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2933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4k+·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良渚,五千年前的「大首都」
作為一名杭州的地產從業人員,對良渚的認識,是從房地產項目開始的。伴隨城市開發、良渚申遺等系列事件,越發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美好與神奇。
國慶期間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院,去之前看了一些相關資料、書籍。再去看陳列的文物,古城遺址,感受就很不一樣了。
今天的我們為什麼要研究良渚?這一段五千年前出現、持續千年卻又神秘消失的上古文明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筆者認為其現實意義在於,從上古看當今,以文明看文明,會對我們今天的城市化有不一樣的看法和見地,而不僅僅只以經濟的維度。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文明相形異常脆弱。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當時,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水利系統就在那裡,精美的玉制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都令人驚嘆。有人評價稱:「這是一個具有早期城市形態特徵的大型聚落遺址,規模和品質全世界罕見,在中國考古學界稱其為實證中國5000年文明史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遺址。」
筆者不是良渚專家,從業餘愛好者角度講講對良渚古城幾處有意思的發現:
1、環太湖,良渚文明區域
良渚文明的區域目前發現主要是環太湖一帶,包括如今的蘇州、上海甚至常州等都有相關考古遺蹟的發現。所以良渚的定位,不僅是「古城」,而且是上古時代一個區域性的「古國」。杭州良渚則是當時的古國首都。
良渚先民在這裡圍堤築塘、興修水利,種植水稻,僅古城中心莫角山宮殿遺址堆土方達228萬方。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單體建築。整座良渚古城的土石方工程總量達1005萬方,城內總建築面積約300萬方,加上外郭,面積達800萬平方米。宮殿區南面是一個存量將近20萬斤的稻穀倉庫,有人據此推測良渚古城的居民有近4萬人。
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大概只是一個「超級大盤」。但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稀少,剛剛從狩獵採集轉向農耕定居,如此「密集」、「城市化」的程度十分令人讚嘆。遠遠超越世界同期的幾個著名城市,如烏爾城、烏魯克城、摩亨佐·達羅城等。
2、當時世界最大的水利系統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由11條堤壩組成,其影響的範圍超過100平方公裡,是目前所知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壩建築,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
水壩選址多在山谷谷口,充分利用山體和谷口的殘缺,既能節約土方量,也能利用自然隘口進行洩洪。
3、玉器時代的文明之光
江南良渚文化、遼河紅山文化,一南一北都出土了大量玉器。有考古學家就提出「玉器時代」的概念,認為「玉器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但我們今人去看良渚玉器,絕沒有驚豔之感。既沒有更早三五百年、安徽凌家灘遺址的「玉龜」、「玉人」來得神秘,也沒有更晚一千多年的三星堆青銅器來得酷炫。良渚玉器,「美」在哪裡?
良渚的玉器之美,不在造型,而在它開啟了「玉禮制度」。巫師首領、貴族平民,什麼人用什麼玉,什麼墓用什麼玉,什麼場合用什麼玉,規則分明。表明當時的良渚,已經有了等級分明的階級。和同期出土的其他玉器相比,良渚的玉,更像是某種「制度創新」。
但良渚文明的缺憾在於文字的缺失,僅有一些刻畫的符號,沒有像蘇美爾文明那樣形成系統性的文字系統。
4、人類童年的共同記憶——大洪水神話
高度發達的良渚文明為什麼會消失呢?其中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大洪水。專家認為,大約距今4300年左右,一場特大的洪水席捲了中國東南部地區,這場洪水留下了1米多厚的沉積層,當時人們耕種的田地以及許多小河與溼地,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淹沒了,這層厚厚的泥沙使這裡4000年以前的文明銷聲匿跡。直到2000年以後的戰國時代,才重新有人回到這塊土地上耕種和生活。今天的杭州餘杭原名為「禹航」,傳說是大禹治水在此停航登陸之地。
大洪水,是一場人類童年時代的共同記憶。在《聖經》、蘇美爾神話、瑪雅、印度等多民族神話中,都有記載。而我們中國的版本則顯得政治又世故:「洪水滔天,鯀禹治水」。大禹的父親鯀治水,靠「堵」,治水不利被殺。其子大禹治水,靠「疏」,先後十三年,終於完成治水大業。這則治水神話,也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政治寓言。
氣候異常與史前「移民潮」
我們傳統的歷史觀,一般將文化或文明的發展、衰落甚至崩潰歸結於社會本身,比如戰爭、人口壓力、資源枯竭等。但隨著高解析度氣候演化的建立、氣候事件和考古學文化轉變年代的精確釐定,會發現考古學文化的轉變和氣候事件,存在很大的一致性。
比如歷史上「小冰期」時代,就容易出現饑荒、經濟停滯,從而造成農民起義等系列歷史事件;而在「溫暖期」,糧食充沛,人口充裕,經濟會有很大的發展。
考古研究發現,在良渚文化崛起的5500年前後,世界範圍正發生著一場顯著的氣候變化:兩河流域氣候突變、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冰進、黃土高原古土壤發育中斷、內蒙古岱海出現低湖面……而太湖地區也出現氣溫下降——這次降溫事件在考古學上被稱為「仰韶中期的寒冷期」。伴隨著降溫,史前中國正掀起了一輪「移民浪潮」。
這股移民潮的結果,就是「北人南下」與良渚當地土著居民,發生交流、衝突與融合。今日出土的文物提示我們:在良渚玉器中,發現良渚「玉鷹」與早三五百年的安徽凌家灘「玉鷹」十分相似;而凌家灘遺址又與北方的紅山文化有著深刻的相似與交流。於是可以這樣推想,一支北方的部落不遠萬裡,從遼河到長江流域,從巢湖平原到環太湖流域,歷經百年,他們一邊遷徙、一邊繁衍,生生不息。
上古時代的移民交流,遠超我們今日的想像。這也很好理解,因為當時仍處在狩獵採集為主的「部落化生存」中,人們的流動性非常高,伴隨天氣氣候、自然災害的影響,遷徙是常態,定居繁衍反而難得。
那麼大洪水後的良渚先民,他們又去了哪裡?有專家提出包括臺灣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在內的南島語系族群,都有良渚先民的「基因貢獻」。更有學者認為良渚先民曾抵達美洲,塑造了輝煌的瑪雅、印加文明。
以上都是推斷,還需更多的考古發現加以佐證。但都說明了,在大洪水後,良渚先民四處遷徙、逃散,有的南下,有的北上,他們融合在此後五千年的各大民族中,為我們今天的民族做著「基因貢獻」。
良渚古城毀於自然災害,但上述的一些事實、推斷和想像,讓我們知道人類在災難面前尚有遷徙的機會與時間。我們對氣候災害的判斷與恐懼,往往來自於電影、文學中的場面。比如在《後天》中,描述了集中在幾天內的全球性的大災難。那麼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到底是溫和漸進,還是突發大災難呢?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氣候經濟學研究專家威廉·諾德豪斯提出氣候影響的「受控系統與未受控系統」,大意是——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裡,由於農業本身的可控性和技術進步,氣候變化對社會的總體影響並不大,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也不大。尤其對發達國家影響微不足道,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稍大一些。
真正要重視的是——未受控系統。很多影響對人類直接、短期作用不顯著,容易被忽視,但長期危害極大,甚至關係到人類的生死存亡。並且這些影響存在一個「臨界點」,「臨界點」之前也許什麼也看不出來,跨過「臨界點」後,則是毀滅性的災害。比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颶風加劇以及生物、生態系統的損失。像《後天》這樣的科幻大片,就是反映這種臨界點後的全球性災難。
被氣候改變的城市
如果說經濟學家的說法尚屬理論,那麼活生生的案例已經展現在我們眼前。《參考消息》近日報導《真正的大事:寒冷乾旱的中國西北正在變暖變溼》,文中稱:
「中科院等機構的研究顯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區尤為顯著,如新疆大部、祁連山區、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徑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現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現。西北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是荒蕪。近年來,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綠、減少了農作物生長季旱情。近20年來,祁連山區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呈波動上升,2018年達到最大。2018年指標升高面積佔祁連山區總面積的39.8%。在此氣候變化背景下,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適種區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
乾旱的敦煌,今年兩度因雨暫時關閉,石窟周圍的戈壁沙漠竟然長了草;西安連續十年平均降水量在558毫米,達到了中科院「暖溼化」的標準;西北地區更是出現「旱澇並存並增」的新情況。2018年以來,黃河上遊連續經歷兩個豐水年,多個水電站防汛形勢嚴峻,個別水電站洩洪數月之久。
按威廉·諾德豪斯的理論,中國的西北地區由於城市化、工業化程度較低,暖溼化尚屬於「受控系統」,那麼新加坡海平面上升,則應該屬於「未受控系統」。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屬下的Crowther實驗室發布權威報告,到2050年,北半球溫帶或寒帶的城市的天氣像是都往赤道移動了1000公裡,溫帶城市變成熱帶城市。研究人員針對全球520個主要城市進行氣候分析,30年後氣溫遭受劇變的國家裡面有6個是位於熱帶的國家,新加坡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12年一項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報告顯示,1993年至2009年間,新加坡附近海平面上升速度平均比全球高一倍,高達每年4.6毫米。
為此新加坡李顯龍總理表示,新加坡很可能在未來100年花上1000億元或以上,以採取必要防禦性措施保護海岸線。包括:
新項目必須建在至少高於平均海平面4公尺以上;
政府率先開展對較關鍵區塊的保護工程,比如市區、東海岸、裕廊島;
濱海堤壩的另一端興建第二個水泵房。
效仿荷蘭的做法,可以製造圩田(polder),目前有兩種方案,一個選擇是從荷蘭的經驗中學習,荷蘭通過建造海堤,然後將其中的水排乾,形成一個稱為「圩田」的旱地。另一種選擇是開墾「一系列離岸島嶼」,並將它們與攔河壩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淡水水庫,作為雨水的排水系統。
新加坡的今天,或許將是東南沿海地區的明天。當然,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更好的科技手段。再過30年,中國的城市化格局又將被再度重塑。彼時,我們面臨的移民潮或許不再是「北人南移」,而是「南人北上」,廣大內陸地區將迎來新機遇。
參考資料:
《良渚文化與中國文明的起源》 作者:周膺《氣候賭場》作者:威廉.諾德豪斯南洋時訊:《如何應對新加坡海平面上升?李顯龍:壕砸千億寸土必爭》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圖片 | 視覺中國」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投稿交流:yingdaughter、開白名單:duanyu_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