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
我國南北方人的差異
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而作為人類演化史的重要一環
中國南北方人群從何而來、如何演化
一直以來學界沒有定論
而現在
15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獨立主導、多家單位參加的研究成果。該成果通過對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歷史的面紗。
在我國,北方人與南方人方言各異,外貌特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付巧妹團隊通過對大量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發現,在中國,南北方人群早在9500~7500年前已分化。
付巧妹:北方人的格局主要是跟古北方人群相關,南方同期的人群主要是跟古南方人相關。我們通過分析看到古北方人群跟西伯利亞草原人群的聯繫,同時還看到了古南方人群跟東南亞相關人群的聯繫。△遺址地理位置和時間分布
現代人中 古北方人的基因更「強勢」
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東亞大陸南北方人群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逐漸縮小,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之間頻繁的人群遷移與混合。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古北方人群成分對現在的東亞人顯示出更多的影響。
付巧妹:所有的現代人群,相對於古南方人群而言,他們跟古北方人更相關。所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古北方人對整個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影響。
△三個遷移事件的最大似然系統發育圖,箭頭代表遷徙方向。
研究同時發現,雖然中國南北人群最初有著明顯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一直是基本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
付巧妹:歐洲人群在9000年前尤其是在農業出現以後,不斷受到外來人群大換血。但是在中國,主體人群雖然有南北的分化,但仍然是這些主體人群影響現在的人群。現在不同區域的漢族人群有非常明顯的相似性,也體現南北人群相互混合。
△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超淨室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欣 供圖)
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都是基於對中國南北方人群古基因組的研究。那麼,研究團隊從哪裡獲取的古人類基因樣本呢?付巧妹表示,他們與多家單位合作,創新古DNA捕獲技術,實現從11個考古遺址中的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核DNA。
△中國山東扁扁洞一具約9500年前個體的顳骨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高偉 供圖)
人類演化史研究中缺失的中國拼圖,終於補上了!
近年來,與東亞毗鄰的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為止,東亞,尤其是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所知甚少。中科院副院長李樹深指出,付巧妹團隊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人類演化史所缺失的重要中國篇章,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大貢獻。
△東亞南北方不同時期人群遺傳特點變化
監製/徐冰 主編/王爍
編輯/餘甜甜 校對/高少卓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