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學者揭示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新規律

2020-12-01 求是新聞網

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中風、腦缺血,它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高復發率、高致死率等特點,給病人及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並造成嚴重的社會負擔。遺憾的是,腦卒中的病理機制異常複雜,臨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和藥物精準幹預的靶點。

近日,浙江大學藥學院陳忠教授課題組在細胞生物學領域知名刊物《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缺血神經元軸突線粒體在胞體進行自噬》(Somatic autophagy of axonal mitochondria in ischemic neurons)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的新規律,為精準尋找缺血性腦損傷潛在靶點提供了理論支持。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藥學院博士生鄭豔榕與吳曉麗,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藥學院陳忠教授,浙江大學藥學院張翔南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兼共同第一作者。

腦供血不足導致的神經元損傷是造成腦卒中腦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經元好比人體的「指揮官」,它的損傷將造成人體功能的紊亂,最終可能導致殘疾或死亡。而神經元是形態極其特殊的一類細胞,它的胞體延伸出許多突起,其中最長的一條被稱為「軸突」。人體中最長的軸突可長達1米。

軸突就如同信息的高速公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信息傳遞,實現「指揮官」對機體的控制。而能量工廠線粒體,就為這條高速公路上的信息交流提供「燃料」。可想而知,線粒體的功能異常將導致軸突乃至整個神經元的功能失常。因此,神經元必須對線粒體的質量進行嚴格的控制。神經元通過溶酶體途徑將損傷線粒體進行清除,即線粒體自噬(mitophagy)是主要的線粒體質量控制策略之一。但是,軸突內線粒體的自噬過程尚不完全清楚,是神經藥理學和神經生物學領域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

陳忠教授課題組的前期工作已經發現,腦缺血後血流的復灌可以激活線粒體自噬,減少神經元損傷。這次課題組利用了多種實驗手段,首次發現腦缺血神經元中軸突線粒體逆向轉運回神經元胞體後再進行自噬,而非在軸突原位上被自噬清除。不僅如此,特異性促進線粒體逆向轉運可通過激活線粒體自噬提升缺血神經元內線粒體質量,減少細胞凋亡,最終發揮抗腦缺血的神經保護作用。

陳忠教授將這個現象打了個比方,這就好像商品出現了故障,原廠需要召回後銷毀。「我們發現『返廠銷毀』的線粒體,由馬達蛋白運送,受損程度不同的線粒體返回速度可能也不一樣。」陳忠教授說,未來通過調控具體馬達蛋白分子,可能加速線粒體自噬,「在細胞中製造不同速度的高鐵,搭載受損線粒體『返廠銷毀』。」

這項研究加深了對腦卒中缺血復灌過程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的理解,同時為找到抗腦卒中的藥物靶點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驗依據。

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和優青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jcb.rupress.org/content/early/2019/04/11/jcb.201804101.long

(文 柯溢能/攝影 盧紹慶)

相關焦點

  • 加快線粒體「召回銷毀」可降低腦中風危害
    加快線粒體「召回銷毀」可降低腦中風危害科技日報杭州7月1日電 (記者江耘 實習生洪恆飛 通訊員柯溢能)記者1日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陳忠教授課題組在知名刊物《細胞生物學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揭示了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的新規律,為精準尋找缺血性腦損傷潛在靶點提供了理論支持
  • Devell Cell:科學家揭示細胞中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線粒體損傷時,其就會通過向細胞蛋白發送信號促其降解的方式來避免進一步出問題,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誘發上述過程的分子機制,即線粒體自噬過程(mitophagy),在攜帶破碎線粒體的細胞中,兩種名為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構建了Mir505基因敲除小鼠,結合胚胎電轉技術和透射電鏡技術,報導了Mir505-3p基因通過靶向抑制自噬相關基因Atg12,負向調控自噬通路並促進神經元軸突發育的新功能。該研究提供了自噬對神經發育調控作用的新證據。  「自噬」即「自我吞噬」,是一種將體內衰老細胞器和包漿中內含物包裹、降解並得以循環利用的生理途徑。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
  • 浙大學者發現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
    他們在研究中首次揭示了BNIP3L的泛素化降解是永久性腦缺血過程中線粒體自噬缺失的重要原因,發現通過抑制BNIP3L泛素化降解實現線粒體自噬的重啟可能是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並為將卡非佐米用於缺血性腦損傷的治療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缺血,是一類由於血管狹窄或閉塞造成的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及高復發率等特點。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夏宏光團隊長期致力於選擇性自噬調控人類重大疾病的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該途徑異常會導致一系列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在線粒體自噬發生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是自噬小體識別待降解線粒體的過程,該過程一般認為由自噬受體和LC3/ GABARAP家族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目前仍有很多線粒體自噬受體的選擇性識別機制尚不明確。
  • Nature:線粒體自噬對帕金森氏症的影響
    影響在受損線粒體的清除(線粒體自噬)中所涉及的兩種酶(泛素連接酶parkin和蛋白激酶PINK1)的「功能喪失突變」與家族性帕金森氏症有關。這項研究表明,USP30 (一種局限於線粒體的去泛素酶)通過去除由parkin放置的泛素標籤來對抗線粒體自噬。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近日,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張英梅教授、任駿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FUNDC1 Interacts with FBXL2 to Govern Mitochondrial Integrity and Cardiac Function through an IP3R3-Dependent Manner in Obesity」的研究,報導了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在調節肥胖性心肌病的新機制
  • 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0:48 近日,美國賓州大學Zoltan Arany及其研究小組發現ADP/ATP轉位酶促進線粒體自噬但不依賴於其酶活。
  • 發展線粒體自噬過程的新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的新策略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同時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以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而且可以招募免疫因子,從而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因此近年來備受關注。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在題為」Paradoxical Mitophagy Regulation by PINK1 and TUFm」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闡明了一種由PINK1及其新激酶底物TUFm所介導的線粒體自噬調控新途徑,為線粒體自噬和線粒體自噬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見解。
  • 研究揭示ER自噬機制
    研究揭示ER自噬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2 15:15:18 美國加州大學Jacob E.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組在《自然》子刊《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新的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
  • 自噬抑制線粒體DNA對輻射的反應
    自噬抑制線粒體DNA對輻射的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21:13 美國桑德拉和愛德華·邁耶癌症中心Lorenzo Galluzzi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Frontiers最新綜述: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丟失並伴有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的下降。已有的研究顯示,PD 的發病機制可能是線粒體功能障礙。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機體通常通過線粒體自噬清除功能障礙的線粒體、降低氧化應激水平、防止細胞死亡。
  • 阿爾茨海默症新靶點——MCL-1
    線粒體功能障礙是AD的一個基本病理特徵,因為在散發性和家族性AD病例以及AD動物模型中,均已經被發現有受損的神經元線粒體積累。有研究揭示,線粒體功能受損會觸發能量應激,從而促進AD特徵性的澱粉樣蛋白-β(Aβ)聚集和Tau過度磷酸化。此外,由線粒體生物發生調節因子PGC-1α表達減少誘導的線粒體生物發生障礙可導致AD中的突觸功能障礙和神經元退化。
  • 多篇文章聚焦自噬研究領域新亮點!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自噬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3】Cancer Discovery:KRAS誘導線粒體自噬來促進胰腺癌發展doi:10.1158/2159-8290.CD-18-1409癌細胞在腫瘤的低能量環境中使用一種奇怪的繁殖策略:他們破壞了自己的線粒體!冷泉港實驗室(CSHL)的研究人員現在也知道了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為胰腺癌治療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新靶點。
  • 科學網—細菌通過誘導線粒體自噬求存活
    本報訊(記者陸琦 見習記者谷雙雙)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