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吃肉粽子,北方人吃甜粽子;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小麥;南方人買菜按根數,北方人買菜按噸囤;南方人面不改色打蟑螂,北方人表示幾十年沒見過兩隻蟑螂。「南北之爭」似乎盛行已久,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說,我們關於「南北」的界限已經持續了上千年。那麼小夥伴們知道自己究竟屬於「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呢?關於南北差異,大家到底了解多少呢?
中國地域遼闊,地大物博,我們常說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其實早在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就提出了。也就是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的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這一觀點也獲得了地理、氣候等方面專家的認可。那麼為什麼它能成為區分南北方的標準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然方面的因素,自然氣候不同的強烈對比,是劃分南北區域的充分證據。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的1月0℃等溫線,也是800ml降水等差線,同時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我們平時提到的淮河全長1000公裡,位於秦嶺東邊,粗略一看其實就能發現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以及水文特徵都有明顯的不同。秦嶺以北整體氣候乾冷少雨,秦嶺以南則溼熱多雨。
但是這條分界線線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裡的線,南北的過渡還是需要一個相當寬的帶來體現的。實際上在淮河兩岸,相隔一二十公裡的兩個不同地方並看不出氣候、生活、農業等方面有什麼大差異。關於南北分界線民間一直也有不同的說法,特別是位於分界線周圍的人,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屬於南方人還是北方人,比如河南位於中國中部,但河南信陽大部分屬於南方。吃麵吃餅的陝北漢子都覺得自己是個地道的北方人,然而陝西的漢中、安康部分地區其實都屬於南方。還有作為南方省份的安徽,它的皖北地區屬於北方。以及江蘇淮安以北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三市都屬於北方地區等等。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為發展旅遊業,還籌劃建設了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園。
中國的南北差異是出了名的大,每逢節日或換季,南北方的朋友們就又可以展開一場辯論。什麼公共澡堂與隔間浴室之爭;烤玉米究竟是按根還是按粒串之爭;北方冬天室內熱氣騰騰,南方過冬靠一身正氣等等,南北差異能大到讓你「懷疑人生」。
那麼小夥伴們看到這裡,有沒有更清楚自己到底屬於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呢?對於南北在人文方面的差異,你最深刻的體會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