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實驗室研究員夏宏光——「我遇到了做科研最好的時代」

2020-12-01 浙江在線

  開欄的話: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強調,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當前必須抓緊抓牢抓實具有牽動性、創新性、突破性的「十三項戰略抓手」。藍圖已經繪就,在新徵程上創造新業績,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奮鬥。本報今起開設《貫徹全會精神·我的「十四五」小目標》專欄,邀請各行各業工作者話使命、談願景,展現他們奮進新徵程的風採。

  浙江在線11月30日訊(記者 嚴粒粒 周逸 見習記者 何冬健 通訊員 柯溢能)「沒想到,我們平臺的技術員很可能是個海歸博士後!其實薪資水平很普通,但應聘者說,看中的是國家的發展前景和浙江科技創新的氛圍,相信回來能有所作為。」掛下通知人才參加面試的電話,良渚實驗室研究員夏宏光神色喜悅。

  省委提出要努力打造三大科創高地,良渚實驗室聚焦的正是生命健康科創高地建設。

  「科技創新是新時代催生發展動能的關鍵,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等元素協同。科創高地的建設會帶來資源『虹吸效應』,從而形成一個完整健康的生態系統。」夏宏光說。

  省委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一系列打造三大科創高地的目標舉措,鼓舞了夏宏光和同事們,多次出現的「創新」一詞,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研究熱情。

  「創新是科學精神的靈魂。沒有創新的科研永遠是跟跑,無法達到國際一流。」夏宏光說,他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創新意味著挑戰。良渚實驗室的定位,是面向世界生命科學前沿,圍繞國家生命健康重大需求,應對重大精神疾病、疑難未診斷疾病、血液與免疫疾病等難題,比如,阿爾茲海默症。

  「當前,全球每年用於治療、護理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費用達到1萬億美元,預計2030年會翻倍。問題不解決,終將是老齡化社會的沉重負擔。有效藥物的研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礎科研成效。」夏宏光2016年在浙江大學醫學院組建的課題組,專攻這一領域。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前不久《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夏宏光團隊有關阿爾茲海默症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多家風投機構的興趣,目前正進入洽談合作階段。下一步,夏宏光計劃成立公司,推動成果產業化。

  更詳盡的工作計劃,已在夏宏光的心裡成型:借力資本市場推動持續創新,從新角度探索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提出新治療策略,構建新模型,研發新型藥物。

  學習了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有感於省裡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夏宏光感到十分振奮:「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我們常常開玩笑說,自己『在國外是螺絲釘,國內是發動機』;身邊越來越多優秀人才表示『出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我們在國內做出的成果比在國外做的更好。浙江正在迅速成為『人才強省』,這裡對人才不僅有『強吸引』,更有『優培育』。」

  「未來的醫院可能在『雲上』,隨著健康產業的發展,診療新材料的研發也會層出不窮。浙江努力打造三大科創高地,為學科交叉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夏宏光說,他和其他研究員都希望培育更多既能科技攻關又能管理團隊、既精通計算機技術又精通生物醫學科技的複合型交叉學科人才。

  良渚實驗室將於12月下旬全面投入使用,目前,所有科研設備均已就位。和學生一起適應新環境、調試新設備、開展新研究,是夏宏光和同事們當前的緊迫任務。

  我們把目光從良渚實驗室拉到其所在的全長約33公裡、規劃面積302平方公裡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

  聚焦「網際網路+」科創高地建設的之江實驗室和湖畔實驗室,和同樣聚焦生命健康科創高地建設的西湖實驗室在這裡,一大批高校、科創園區、高新技術企業也在這裡。在這片高端要素集聚的「大灣區」,種種資源匯聚成一股強勁動能,助推科研創新不斷前進。

  夏宏光說:「我遇到了做科研最好的時代。身為生命健康領域的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將腳踏實地,不忘初心,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為守衛人民健康出一份力。」

相關焦點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2020年11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夏宏光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Pharmacological夏宏光團隊長期致力於選擇性自噬調控人類重大疾病的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2020年11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夏宏光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f MCL-1 promotes mitophagy and improves disease pathologies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
  • 我每天在實驗室做實驗,怎麼就不是科研人員了?!
    實驗室裡有這樣一群人:經過簡單培訓,每天從事著大量重複的、基本沒有創造性的基礎工作。他們被稱為,技術員。實驗室裡面的人,稱呼很多,科學家、研究員、博士、專家……聽起來都各種高大上,而「技術員」卻不是。實際上,在很多實驗室裡,技術員確實也是最底層的存在。但是!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 良渚實驗室出新成果 這項和光合作用有關的研究登上《科學》雜誌
    掛牌僅四個月,良渚實驗室已出新成果。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細菌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結構,填補了人類在這一領域的認知空白。團隊照片 浙江大學 供圖在這項成果中,科研人員研究的古老光合細菌名為綠硫細菌。這是一種極端厭氧的原核光合生物,能夠在光照極弱的環境下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要捕獲環境中的微弱光子,離不開綠硫細菌特殊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
  • 從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時代的人到底如何織布呢?
    知識為想像力插上翅膀~前不久,良渚古城遺產申遺成功。可能讓更多人高興的是,良渚文化距今約五千年上下,與我們所熟悉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正好契合。不過兩者的算法並不相同,只能作為吸引眼球的話題,並不是嚴謹的用法。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說起新中國的考古成就,良渚遺址大發現是其中耀眼奪目的一顆明珠。  從杭州市中心出發,往西北方向驅車約一小時,就可以到達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良渚」意即「美麗的水中之洲」,在5000多年前,這裡曾經有一座規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燦爛的文明。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原標題:   30歲這年,劉真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一名研究組組長。  建立自己的研究組,這是做科研的年輕人夢寐以求的。
  • 史前文明良渚文化:和蚩尤族同一時代,中國5000年文明的有力證據
    施昕更在報告中著重提出,良渚文化對於中國石器時代十分重要。這在以後的考察中的確得到了印證。不得不說,他作為一個25歲的非考古專業的人員,得出這樣的學術判斷十分了不起。就在施昕更想繼續進行考古挖掘工作時,盧溝橋突然發生戰火,導致他的計劃破產。
  • 從良渚消失到西北暖溼氣候
    所以良渚的定位,不僅是「古城」,而且是上古時代一個區域性的「古國」。杭州良渚則是當時的古國首都。 良渚先民在這裡圍堤築塘、興修水利,種植水稻,僅古城中心莫角山宮殿遺址堆土方達228萬方。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單體建築。整座良渚古城的土石方工程總量達1005萬方,城內總建築面積約300萬方,加上外郭,面積達800萬平方米。
  • 王曉東: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導讀:「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這一直是王曉東的座右銘。他身上有很多標籤:中國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40歲的時候放棄美國的高薪職位毅然回國;41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當時內地赴美留學生中進入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
  • 良渚水稻田遺址試掘發現八十個清晰的牛腳印
    如果說良渚古城遺址是一座比故宮大十倍的宮殿,那麼作為古城外城一部分的茅山遺址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村落。  2009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餘杭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對茅山遺址開始正式發掘。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丁品已在那裡守了近2年。
  •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15-8-25 任衛東 張漫子  「施一公團隊首次捕獲剪接體高解析度結構!」一時間,網站、報刊、社交媒體被這一消息刷屏。這意味著,世界結構生物學界的公認難題——剪接體的結構「密碼」已基本被破譯。
  • 三百專家學者參觀良渚古城 刷新世界對中國文明的認識
    昨天,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陳同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壽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學系終身教授納爾遜·格拉本分別做了主題發言,探討了良渚古城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保護與管理、旅遊發展策略。國際思辨遺產研究協會主席露西·莫裡塞特教授是第三次來中國,去年11月就來過良渚。上午,她和專家們參觀了最近重新開館的良渚博物院,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來。
  • 趙德剛:只做國家有需要的研究|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不在實驗室,就在去實驗室的路上。」這是課題組成員對趙德剛的印象。20餘年來,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以下簡稱半導體所)研究員趙德剛幾乎每天泡在實驗室裡,周圍同事同學對他的行蹤了如指掌。趙德剛所從事的半導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事業是資訊時代的基石。
  • 把科研「做」到大田裡
    作為科研人員,要想出最好的辦法來幫助農民實現高產、高效、優質、環境友好。既要有效保護環境,又要讓農民增收,這是方向,更是責任。」趙同科一直呼籲要採取綜合技術和行政措施來防治土壤汙染。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但營養物質汙染不是真正的汙染,而是放錯了地方的有價值的資源。
  • 那些年,你遇到的科研趣事
    作為一隻天天呆在狹小空間裡的科研狗,研究生的幾年,總會有些爆笑的回憶。也是這些形形色色的科研趣事,讓平淡而重複的科研生活增色不少。作為長假前的倒數第二個工作日,我們不妨來聊點輕鬆的話題~ 今日話題:聊一聊科研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趣事
  • 餘杭良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遺址
    這裡就是餘杭良渚。  良渚古城  五千年前世界最大的城市遺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保護區面積約42平方公裡。  古城的外圍分布著不同層級的聚落,在良渚遺址的東北角發現的瑤山祭壇,是良渚先民觀測天象、計算曆法、宗教祭祀的重要場所。這些聚落、祭壇與古城一起形成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城鄉結構,這種結構反映出城市產生,印證著良渚社會進入國家形態。  這個國家控制著整個太湖流域,政權範圍約3.6萬平方公裡。
  • 在三線小城做世界一流科研
    作為21世紀創新實驗室辦公室主任,魏奕民對團隊成員都很了解:「大家在科研上非常投入,僅在下一代電池研發一個課題方向上,到現在已產生20多個專利。」智能時代,沒有永遠的第一,只有不斷超越。「我們做科研的,一直有一個擔心,那就是外部『黑科技』會不會有一天突然把我們顛覆了。」博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高級研發經理郭永勝也是寧德時代的科研老將。
  • 頂會最佳論文獎得主:初入科研領域,如何正確做科研?
    遊凱超:差不多是大二時,我選擇了現在的科研方向,是因為整個實驗室都是這個方向的,裡面有很多學長,都是這個領域的資深專家。這樣我平時一旦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很方便地找他們問清楚。2如何尋找論文思路?李夏:下一個問題是關於如何尋找論文思路的。記得我們第一次寫論文的時候,要麼不會選方向,要麼是選了具體方向之後,還會面臨怎麼選擇思路的關鍵問題。
  • 英國專家: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
    ——訪英國知名考古學家倫福儒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金晶  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我心中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英國知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倫福儒曾在2013年和2017年兩赴良渚古城遺址參觀考察,對那裡發掘的有5000年歷史之久的玉器和大型水利工程遺蹟印象深刻。  他說,精美的玉器、有規模的古城、宏大的水利工程,都表明良渚早在5000年前就已是「一個組織度極高的社會或國家形態」,這意味著中國文明始於5000多年前。  良渚遺址最早發現於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