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南方人爭當北方人?從良渚消失到西北暖溼氣候

2020-12-06 騰訊網

·這是第2933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4k+·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良渚,五千年前的「大首都」

作為一名杭州的地產從業人員,對良渚的認識,是從房地產項目開始的。伴隨城市開發、良渚申遺等系列事件,越發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美好與神奇。

國慶期間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院,去之前看了一些相關資料、書籍。再去看陳列的文物,古城遺址,感受就很不一樣了。

今天的我們為什麼要研究良渚?這一段五千年前出現、持續千年卻又神秘消失的上古文明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筆者認為其現實意義在於,從上古看當今,以文明看文明,會對我們今天的城市化有不一樣的看法和見地,而不僅僅只以經濟的維度。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文明相形異常脆弱。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當時,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水利系統就在那裡,精美的玉制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都令人驚嘆。有人評價稱:「這是一個具有早期城市形態特徵的大型聚落遺址,規模和品質全世界罕見,在中國考古學界稱其為實證中國5000年文明史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遺址。」

筆者不是良渚專家,從業餘愛好者角度講講對良渚古城幾處有意思的發現:

1、環太湖,良渚文明區域

良渚文明的區域目前發現主要是環太湖一帶,包括如今的蘇州、上海甚至常州等都有相關考古遺蹟的發現。所以良渚的定位,不僅是「古城」,而且是上古時代一個區域性的「古國」。杭州良渚則是當時的古國首都。

良渚先民在這裡圍堤築塘、興修水利,種植水稻,僅古城中心莫角山宮殿遺址堆土方達228萬方。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單體建築。整座良渚古城的土石方工程總量達1005萬方,城內總建築面積約300萬方,加上外郭,面積達800萬平方米。宮殿區南面是一個存量將近20萬斤的稻穀倉庫,有人據此推測良渚古城的居民有近4萬人。

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大概只是一個「超級大盤」。但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稀少,剛剛從狩獵採集轉向農耕定居,如此「密集」、「城市化」的程度十分令人讚嘆。遠遠超越世界同期的幾個著名城市,如烏爾城、烏魯克城、摩亨佐·達羅城等。

2、當時世界最大的水利系統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由11條堤壩組成,其影響的範圍超過100平方公裡,是目前所知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壩建築,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

水壩選址多在山谷谷口,充分利用山體和谷口的殘缺,既能節約土方量,也能利用自然隘口進行洩洪。

3、玉器時代的文明之光

江南良渚文化、遼河紅山文化,一南一北都出土了大量玉器。有考古學家就提出「玉器時代」的概念,認為「玉器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但我們今人去看良渚玉器,絕沒有驚豔之感。既沒有更早三五百年、安徽凌家灘遺址的「玉龜」、「玉人」來得神秘,也沒有更晚一千多年的三星堆青銅器來得酷炫。良渚玉器,「美」在哪裡?

良渚的玉器之美,不在造型,而在它開啟了「玉禮制度」。巫師首領、貴族平民,什麼人用什麼玉,什麼墓用什麼玉,什麼場合用什麼玉,規則分明。表明當時的良渚,已經有了等級分明的階級。和同期出土的其他玉器相比,良渚的玉,更像是某種「制度創新」。

但良渚文明的缺憾在於文字的缺失,僅有一些刻畫的符號,沒有像蘇美爾文明那樣形成系統性的文字系統。

4、人類童年的共同記憶——大洪水神話

高度發達的良渚文明為什麼會消失呢?其中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大洪水。專家認為,大約距今4300年左右,一場特大的洪水席捲了中國東南部地區,這場洪水留下了1米多厚的沉積層,當時人們耕種的田地以及許多小河與溼地,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淹沒了,這層厚厚的泥沙使這裡4000年以前的文明銷聲匿跡。直到2000年以後的戰國時代,才重新有人回到這塊土地上耕種和生活。今天的杭州餘杭原名為「禹航」,傳說是大禹治水在此停航登陸之地。

大洪水,是一場人類童年時代的共同記憶。在《聖經》、蘇美爾神話、瑪雅、印度等多民族神話中,都有記載。而我們中國的版本則顯得政治又世故:「洪水滔天,鯀禹治水」。大禹的父親鯀治水,靠「堵」,治水不利被殺。其子大禹治水,靠「疏」,先後十三年,終於完成治水大業。這則治水神話,也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政治寓言。

氣候異常與史前「移民潮」

我們傳統的歷史觀,一般將文化或文明的發展、衰落甚至崩潰歸結於社會本身,比如戰爭、人口壓力、資源枯竭等。但隨著高解析度氣候演化的建立、氣候事件和考古學文化轉變年代的精確釐定,會發現考古學文化的轉變和氣候事件,存在很大的一致性。

比如歷史上「小冰期」時代,就容易出現饑荒、經濟停滯,從而造成農民起義等系列歷史事件;而在「溫暖期」,糧食充沛,人口充裕,經濟會有很大的發展。

考古研究發現,在良渚文化崛起的5500年前後,世界範圍正發生著一場顯著的氣候變化:兩河流域氣候突變、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冰進、黃土高原古土壤發育中斷、內蒙古岱海出現低湖面……而太湖地區也出現氣溫下降——這次降溫事件在考古學上被稱為「仰韶中期的寒冷期」。伴隨著降溫,史前中國正掀起了一輪「移民浪潮」。

這股移民潮的結果,就是「北人南下」與良渚當地土著居民,發生交流、衝突與融合。今日出土的文物提示我們:在良渚玉器中,發現良渚「玉鷹」與早三五百年的安徽凌家灘「玉鷹」十分相似;而凌家灘遺址又與北方的紅山文化有著深刻的相似與交流。於是可以這樣推想,一支北方的部落不遠萬裡,從遼河到長江流域,從巢湖平原到環太湖流域,歷經百年,他們一邊遷徙、一邊繁衍,生生不息。

上古時代的移民交流,遠超我們今日的想像。這也很好理解,因為當時仍處在狩獵採集為主的「部落化生存」中,人們的流動性非常高,伴隨天氣氣候、自然災害的影響,遷徙是常態,定居繁衍反而難得。

那麼大洪水後的良渚先民,他們又去了哪裡?有專家提出包括臺灣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在內的南島語系族群,都有良渚先民的「基因貢獻」。更有學者認為良渚先民曾抵達美洲,塑造了輝煌的瑪雅、印加文明。

以上都是推斷,還需更多的考古發現加以佐證。但都說明了,在大洪水後,良渚先民四處遷徙、逃散,有的南下,有的北上,他們融合在此後五千年的各大民族中,為我們今天的民族做著「基因貢獻」。

良渚古城毀於自然災害,但上述的一些事實、推斷和想像,讓我們知道人類在災難面前尚有遷徙的機會與時間。我們對氣候災害的判斷與恐懼,往往來自於電影、文學中的場面。比如在《後天》中,描述了集中在幾天內的全球性的大災難。那麼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到底是溫和漸進,還是突發大災難呢?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氣候經濟學研究專家威廉·諾德豪斯提出氣候影響的「受控系統與未受控系統」,大意是——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裡,由於農業本身的可控性和技術進步,氣候變化對社會的總體影響並不大,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也不大。尤其對發達國家影響微不足道,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稍大一些。

真正要重視的是——未受控系統。很多影響對人類直接、短期作用不顯著,容易被忽視,但長期危害極大,甚至關係到人類的生死存亡。並且這些影響存在一個「臨界點」,「臨界點」之前也許什麼也看不出來,跨過「臨界點」後,則是毀滅性的災害。比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颶風加劇以及生物、生態系統的損失。像《後天》這樣的科幻大片,就是反映這種臨界點後的全球性災難。

被氣候改變的城市

如果說經濟學家的說法尚屬理論,那麼活生生的案例已經展現在我們眼前。《參考消息》近日報導《真正的大事:寒冷乾旱的中國西北正在變暖變溼》,文中稱:

「中科院等機構的研究顯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區尤為顯著,如新疆大部、祁連山區、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徑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現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現。西北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是荒蕪。近年來,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綠、減少了農作物生長季旱情。近20年來,祁連山區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呈波動上升,2018年達到最大。2018年指標升高面積佔祁連山區總面積的39.8%。在此氣候變化背景下,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適種區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

乾旱的敦煌,今年兩度因雨暫時關閉,石窟周圍的戈壁沙漠竟然長了草;西安連續十年平均降水量在558毫米,達到了中科院「暖溼化」的標準;西北地區更是出現「旱澇並存並增」的新情況。2018年以來,黃河上遊連續經歷兩個豐水年,多個水電站防汛形勢嚴峻,個別水電站洩洪數月之久。

按威廉·諾德豪斯的理論,中國的西北地區由於城市化、工業化程度較低,暖溼化尚屬於「受控系統」,那麼新加坡海平面上升,則應該屬於「未受控系統」。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屬下的Crowther實驗室發布權威報告,到2050年,北半球溫帶或寒帶的城市的天氣像是都往赤道移動了1000公裡,溫帶城市變成熱帶城市。研究人員針對全球520個主要城市進行氣候分析,30年後氣溫遭受劇變的國家裡面有6個是位於熱帶的國家,新加坡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12年一項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報告顯示,1993年至2009年間,新加坡附近海平面上升速度平均比全球高一倍,高達每年4.6毫米。

為此新加坡李顯龍總理表示,新加坡很可能在未來100年花上1000億元或以上,以採取必要防禦性措施保護海岸線。包括:

新項目必須建在至少高於平均海平面4公尺以上;

政府率先開展對較關鍵區塊的保護工程,比如市區、東海岸、裕廊島;

濱海堤壩的另一端興建第二個水泵房。

效仿荷蘭的做法,可以製造圩田(polder),目前有兩種方案,一個選擇是從荷蘭的經驗中學習,荷蘭通過建造海堤,然後將其中的水排乾,形成一個稱為「圩田」的旱地。另一種選擇是開墾「一系列離岸島嶼」,並將它們與攔河壩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淡水水庫,作為雨水的排水系統。

新加坡的今天,或許將是東南沿海地區的明天。當然,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更好的科技手段。再過30年,中國的城市化格局又將被再度重塑。彼時,我們面臨的移民潮或許不再是「北人南移」,而是「南人北上」,廣大內陸地區將迎來新機遇。

參考資料:

《良渚文化與中國文明的起源》 作者:周膺《氣候賭場》作者:威廉.諾德豪斯南洋時訊:《如何應對新加坡海平面上升?李顯龍:壕砸千億寸土必爭》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圖片 | 視覺中國」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投稿交流:yingdaughter、開白名單:duanyu_H

相關焦點

  • 南方人才是真正的大佬,南方人的操作北方人看驚了
    南方人才是真正的大佬,南方人的操作北方人看驚了 每當提到南方人和北方人 都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 提起「生猛」兩個字 北方人當仁不讓 但是在某些時刻 #南方人才是真正的大佬
  • 南方人和北方人,都是怎麼看暖氣的?
    因為北方區域屬於國家規定的強制供暖地區,所以進入冬季時北方各地區就陸續開始進行集中供暖了,這時儘管室外冰天雪地,但是家家戶戶的室內都非常的溫暖,長時間的就讓北方人對暖氣產生了依賴,也逐漸演變為北方人不抗凍的現狀,更是導致北方人冬季到哪裡都需要暖氣。
  • 憑什麼啊,南方人比北方人瘦那麼多
    南方人似乎都比北方人要瘦一點?這究竟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經濟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但體型的分類不是那麼絕對,只能說有些人更接近於某一類 / Wikipedia其中,北方人出現第一、三種體型的概率高於南方人,南方人出現第二種體型的概率高於北方人,男女有微小的差異。但總的來說,北方人的體型體脂更高,南方人的體型更為瘦長[5]。
  •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北方人喜歡吃米飯,南方人卻接受不了麵食?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為什麼南方人喜歡吃米飯,而北方人喜歡吃麵食,這是由於地理環境以及氣候條件所決定的農作物的生長不同,所以造就了我們的飲食習慣不同,不過現在很多北方人也越來越喜歡吃米飯,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南方人卻不喜歡吃麵食,尤其是饅頭,南方人做出來的饅頭是甜饅頭,所以說對於北方人來說表示接受不了
  • 位置最尷尬的省份:南方人認為是北方,北方人卻覺得是南方
    但在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更願意用一個區域來形容自己所在地方,就好比我是一個廣東人,而我會說自己是南方人。我的東北朋友,也會稱自己為北方人。但在我們中國,有這麼一個省份,位置非常尷尬。南方人認為是北方,北方人卻覺得他是南方。這個省份便是安徽省,安徽省位於我們中國的華南地區,與江蘇、湖北、江西、山東這幾個地區為鄰。
  • 早生活|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抗凍?真相是……
    ☞ 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抗凍?真相來了南方冷還是北方冷?對於室外溫度來說,北方肯定會更低一點。對於室內溫度來說,南方肯定會更低一點。因為北方普遍有暖氣,《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規定,冬季採暖標準為16℃~24℃。
  • 我國「最爭議」的省份,南方人非說是北方的,北方人卻認為在南方
    我國「最爭議」的省份,南方人非說是北方的,北方人卻認為在南方我們國家除了會用省份來區分各個地區之外,還會用「南方」與「北方」來劃分每個區域。要是問大家,南北方之間的差異有哪些的話,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絕對能夠聊上三天三夜。
  • 南方人的快樂,北方人懂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攝影/韓陽對於北方人來說,鵝毛大雪是日常;而對於南方人來說,零星小雪就是狂歡。當「霸王級」寒潮橫掃大半個中國,跨過長江,揮師南下,北方人在擔心降溫,南方人卻在期待下雪。尤其是廣東朋友們,一邊猶豫著掏出壓箱底的羽絨服,一邊在朋友圈躍躍欲試地問道:「咩啊?今年會唔會落雪?」
  • 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啥不同?科學定論來了!
    在我國,北方人與南方人方言各異,外貌特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付巧妹團隊通過對大量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發現,在中國,南北方人群早在9500~7500年前已分化。付巧妹:北方人的格局主要是跟古北方人群相關,南方同期的人群主要是跟古南方人相關。
  • 生猛北方人看到了南方的蟲子,差點離開人世……
    說到南方的蟲子,臭名昭著的當然要說到蟑螂了。蟑螂這種生物之所以要著重說一說,就是因為蟑螂在北方頂多就是個小蟲蟲,到了南方就進化成了大boss,而且還能飛。(圖源:@劉奆可先生微博)「被打死的蟑螂,如果不及時處理掉的話,第二天就會消失的乾乾淨淨的
  • 荔枝說:北方的白菜南方的冷 「南方人不懂系列」又雙叒來了
    11月,南方人在屋裡穿秋褲,北方人穿襯衫。   12月,南方人在屋裡穿毛衣,北方人穿襯衫。  同一個冬天,南方人和北方人卻有著360°截然不同的過冬模式。   你們熟悉的 「南方人/北方人不懂系列」又雙叒來了。
  • 我國「最特別」的省份,北方人認為是南方,南方人認為是北方
    導讀:我國「最特別」的省份,北方人認為是南方,南方人認為是北方帶你日行三千裡,吃貨相見泯恩仇,RR帶你看世界,大家好,我就是那個靠臉吃飯的小R。所以來到這裡旅遊的小夥伴們真的是非常幸福,既能夠欣賞到小橋流水的江南風光,也能夠感受到屬於北方的豪邁,作為一個遠近聞名的旅遊大省,這裡的遊客自然也不在少數,對於這個省份,你有什麼看法嗎?今天的看世界就給大家說到這裡,喜歡我的小夥伴們,一定要點讚,訂閱,收藏喲,每天來到這裡,小R和你一起走遍世界,吃遍世界。
  • 中國南北分界線,橫穿的省份較為「尷尬」,南北方人傻傻分不清楚
    南方人吃肉粽子,北方人吃甜粽子;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小麥;南方人買菜按根數,北方人買菜按噸囤;南方人面不改色打蟑螂,北方人表示幾十年沒見過兩隻蟑螂。「南北之爭」似乎盛行已久,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說,我們關於「南北」的界限已經持續了上千年。
  • 北方人對南方的冬天誤解到底有多深?
    每逢冬天總逃不開南北方的俠們互相pk最後總是被擁有暖氣的北方人笑到最後他才會明白什麼叫凍入骨髓的冷北方的寒冬頂多是物理傷害多穿衣就好而南方是物理與魔法混合傷害穿再多也抵不住寒風入侵在豔陽高照的南方冬日南方人取暖的方式
  • 南方的冬天能凍哭北方人,我保證
    南方的冬天還真是魔法攻擊又是一個冬天,又到了北方人被南方人給整笑了的時節。一個真正的南方人,腦內對北方的冬天一定有如下標配的疑問:你們暖氣調幾度啊?出門後暖氣不關嗎?暖氣的開關在哪裡?那是暖氣片?我還以為是柵欄!在北方室內居然可以穿短袖?
  • 北方人到南方上大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不僅僅只有會飛的蟑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學錄取季,又將有一大批北方人將要去南方上大學了。但是南北方的環境差異,也造就了南北方人生活習慣的不同。那麼,北方人到南方上大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另外,到南方以後你也會體會到,為什麼蟑螂叫做「打不死的小強」。據一位南方朋友說,他們那的蟑螂要用板拖連續拍幾下,要不然打不死。二、連綿不絕的陰天,以及隨時會來的雨初到南方的時候,我有好長一段時間都在懷疑,難道南方是沒有太陽和月亮的嗎?為什麼連續幾天都沒見到太陽和月亮出來?
  • 你知道北方人和南方人最愛哪些品牌麼?
    你知道北方人和南方人最愛哪些品牌麼?由於地理、人文、風俗的不同,南北方的習俗真的是差異很大,比如說飲食方面,南方人接受不了北方人生吃大蔥和大蒜,而北方人對南方人愛吃「雞腸」「蛇肉」等也是無法理解;北方人多以麵食為主,而南方人則更喜歡吃米飯;北方人過年不吃豬舌頭,寓意怕遭人非議,而南方人則相反,在他們眼中過年吃豬舌頭,寓意是來年發大財;還有吃水餃的時候,北方人愛蘸醋,南方人愛蘸醬油;像這些差異,真是數不勝數
  • 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更好?中國最大規模全基因組研究告訴你
    對於我國的未來醫學發展,能否直接應用美國、歐洲人群研究主導形成的數據和結論?由於不同地域人群和種族之間的歷史淵源和遺傳背景存在著巨大差異【2】,如果把具有其他人群偏向性的知識和結論直接拿來作為中國人的疾病風險評估、遺傳諮詢或診斷治療依據,是並不完善和可靠的。
  • 看到了南方蟑螂的北方人vs看到了雪的南方人
    相信下雪天對於北方人來說最大的樂趣莫過於看他們欣喜的南方室友然鵝一個刷屏的視頻告訴我們南方小夥伴們也有個樂子了
  • 你還在用地域來區分南北方人?今天22:30檔付巧妹開講,帶您探尋古人類基因裡的奧秘
    網絡上熱火朝天的「甜鹹之爭」中南北方人分立兩派在為「口味信仰」辯論得熱火朝天之餘大家是否思考過用地理區域來劃分南北方人真的無懈可擊嗎?今天《開講啦》節目中付巧妹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分辨南北方人更準確的路徑:真正決定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的其實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