能量工廠」,線粒體掌控腫瘤細胞的能源供給,生物質合成和信號轉導,是腫瘤治療的一個重要靶點。靶向電子傳遞鏈(ETC)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對缺乏葡萄糖的致敏,並抑制腫瘤的進展【1,2】。但ETC介導的能量重編程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發展線粒體自噬過程的新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的新策略
    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以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而且可以招募免疫因子,從而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因此近年來備受關注。 2017, 53, 11091-11094),發現陰離子的改變可以調控分子聚集體的尺寸、螢光發射和表面性質,進而可實現腫瘤細胞選擇性、穿透能力和亞細胞定位的調節,實現了腫瘤細胞的高效殺傷(Chem. Sci. 2016, 7, 7013-7019)。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組在《自然》子刊《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新的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
  • Frontiers最新綜述: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
    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機體通常通過線粒體自噬清除功能障礙的線粒體、降低氧化應激水平、防止細胞死亡。最近的研究顯示,通過調節線粒體自噬可以影響PD患者神經元細胞凋亡。 cAMP是一種高度保守的第二信使,其主要的下遊效應因子是蛋白激酶A(PKA),而AKAP可以將PKA錨定在不同的細胞器,發揮局部調控作用。
  • 發現泛素化過程一相關基因調控作用
    泛素依賴的蛋白質降解過程是真核生物細胞內的一種重要生理過程。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科學家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p62的累積;(B)小鼠腦部缺失WDR81導致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中國科學報】泛素化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機制獲揭示
    美國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具有腫瘤抑制活性的泛素連接酶HACE1通過介導細胞自噬受體蛋白(OPTN)的泛素化修飾,促進細胞自噬受體複合物形成,「激活」細胞自噬,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 Nature Cell Biology:O-GlcNAc糖基化修飾SNAP-29調控自噬小體的成熟
    SNAP-29 regulates autophagosome maturation的文章介紹了他們關於O-GlcNAc糖基化修飾SNAP-29並調控自噬小體的成熟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工作首次報導了細胞自噬小體的成熟可以被營養狀態感應因子OGT介導的SNAP-29的O-GlcNAc糖基化修飾所調節。這是繼mTORC 和VPS34 複合體外,第三個能夠感應細胞的營養狀態從而調控自噬活性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