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申遺成功,是時候去杭州感受「中華第一城」的人文秀美

2020-12-05 旅點123

我們一直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卻也一直備受國外學者的質疑,但就在昨天下午,(2019年7月6日),從亞塞拜然傳來了一則天大喜訊,經過第43屆世界遺址大會的認證,5300-4500年前主體分布於江浙滬及周邊區域的「良渚文化」,終於為中華文明正名,位於杭州餘杭,歷經五千年歲月的「良渚古城遺址」得到了國際一致認可,申遺成功。由此,曾經的「中華第一城」,成為我國第55處世界遺址。

良渚古城是值得驕傲的文明遺址,但相信,大部分旅遊愛好者對單一的遺址旅遊都有一種茫然,畢竟,那是歷史的厚重,瀰漫的是五千年的密雲。然而,在良渚,也許你更多的是感受到悠閒和愜意,因為在「良渚文化村」,一種集合了文化、人居、旅遊為一體的悠閒方式已經形成。可以在網紅的「美麗洲堂」打卡,可以在「良渚博物館」裡感受五千年的穿越,也可以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裡,靜靜的翻動著喜歡的書籍。曾經「中華第一城」,現如今已然是一座「國際範小村」,每逢周末,眾多文藝青年的腳步,將會停留在這裡。

所以,有了吃住行攻略的保障(以上隻言片語就是攻略,別急著拿磚拍我,反正進了小村,你閉著眼都知道怎麼玩),接下來就可以近距離欣賞古城遺址的奇妙。良渚古城申遺的經歷可謂長久,早在1994年,國家文物局就已經將良渚古城推薦列入中國《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之中。直至今日,不負眾望。這一次良渚古城申遺的面積達到了14.3366平方公裡,這其中,包括了「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遺產區」,「堯山遺址遺產區」。而僅僅就一個古城遺址遺產區,面積便是8.8145平方公裡。

如果大家對8.8145平方公裡沒概念的話,我這邊簡單做個比喻,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也就是0.72平方公裡,不足古城遺址的一個零頭!當然,我們還可以再簡略一下,只計算古城內城的面積,那也是290萬平方米,相等於4個故宮的大小。

這樣一座來自於五千年前的「中華第一城」,可不僅僅擁有面積大這優勢。我們都知道古埃及文明之所以被人驚呼,是因為它有金字塔。但我們的良渚也不遜色,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統的總土石方量達到了1005萬立方米,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僅為260萬立方米。當然,也有人說這兩者沒法比較,畢竟一個是城市,一個是那啥的。但無論如何,在五千年前的時代,良渚先民已然十分精通與城市的規劃和建造能力,並且,從碳14年代檢測的中已經得出,良渚古城是先有水利建設,再建城市居住。(良渚水利比大禹治水早了小一千年)

我們都知道,良渚人尚玉,從良渚遺址(反山遺址)中出土過打量的玉器,包括著名的「玉琮王」,還有「玉鉞王」。其中,玉琮王是如雷貫耳,它或許是被最早使用於祭祀,象徵權利的玉器。而玉鉞王著像是一把斧子的刃面,代表著武器,更是象徵崇高地位者的武器。兩者皆是精美異常,足以說明在那個時代,良渚人已是掌握精湛的玉雕工藝技術。

最後,我們簡單統計一下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的人口。有資料顯示,良渚人口是九萬多人,而居住於古城及周邊的人口,約兩萬八千人,在鼎盛時期,古城人口可以達到四萬人。這比被成為世界上最早誕生的城市「烏爾古城」人口還要多一些。(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註: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北京時間7月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申遺成功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曾兩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當事人高蒙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 「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試開放 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
    1月18日,「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在良渚博物院試開放,以新聞式的視角、紀實感的故事、現場感的表達,首次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背後的歷程。這也是國內首次揭示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全過程的主題展。該展覽通過80件實物、99幅圖片,以及多個互動新媒體,揭開那些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再現了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那激動人心的13分鐘審議過程。故事化、國際化、現場感,是本次展覽不同於其他主題展的特色。紀錄片式的講述方式,讓觀眾在觀展中能感受到緊張的時間感,以「年」「天」「分」「秒」為節奏演進,跟隨著申遺之路的腳步,讓人親身感受申遺過程的真實現場。
  • 中國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2007年,總面積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此後,考古工作者又相繼發現了面積6.3平方公裡的外郭城,並證實良渚古城是宮城-內城-外郭的三重結構。  1936年,這裡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的大量石器和陶器,此後,更多的文物和古蹟不斷被發現。1959年,「良渚文化」正式得名。
  • 申遺成功後,「良渚遺址」被編入多種全國中學教科書
    9月1日起,全國的中學生都能從新修訂的教材中接觸到剛申遺成功的良渚遺址相關內容。《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本文圖片均來自良渚文化微信公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2日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了解到,今年新修訂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中,對良渚遺址有一頁的介紹,並附錄良渚古城遺址區劃圖。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良渚申遺背後故事首次解密,良博院的這個新展像一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攝影 敖彬偉2019年7月6日,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經過13分鐘的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同。
  • 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申遺文本  杭州網訊 1月2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發文「習近平關心!剛剛,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世界遺產」。當天下午,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媒體宣布:良渚古城遺址正式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良渚古城遺址考點梳理
    》》》》點擊預約:2021寧夏事業單位公告《《《《《   良渚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55處世界遺產,大家對這座實證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古城遺址愈發關注良渚古城遺址因最早在杭州餘杭區良渚鎮發現而得名。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良渚鎮進行首次發掘。此後,考古學家對良渚古城遺址不斷研究並證實:距今5300—4300年期間,在中國南方的長江下遊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良渚文明。   良渚古城遺址的世界遺產申報範圍包括14.3平方公裡的遺產區和99.8平方公裡的緩衝區。
  • 良渚玉上的神徽象徵著什麼?代表了先民的個性,也是一種氣節
    2019 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總數達55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據王巍介紹,15年中,全國範圍內近百項考古發掘被納入工程,其中包括被世界考古論壇選入「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浙江良渚古城及陝西石峁古城。考古學家們的研究區域也從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逐漸擴展至整個黃河、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結束後,一張關於「中華文明演進過程」的年表浮出水面。
  • 鹽城申遺成功後,曾經被很多人問起的問題有了答案—— 世界級溼地...
    7月,長三角新增兩處世界遺產,位於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與位於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相比良渚古城,鹽城溼地的「動靜」小了點。不少人知道的是,這是我國首個濱海溼地類自然遺產,是全球數百萬遷徙候鳥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其中包括多種珍稀瀕危物種。
  • 三百專家學者參觀良渚古城 刷新世界對中國文明的認識
    前幾天,錢報記者報導過,9月1日至9月6日,全球文化遺產界的「奧林匹克」——第四屆文化遺產世界大會在浙江大學召開,由浙江大學與國際思辨遺產研究協會(ACHS)共同舉辦,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協辦昨天,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陳同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壽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學系終身教授納爾遜·格拉本分別做了主題發言,探討了良渚古城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保護與管理、旅遊發展策略。國際思辨遺產研究協會主席露西·莫裡塞特教授是第三次來中國,去年11月就來過良渚。上午,她和專家們參觀了最近重新開館的良渚博物院,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來。
  • 國外美女會「種草」良渚玉器嗎?掐指一算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過去一個月裡,杭州乃至全省最「網紅」的名勝,不是西湖,而要數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 「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正式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這位世界遺產大家庭的新成員不僅在國內備受關注,也引發了國際媒體和國外網友的熱議。
  • 餘杭良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遺址
    這裡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範。  這裡就是餘杭良渚。  良渚古城  五千年前世界最大的城市遺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保護區面積約42平方公裡。莫角山宮殿區位於古城的正中心,面積0.3平方公裡,是一處保護自然山體,主要由人工堆築的高大土臺,上面發現有多處建築,最大的房屋佔地1000平方米。  在宮殿區的西北側發現了反山王陵,這是當時最高統治者的專屬墓地。在宮殿區的外圍有四面城牆圍合起來的內城,內城的面積約3平方公裡。內城外圍是8平方公裡的外城。宮殿區、內城、外城的結構布局對中國後世王朝都城營建產生重大影響。
  • 從良渚消失到西北暖溼氣候
    作為一名杭州的地產從業人員,對良渚的認識,是從房地產項目開始的。伴隨城市開發、良渚申遺等系列事件,越發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美好與神奇。 國慶期間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院,去之前看了一些相關資料、書籍。再去看陳列的文物,古城遺址,感受就很不一樣了。 今天的我們為什麼要研究良渚?這一段五千年前出現、持續千年卻又神秘消失的上古文明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 英國專家: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
    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1歲的倫福儒是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退休教授,是全球知名的考古學泰鬥。他說,位於中國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是研究中國乃至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遺址,「非常值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萬科良渚文化村2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
    2006年,萬科與南都開展戰略合作,同時獲取了良渚文化村項目,並保留了原班人馬,延續了總體規劃。坊間傳聞,當年王石就是因為太鍾情文化村,才收購了南都。王石在為一本良渚文化村專著作序時寫道:「有一段時間,要是到杭州,我必去良渚文化村。第一天在西湖劃完船,晚上住在良渚君瀾酒店。第二天一早去村民食堂,吃大餅、油條,喝豆漿。」
  • 方塘大講堂丨馮嘉:解碼杭州餘杭區夢棲小鎮
    文丨馮嘉(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1936年,西湖博物館學者施昕更調研並編著了《良渚》,讓一個被埋沒了五千年的文明被初掀開一角,而後又被不斷接力的學者擴大,竭力挖掘其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存在的例證之一的真實度與準確性。2019年7月6月,「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