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iers最新綜述: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

2020-12-01 騰訊網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丟失並伴有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的下降。已有的研究顯示,PD 的發病機制可能是線粒體功能障礙。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機體通常通過線粒體自噬清除功能障礙的線粒體、降低氧化應激水平、防止細胞死亡。最近的研究顯示,通過調節線粒體自噬可以影響PD患者神經元細胞凋亡

cAMP是一種高度保守的第二信使,其主要的下遊效應因子是蛋白激酶A(PKA),而AKAP可以將PKA錨定在不同的細胞器,發揮局部調控作用。人們發現,線粒體AKAP·PKA複合物可以影響PD模型中的線粒體功能障礙、氧化應激和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

在這裡,來自義大利的研究人員在Front. Aging Neurosci.上討論了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並為PD的潛在治療策略提供了更深層次的見解

1,健康人/PD患者神經元中線粒體質量調控機制

研究表明,線粒體自噬功能障礙與帕金森病之間存在密切聯繫,這是因為參與自噬-溶酶體途徑的蛋白表達減少——在PD患者的黑質緻密部中,檢測到溶酶體相關蛋白1(LAMP1)表達減少,同時溶酶體β-葡萄糖腦苷酶(GCase)的活性也下調。

在健康的線粒體中,PINK1通過幾種蛋白酶和轉位酶的協同作用從線粒體基質釋放到細胞質,最終被降解。而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的去極化導致PINK1在線粒體外膜處積聚,將部分泛素磷酸化;並促進磷酸化泛素介導的Parkin向線粒體外膜募集和激活;激活後的Parkin可以泛素化幾種線粒體蛋白,包括Mfn1/2、VDAC1等,泛素化的Mfn2在進行一系列生物過程後通過蛋白酶體降解,而Mfn2的下調能夠誘導內質網-線粒體接觸部位的喪失,最終導致線粒體分裂;同時泛素化的VDAC1會募集自噬受體OPTN,進而誘導自噬體形成和線粒體自噬。或者,含有線粒體受損蛋白的小泡可以通過選擇性自噬機制消除。通過這兩種機制,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穩態調控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當PINK1、Parkin和其他線粒體自噬相關基因發生突變時,就會導致線粒體自噬功能障礙,進一步導致受損線粒體的積累、氧化應激以及神經元死亡。

2,帕金森病的線粒體代謝、動力學和轉運

在PD患者腦中,α-syn寡聚體與ATP合成酶相互作用並使其氧化,從而影響呼吸鏈的活性;此外,寡聚體誘導線粒體脂質過氧化,導致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開放、凋亡途徑激活、神經細胞死亡。

VPS35是逆轉錄複合物的組成部分,控制著蛋白質從內體到高爾基體網絡的逆行運輸。在PD患者中已經鑑定出VPS35的突變,突變體VPS35誘導了線粒體片段化,並增加了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同時突變體VPS35還可以與DLP1相互作用,增強了DLP1複合物從線粒體到溶酶體的蛋白水解轉換,增加了線粒體裂變和細胞器功能障礙。

此外,已經在PD家族性病例中鑑定出CHCHD2基因的突變,突變的CHCHD2基因會導致線粒體基質結構異常,損害呼吸鏈的效率,從而導致氧化應激、多巴胺能神經元丟失和PD樣症狀。

3,帕金森病的線粒體功能障礙、炎症反應和免疫系統

已有文獻證實,線粒體損傷觸發炎症反應,導致PD表型,而通過消除受損的線粒體,可以抵消氧化應激和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

STING是一種調節免疫的信號蛋白,幹擾STING活性可在氧化應激或Parkin缺乏下支持多巴胺能神經元存活並恢復運動活性,而後者是線粒體穩態調控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

IFN-β是幹擾素家族的一種細胞因子,缺乏IFN-β的小鼠大腦會顯示出線粒體減少、衰老和神經元死亡,而重新引入外源性IFN-β可以挽救大多數神經元死亡並恢復線粒體,消除α-syn聚集體。

4,帕金森病的線粒體鈣穩態

研究顯示,線粒體鈣穩態紊亂與PD發病存在密切聯繫。線粒體鈣濃度的維持可以調節神經元ATP的產生。當線粒體發生鈣超載,就會導致mptp開啟和細胞死亡。

有趣的是,SNpc多巴胺能神經元是自主活動的,它們產生的起搏活動導致DA神經元更容易出現頻繁的鈣瞬變。在這種情況下,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內線粒體的鈣緩衝活性比其他細胞內線粒體鈣緩衝活性更強。

5,帕金森病的潛在治療策略

人們發現,p13的過表達促進線粒體活性失調並誘導凋亡細胞死亡;相反,p13基因下調減輕了毒素誘導的線粒體功能障礙和細胞死亡,因此抑制p13可能對治療PD有效。

此外,已經通過化學篩選分離了幾種選擇性幹擾線粒體凋亡途徑的生物學分子,如下圖。

圖1:帕金森病的線粒體治療靶點

6,總結

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全世界數以百萬的人。而線粒體紊亂被證實了和PD發病機制密切相關。因此,恢復PD神經元中功能異常的線粒體可有效預防氧化應激和多巴胺神經元死亡。理解線粒體的生物學過程並確定造成氧化損傷和神經元死亡的機制,無疑將有助於PD的治療。

參考文獻:

Scorziello A, Borzacchiello D, Sisalli MJ,Di Martino R, Morelli M and Feliciello A (2020)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 and Signalingin Parkinson’s Disease. Front. Aging Neurosci. 12:100.

編譯作者:十級胖胖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本文為brainnews團隊原創編譯,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最新綜述全面總結:去泛素化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障礙(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與帕金森病(PD)直接關聯,而線粒體自噬(mitophagy)更是與PD密切相關。線粒體自噬可以選擇性地降解線粒體,是線粒體質量控制(mitochondrialquality control)的主要途徑之一。
  • 阿爾茨海默症中鈣信號轉導與神經細胞死亡
    線粒體功能障礙與幾乎所有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D)等。之前該方面研究的一個主要焦點是線粒體動力學與β澱粉樣蛋白(Aβ) 毒性之間的聯繫。最近的證據表明,線粒體鈣穩態的失調也與Tau蛋白和其他危險因素有關。
  •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AD中鈣信號轉導與神經細胞死亡
    線粒體功能障礙與幾乎所有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D)等。之前該方面研究的一個主要焦點是線粒體動力學與β澱粉樣蛋白(Aβ) 毒性之間的聯繫。最近的證據表明,線粒體鈣穩態的失調也與Tau蛋白和其他危險因素有關。
  • Redox Biology: ROS與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關係
    而過高的ROS水平會導致蛋白質、脂質和DNA的損傷,導致大量的氧化應激,引發神經退行性疾病。其中由於缺乏修復機制和組蛋白來包裝和排序DNA,線粒體DNA特別容易受到ROS誘導產生損傷,但同時大多數內源性ROS又來源於線粒體氧化磷酸化,這就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除了內源性ROS的產生,各種外源性物質如空氣汙染物、菸草煙霧、重金屬、紫外線等也會產生ROS,從而參與到機體信號轉導和細胞防禦機制中。
  • 全身麻醉藥引發的內質網應激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對阿爾茨海默病影響...
    除造成蛋白異常外,吸入麻醉藥還可通過突觸衰竭、線粒體功能障礙和細胞凋亡等病理過程參與AD病程進展。 2.ERS與AD 內質網是一種多功能的細胞器,在蛋白的分泌、摺疊、質量控制、翻譯後修飾、Ca2+存儲,信號轉導等細胞活動中起關鍵性作用。
  • 帕金森病創新療法:腦部近紅外光靶向激活線粒體功能
    線粒體是人體中負責能量產生的細胞器,與細胞生物能量的變化密切相關。而帕金森病(PD)中受影響的多巴胺能(DA)神經元由於基礎能量需求高,所以特別容易受到能量波動的影響。基於此,科學家們認為線粒體功能障礙是PD發病機制的候選因素之一。
  • 帕金森病,時刻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需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鐵離子螯合劑可以抑制此過程,而不受其他壞死、凋亡和自噬抑制劑等影響。鐵代謝異常相關與帕金森病亦有相關性,患者腦內異常鐵水平沉積部位主要在黑質,而鐵含量的增高在多巴胺能神經元中尤為顯著。當其他神經遺傳性疾病患者腦組織中出現異常鐵沉積時,可表現出與帕金森病類似的症狀。
  • Cell重磅:朱健康院士綜述植物非生物脅迫信號轉導
    本文綜述了已知的脅迫信號感受器,以及細胞器在脅迫感受和應答中的作用;同時也概述了離子脅迫、滲透脅迫、ABA和溫度脅迫相關信號途徑的最新進展。本文將重點介紹SNF1/AMPK相關蛋白激酶以及其他激酶是如何被激活,以及這些激酶如何應答上遊信號感受機制,並調控基因表達、新陳代謝、生理、生長及發育等下遊過程。
  • 【重磅綜述】脂質信號轉導如何影響壽命
    小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Linda Partridge教授團隊2017年10月發表在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雜誌上,題為「Good Ol』 Fat: Links between Lipid Signaling and Longevity」的綜述文章,文章對脂質信號轉導通路與壽命的相關性研究進行了回顧和綜述。
  • 文獻閱讀分享(複試專業英語向)|植物非生物脅迫信號轉導及應答4(Sensing of Organellar Stress)
    relayed  被轉導,轉發subcellular   亞細胞locations  位置nucleus   核然後,信號會轉導到不同的亞細胞位置上如細胞核上。cellular homeostasis   細胞穩態同樣,脅迫也與葉綠體、線粒體、過氧化物酶體、細胞核、細胞壁等細胞器有關,從所有細胞器產生的脅迫信號,被整合後調控逆境相關(脅迫應答)基因的表達及其他細胞活性,從而恢復細胞穩態。
  • AD患者中PGC-1α/SIRT1信號通路對線粒體穩態的影響
    Western blot和免疫螢光實驗結果都顯示,急性暴露於AβOs誘導激活了線粒體分裂,這一過程可以將有缺陷的線粒體從整體中分離出來;但是長時間的暴露於AβOs中未見線粒體分裂和融合蛋白平衡的改變,這說明AβOs可影響線粒體的穩態,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 帕金森病致病基因之PRKN
    你需要了解學科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賽業生物專欄《Gene of the Week》每周會根據熱點研究領域介紹一個基因,詳細為您介紹基因基本信息、研究概況和應用背景等,助您保持學術研究敏銳度,提高科學研究效率,期待您的持續關注哦。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和帕金森病相關的PRKN基因。
  • 阿爾茲海默症中PGC-1α/SIRT1信號通路對線粒體穩態的影響
    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海馬和皮質的神經元發生進行性死亡。研究發現,AD患者腦中Aβ單體聚集形成一類可溶性低聚物——AβOs,進一步研究發現給予不同規模的AβOs能夠模擬疾病的主要表型,如神經元丟失、鈣穩態失調、突觸丟失等。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並且MSC是一種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幹細胞,具有良好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於分離培養以及有自體移植無免疫原性等優點,以上特點使MSC為治療帕金森病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本文就MSC移植治療帕金森病的作用機制綜述如下。
  • 帕金森病運動症狀治療的最新策略,聽聽權威怎麼說
    2018年3月23日,國際帕金森和運動障礙學會(MDS)循證醫學(EBM)委員會在《MOVEMENT DISORDER》(雜誌影響因子7.072)上發表了最新循證醫學綜述,旨在通過回顧循證醫學證據,更新對帕金森病運動症狀的幹預措施的建議。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這些功能通常需要高能量消耗及線粒體正常代謝維持,因此小膠質細胞在急性低血糖狀態下表現出代謝靈活性。在AD和PD中,慢性線粒體功能障礙是否會損害小膠質細胞的代謝適應能力從而能夠監測和調控神經元功能?在神經元線粒體損害和神經退行性病變中,膠質細胞會積聚脂滴,調節巨噬細胞的功能。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該研究強調了腦星形膠質細胞在帕金森病病理學中的作用以及iPSC衍生細胞在疾病建模和藥物研發中的潛力。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是科學家在帕金森病病理學中已經確定了幾種分子機制,其中包括神經炎症、線粒體功能障礙、蛋白質降解功能障礙和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病理學。該疾病的主要特徵包括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以及路易小體和路易神經突起的出現。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這些功能通常需要高能量消耗及線粒體正常代謝維持,因此小膠質細胞在急性低血糖狀態下表現出代謝靈活性。在AD和PD中,慢性線粒體功能障礙是否會損害小膠質細胞的代謝適應能力從而能夠監測和調控神經元功能?在神經元線粒體損害和神經退行性病變中,膠質細胞會積聚脂滴,調節巨噬細胞的功能。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會表達更高水平的α-突觸核蛋白,而α-突觸核蛋白聚集會導致人體內鈣穩態的破壞,這是帕金森病的關鍵病理特徵之一。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