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專家學者參觀良渚古城 刷新世界對中國文明的認識

2020-12-02 騰訊大浙網

前幾天,錢報記者報導過,9月1日至9月6日,全球文化遺產界的「奧林匹克」——第四屆文化遺產世界大會在浙江大學召開,由浙江大學與國際思辨遺產研究協會(ACHS)共同舉辦,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協辦。

昨天是大會的最後一天,43個國家,包括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早稻田大學、北京大學等在內的200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和文化遺產研究機構的300多位專家學者,專程從浙大趕往良渚,參加「良渚古城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良渚二字,這幾年在國際上持續刷屏。

擴大良渚古城的國際知名度

文化遺產世界大會是全球性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參與國家(高校和研究機構)眾多。

昨天,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陳同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壽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學系終身教授納爾遜·格拉本分別做了主題發言,探討了良渚古城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保護與管理、旅遊發展策略。

國際思辨遺產研究協會主席露西·莫裡塞特教授是第三次來中國,去年11月就來過良渚。上午,她和專家們參觀了最近重新開館的良渚博物院,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來。

「這是一個很棒的博物館。之前,我對良渚文明所知很少,最近我學到了很多,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博物館裡非常詳盡地說明了良渚考古發掘史,發掘史的展現是一座橋梁——這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了解這處遺址在我們文明中的位置。」露西對錢報記者說。

大部分專家是第一次來到良渚博物院,觀看了良渚古城的英語宣傳片後,刷新了對中國文明的認識。

「我想說,良渚的發現和我的生日幾乎是同時的,我生日之後的幾天,就發現了良渚遺址。」納爾遜·格拉本教授第一次來良渚就「套近乎」,把大家都逗樂了。

良渚遺址管委會主任張俊傑說,良渚古城遺址的研究保護工作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專家開始參與其中,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擴大良渚遺址學術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進跨國界、跨學科的研究 。

陳壽田告訴錢報記者,這次來參會的部分學者,是世界文化遺產組織的專家,甚至是世界文化遺產專業評估機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成員。

「組織他們實地考察良渚博物院,討論良渚古城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分享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成果,有助於包括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在內的國際專家認同良渚古城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認可遺址保護的有效性,擴大良渚古城遺址在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知名度、美譽度、認可度。」

良渚研究成果打下學術基礎

陳壽田說,最近10年,我們的良渚學研究與日本金澤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劍橋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為解讀良渚文明,提高國際學術認可度打下了學術基礎。

「特別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學者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及與劍橋大學倫福儒先生聯合在英國《古物學》上發表的良渚古城研究論文,為良渚古城的價值提煉奠定了學術基礎。」

良渚已經成為中國第一批(1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目前一期正在建設中。前幾天,錢報記者看到一張照片,良渚古城莫角山宮殿區上空,飛來了一群白鷺,攝影師抓住了那個瞬間,大家後來數了數,竟有46隻。

關於如何進行現場展示,陳壽田說,我們引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模式,推進良渚古城遺址的現場展示。按照「可識別、可逆」的原則,嘗試運用綠植標識、模擬復原、小品雕塑、數字演示等手段,展示良渚古城遺址的文明特徵、價值內涵。

很多專家表示,良渚古城遺址價值重大,中國政府歷年來對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力度和保護成果值得讚賞,以遺產保護為基礎的旅遊發展未來可期。

陳同濱說,良渚古城連同「水城」規劃格局與營造技藝,外圍水利系統等城市的水資源管理工程,展示了5000年前中華文明,乃至東亞地區史前稻作文明發展的極高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我們希望全世界予以保護。」

相關焦點

  • 英國專家: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
    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1歲的倫福儒是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退休教授,是全球知名的考古學泰鬥。他說,位於中國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是研究中國乃至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遺址,「非常值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良渚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曾多次被列入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昨天(26日),經國務院審批,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良渚古城遺址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它又給中國文明史帶了什麼樣的意義?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後,以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西華陰村展開考古發掘為開端,重建上古史就一直是中國考古學界的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考古學之所以能夠在上世紀20年代迅速被中國學者所吸納,也是出於對這一問題的緊迫關切。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
  • 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世界遺產」。當天下午,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媒體宣布:良渚古城遺址正式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經國務院審批,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代表國家鄭重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上簽名,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特別激動、興奮!這可是好幾代餘杭人、中國人一直期盼的事情啊。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北京時間7月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餘杭良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遺址
    這裡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範。  這裡就是餘杭良渚。  良渚古城  五千年前世界最大的城市遺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保護區面積約42平方公裡。  遺址最早發現於1936年,80年來,先後發現了高等級墓地、祭壇、大型宮殿基址、古城等不同類型的180多處遺址,是目前已知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遺址。遺址有6項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項成為「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良渚古城是良渚遺址的核心,是一座具有3重結構的都城。
  •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是時候去杭州感受「中華第一城」的人文秀美
    我們一直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卻也一直備受國外學者的質疑,但就在昨天下午,(2019年7月6日),從亞塞拜然傳來了一則天大喜訊,經過第43屆世界遺址大會的認證,5300-4500年前主體分布於江浙滬及周邊區域的「良渚文化」,終於為中華文明正名,位於杭州餘杭,歷經五千年歲月的「良渚古城遺址
  • 北緯30度集結號:良渚古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巴比倫遺址
    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江蘇鹽城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一處文化遺址、一處自然遺址近日雙雙入列《世界遺產名錄》。瀏覽相關新聞報導,當筆者看到位於伊拉克的巴比倫古城遺址也在本次世界遺產大會上入選世界遺產時,也不禁唏噓感嘆。
  • 史前文明良渚文化:和蚩尤族同一時代,中國5000年文明的有力證據
    對於中華文明來源的研究,中國人從未停止。我們一直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活,也一直探索著幾千年前那個遙遠國度的痕跡。那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的魂。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對於外界的質疑,我們不予理會,而是通過實地考察和證據去回擊他們。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申遺成功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曾兩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當事人高蒙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良渚古城遺址考點梳理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證據,同時揭示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禮儀制度和玉器製作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元的過渡,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 從良渚消失到西北暖溼氣候
    作為一名杭州的地產從業人員,對良渚的認識,是從房地產項目開始的。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當時,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水利系統就在那裡,精美的玉制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都令人驚嘆。有人評價稱:「這是一個具有早期城市形態特徵的大型聚落遺址,規模和品質全世界罕見,在中國考古學界稱其為實證中國5000年文明史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遺址。」
  • 「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試開放 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
    1月18日,「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在良渚博物院試開放,以新聞式的視角、紀實感的故事、現場感的表達,首次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背後的歷程。這也是國內首次揭示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全過程的主題展。該展覽通過80件實物、99幅圖片,以及多個互動新媒體,揭開那些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再現了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那激動人心的13分鐘審議過程。故事化、國際化、現場感,是本次展覽不同於其他主題展的特色。紀錄片式的講述方式,讓觀眾在觀展中能感受到緊張的時間感,以「年」「天」「分」「秒」為節奏演進,跟隨著申遺之路的腳步,讓人親身感受申遺過程的真實現場。
  • 良渚玉上的神徽象徵著什麼?代表了先民的個性,也是一種氣節
    2019 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總數達55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 為何說中國文明不是西來的
    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考古學發展,極大推進了我們對早期中國文明的認識。什麼是中國文明、中國文明是否獨立起源、中國文明如何起源、中國文明何以延續至今等等問題,都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答案。   正名:何謂中國文明   1995年,巫鴻先生的《中國早期藝術和建築中的紀念性》一書在美國出版,反響強烈,有讚譽,也有批評。
  • 一個全新展覽「在良渚,看世界」在雲上等你
    良渚博物院今天也不閉館,並且開啟了一個全新展覽——良博院聯合錢江晚報共同推出了博物館日公眾徵集活動「在良渚,看世界」,面向全球文化遺產愛好者徵集世界遺產、考古遺址和博物館的精彩影像作品,我們從中精選了63張照片,從5月18日開始,在良博院的「雲端」展廳,首次推出雲展覽:「在良渚,看世界」,邀你開啟一段時光之旅。
  • 蓄能——盤點2019中國的世界遺產
    於是,這促使我們從整體功能的視角,把中國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放在一起,比較各自的活躍度和對社會的貢獻;我們還可以把中國的世界遺產全都「聚合」在一起,去與世界各地進行比較,看中國如何在細節和規模上,承擔起負責任的文化大國形象;我們更可以將上述這一切與中國社會發展、與當代中國人素質提升結合起來,判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中,中國如何和平崛起並融入世界。
  • 從生命之水到文明之源——良渚主題雕塑《良月流暉》誕生記
    他和他的視線與精神所觸摸到的良渚一見鍾情,良渚成了他夢縈魂牽的世界。從那以後,韓老師便孜孜不倦地從一切可獲得的史料和音像資料裡汲取養分,而他愈學習,就愈覺得認知的匱乏與不足。8月,韓老師借亞運吉祥物評審之機再次深度考察了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