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2020-11-14 BioArt

責編 | 酶美


阿爾茲海默症(AD)是一種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以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減弱為主的症狀,並伴有情緒調節障礙以及運動能力喪失,極大地影響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發展。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人罹患阿爾茲海默症。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1.52 億。當前,全球每年用於治療、護理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費用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將在2030年達到目前的兩倍。


阿爾茲海默症的病因複雜,目前主流觀點認為,病因是Aβ和Tau澱粉樣蛋白沉積造成神經元大量死亡。1998年以來,先後有100多種嘗試治療此病症的藥物進入臨床實驗,但只有6種藥物先後獲得FDA的批准上市。而令人更加遺憾的是,近年來,世界各大製藥公司針對Aβ或Tau蛋白開發的藥物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失敗。2012年到2020年,先後有多個製藥巨頭公司,包括,羅氏、禮來、默沙東、強生等宣布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失敗或終止,使得人類對攻克阿爾茲海默症蒙上了一層巨大的陰影。


2020年11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夏宏光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f MCL-1 promotes mitophagy and improves disease pathologies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



夏宏光團隊長期致力於選擇性自噬調控人類重大疾病的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前期的研究表明,阿爾茲海默症的病人腦細胞中存在大量的損傷線粒體;進一步文獻調研發現,線粒體的功能異常與AD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基於此,他們提出科學假說,恢復線粒體的正常功能是否可以治療AD?線粒體自噬是細胞中線粒體功能維持和質量控制主要途徑之一,於是他們把研究重點放在了誘導線粒體自噬這個點上。


首先,他們通過利用螢光蛋白Keima構建敏感的線粒體自噬定量檢測方法,對2000多個FDA批准的藥物或候選藥物進行了篩選,最終找到了一種可以安全有效誘導線粒體自噬小分子化合物——UMI-77。UMI-77不會造成線粒體損傷,並能選擇性地降解破損線粒體。UMI-77不會誘導神經細胞凋亡,甚至在高濃度條件下對凋亡有顯著抑制,這可能是由於UMI-77清除了細胞死亡的發生中心——破損線粒體。


通過進一步機制研究,他們發現,UMI-77介導線粒體自噬依賴MCL-1蛋白。過表達MCL-1蛋白可以顯著促進線粒體自噬。他們猜測,MCL-1可能是一種新的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他們鑑定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所必須的元件LIR motif和下遊的相互作用蛋白LC3A。並且他們通過點突變實驗確證,UMI-77介導的線粒體自噬依賴於LIR motif,而不依賴MCL-1的抗凋亡功能。基於此,他們提出了UMI-77的作用模型:UMI-77抑制了MCL-1和Bax的相互作用,釋放了游離的MCL-1蛋白,使其和下遊LC3A蛋白相互作用,誘導線粒體自噬。


最令人興奮的是,在隔天給予阿爾茲海默症模型小鼠UMI-77治療2個月後,小鼠表現出了明顯的認知學習能力改善和記憶力的恢復。隨後的小鼠生理生化實驗也表明,UMI-77可以顯著降低小鼠大腦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清除Aβ澱粉樣蛋白沉積,並恢復神經元以及神經元線粒體的健康形態。


該研究發現,MCL-1是一種新的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UMI-77可以通過釋放游離的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並逆轉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學特徵。該研究提示,MCL-1是一個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新藥物靶點;誘導線粒體自噬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有效策略。



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博士後岑旭峰徐曉燕吳榮海,博士生陳豔英及台州學院講師何福生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夏宏光研究員為主要通訊作者,哈佛大學Ayaz Najafov博士和台州學院吳劼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547-6

相關焦點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當前,全球每年用於治療、護理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費用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將在2030年達到目前的兩倍。阿爾茲海默症的病因複雜,目前主流觀點認為,病因是Aβ和Tau澱粉樣蛋白沉積造成神經元大量死亡。1998年以來,先後有100多種嘗試治療此病症的藥物進入臨床實驗,但只有6種藥物先後獲得FDA的批准上市。
  • 阿爾茨海默症新靶點——MCL-1
    UMI-77靶向的是MCL-1,之前被認為是一種關鍵的抗凋亡蛋白,而該研究揭示,MCL-1也是一種線粒體自噬受體,可與LC3A相互作用促進線粒體自噬。更重要的是,該研究證實,在APP/PS1小鼠模型中,UMI-77誘導的線粒體自噬能顯著改善AD病理學[1]。
  • MIT團隊改變阿爾茲海默症幹預規則:不打針不吃藥——無創治療!
    早在2016年,蔡教授團隊就曾在《Nature》雜誌首次報導了,使用40赫茲閃爍光,每天傳輸一小時,可以降低基因工程阿爾茲海默症症狀小鼠腦內β-澱粉樣斑塊和另一種疾病相關標記物磷酸化的tau蛋白水平。這種光治療方法也刺激了清除碎片的免疫細胞,即小膠質細胞的活性。3年前的研究表明,閃爍光僅限於改善視覺皮層。
  • ...又一個肥胖元兇被發現,竟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澱粉樣蛋白...
    在此,論文研究者報導了澱粉樣蛋白前體(APP)在通過高脂飲食(HFD)誘導後,造成白色脂肪組織中線粒體非常規錯誤定位,損害線粒體的功能,並最終促進肥胖。充分認知並理解導致脂肪組織(AT)功能障礙的過程,對於理解肥胖的病理生理學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可以確定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性疾病的新靶點。
  • 2019年終盤點: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進展
    發表於《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則將阿爾茲海默症與細胞自噬活動之間建立了聯繫7。在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其他痴呆症中,大腦中蛋白質tau和β澱粉樣蛋白的積累是導致細胞死亡的原因。在新的動物模型中,研究人員表明,當線粒體自噬作用活性提升時,這種積累過程的速率會減慢。
  • 良渚實驗室研究員夏宏光——「我遇到了做科研最好的時代」
    掛下通知人才參加面試的電話,良渚實驗室研究員夏宏光神色喜悅。  省委提出要努力打造三大科創高地,良渚實驗室聚焦的正是生命健康科創高地建設。  「科技創新是新時代催生發展動能的關鍵,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等元素協同。科創高地的建設會帶來資源『虹吸效應』,從而形成一個完整健康的生態系統。」夏宏光說。
  • 科學網—細菌通過誘導線粒體自噬求存活
    本報訊(記者陸琦 見習記者谷雙雙)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重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竟與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舉個例子說,在病毒理論的首個提出者 Itzhaki 的研究中,他發現只有當患者攜帶 APOE 基因(本來就與阿爾茲海默症有關)的 E-4 變異體的時候,人們因受 HSV-1 病毒(單純皰疹病毒 1,唇皰疹的罪魁禍手,也寫作HHV-1)感染而使得阿爾茲海默症的機率才會更大。
  • 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研究揭示新思路:給神經突觸搭橋
    原創 Insulindian 果殼如何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讓「興奮性突觸」在腦中新生,極大程度地緩解了生病小鼠的症狀。突觸傳遞大腦信號大腦中的神經信號,需要通過突觸進行傳遞。
  • 再生密碼:NMN11000,讓阿爾茲海默症症狀減緩甚至從根源避免
    (圖片來自大型公益類關愛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節目《忘不了餐廳》)提前補充NMN可實現NAD+對神經元氧化的修復作用,避免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生截至目前尚未有明確能夠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方法,在阿爾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
  • 又有研究表明40赫茲閃爍光有助於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據報導,照明研究中心(LRC)開展了一項新研究表明40赫茲紅光或有助於改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這一項新研究表明,向健康年輕人睜開的眼睛照射40赫茲的紅光刺激可增強大腦伽馬振蕩(一種腦波,Gamma oscillations)。
  • 愛的力量:日本科學家發現愛情激素催產素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等認知...
    愛的力量:日本科學家發現愛情激素催產素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 2020-07-29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阿爾茲海默症中PGC-1α/SIRT1信號通路對線粒體穩態的影響
    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海馬和皮質的神經元發生進行性死亡。研究發現,AD患者腦中Aβ單體聚集形成一類可溶性低聚物——AβOs,進一步研究發現給予不同規模的AβOs能夠模擬疾病的主要表型,如神經元丟失、鈣穩態失調、突觸丟失等。
  • 【科技前沿】袁鈞瑛團隊報導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
    【科技前沿】袁鈞瑛團隊報導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激活自噬恢復細胞內穩態並清… 2020-09-2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蔡立慧:探究 DNA損傷背後的機理成因,是人類克服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
    當發現 HDAC1 是可減緩 DNA Damage 的重要靶標,Tsai 教授及其團隊選擇了一種名為 「exifone」 的藥物對該靶點展開系統的試驗,以探究背後的作用機理及表現情況。
  • Devell Cell:科學家揭示細胞中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NIPSNAP 1和NipsNAP 2的蛋白質能在線粒體表面積累,扮演「吃我」信號("eat me" signals)的角色,同時招募細胞機器來降解線粒體。,但其具體功能目前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研究者Anne Simonsen說道,當細胞的呼吸鏈受到幹擾時,線粒體就會被損傷,蛋白質進入線粒體基質和內膜的過程就會被阻斷,在這種情況下,線粒體的進口系統就不會發揮功能,相應的蛋白質就會聚集在損傷線粒體表面作為信號來引發線粒體自噬。
  •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2019-02-26 14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26日電 (鄭瑩瑩 徐明睿)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26日發布消息,該所的錢友存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單增李斯特菌通過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來促進自身的存活,為抗感染治療提供新的分子靶點和治療思路,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學
  • 雀巢聯手AC Immune初涉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而雀巢公司初涉生命科學產業時就選擇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提到雀巢,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咖啡等一系列食品。但是,這家跨國企業巨頭的理想或許並不僅僅是要在食品行業中稱王稱霸。最近,雀巢公司表示已經與著名生物醫藥公司AC Immune合作,準備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大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