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
丹晨子越來越感覺自己就是個「雜家」,大雜燴,沒有專注的話題,什麼都寫。
然而,現代科學越來越細化,"雜家"這稱號,現在基本上說的就是此人沒有專業本事,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的意思。
沒錯,這差不多就是丹晨子的形象了!
昨天在知乎上被推薦了一題,原題目是這樣問的:「請問對於東北人來說,哪裡算北方,對於廣東人來說,哪裡算南方?」
這個題目有點意思。我很快就給出了下面的答案。
中國的地域遼闊,文化多樣,所以不同地區的人對南北方分界線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東北地區大家都知道冬天來的特別早,而且結束的也很晚,通常大家還在秋季穿風衣的時候,東北人民就已經開始套棉襖了,而在其他地區進入春季氣溫回升的時候,東北人民還在抱著羽絨過日子。因此在不少東北人的眼裡,出了東北就是北方,南北分界線就在山海關以南的地區。
對於廣東人來說,除了海南島,廣東處於整個金雞的最南方,離中國自古的中原之地隔著相當遠的距離,這樣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廣東不同的語言和習俗。
去過廣東的都知道,這裡的人,基本上都講粵語,只有在你表露自己聽不懂粵語的時候,他們才會友好的切換到普通話。所以,在廣東人眼中的中國地圖:不講粵語的外省都是北方人。南北分界線就在南嶺,韶關。
當然在不少人的眼中,長江黃河這兩條大河就是南北方分界線。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是在這裡開始誕生的,因此人們就會認為這條河分出了南北方。
不過黃河是一個幾字形的河流,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陝西也算南方了,然而事實上這裡的環境和氣候都是很明顯的北方地區,因此這個說法不準確。
那麼長江是不是南北方分界線呢?事實上不少人就是這樣認為的。
把長江作為南北方分界線,像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確實在北方,但長江流經四川、湖北、安徽、江蘇等省,就要一分為二,但我們通常認為這些省都是非常典型的南方省份,所以這樣劃分,這也不合理。
真正的南北方分界線是秦嶺淮河這一條線,這是專家們根據自然環境上來分的。我們國家中學地理課本也正是這樣教的。這是地理考試必考的知識點。不記得的同學請好好翻翻書,複習一下。
秦嶺位於我們國家的中部,冬天的時候它不但能阻止北方的冷空氣南下,夏天的時候還能阻擋南方的熱空氣北上,從氣溫上來說,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們國家的0度等溫線。
從降水量看,秦嶺淮河一線地區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這條線的北邊年降水量通常都在800毫米以下,氣候比較乾旱,而在這條線南邊年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氣候比較溼潤。
這條線南北方不同的氣候狀態,也導致了兩邊動植物的許多不同。
比如《晏子春秋》中這樣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水土異也。」
這麼明白的道理,但仍然有人不十分同意,他們認為南北方分界線扯那些啥地理氣候的沒有用,而應該以一項人工設施為依據,那就是集中供暖,有集中供暖的地方就是北方,沒有暖氣的就是溫暖溼潤凍成狗的南方。
而在我國東部集中供暖的分界線不是淮河,要比淮河還往北一些。集中供暖分界線大致是一條路,那就是著名的隴海鐵路。隴海鐵路西起蘭州站、東至連雲站。
隴海鐵路,這條分界線北邊的城市,由政府統一安裝集中供熱系統,而分界線南邊的城市,就採用家庭分戶採暖的方式,由每家每戶自行安裝採暖系統。
不過,近來網上關於「南方供暖」的提議和要求層出不窮,目前已經有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提出「關於我國集中供暖沿長江重新劃定南北供暖分界線」的建議。如能通過,那麼我們是不是又可以以長江為分界來區分南北方了呢?
除了以上按照以上自然地理劃分南北方的分法,丹晨子還總結出以下幾種分法。本文較長,如感興趣請耐心讀完,不感興趣的話,直接到文尾看往期回顧。
按語言劃分
中國的漢語一般分為七大方言——北方話(官話方言)、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語等。其中北方話所佔區域和使用人數最多,約佔漢族總人口75%以上。
在這種分法中,北方所佔面積最大。南方雖然擁有其餘六種方言,其實被擠在東南一隅。
大家一般認為屬於南方的安徽、蘇北、湖北一帶的方言——江淮方言,以及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部分地區等地的方言——西南方言,都屬於北方話。
按文化劃分
這種分法是最模糊,最主觀的一種,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比其它劃分法更為人們認可。這是因為近現代以來,南方在經濟和文化上均超過了古時發達的北方,所以現代的人們多以當南方人為榮,只要有一點理由就把自己劃入南方。
在這種分法下,整個江蘇,無論蘇南蘇北,整個安徽,無論皖南皖北,都宣稱自己是南方人,還有方言屬於北方話的湖北及西南數省居民,也都認為自己是南方人。
這種文化劃分法心理成份較多,只要認為自己粘點「南方風格」,那就算南方人。結果使南北分界線向北越過淮河,沿伸到了河南、山東的邊界。
按人種劃分
這種劃分是一種純自然科學的方法,是生物學遺傳學的方法,它是專家們通過檢測DNA和血液等劃分出來的,與文化、語言,及自我感覺均無關係,是純客觀的方法。
近年來中國遺傳學界對中國各省漢族及各地主要少數民族進行了DNA分析,發現中華民族整體可分為南北兩大人種,「藏、蒙、回、北方漢族聚在一起,都歸蒙古人群東北亞人群小組,而南方漢族與臺灣閩南人、客家人、泰國人聚在一起,歸東南亞人群。」
在這種分法下,我們可以看出,以嶺南人為代表的南方漢族,在相貌、身高等生物屬性與中國北方人明顯不同,而與東南亞人比較相象。
北方蒙古人種長期生活在寒冷多風沙的北方,所以面部比較平,利於保溫,眼裂比較小,利於防風沙。而東南亞人種(包括嶺南人)則皮膚更黑,眼窩更深,可防止被強烈的陽光灼傷,嘴唇較厚,外翻,鼻梁較短,鼻翼寬,鼻孔大,利於散熱。
按人口數量劃分
1935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通過數萬個數據一點一點在地圖上摸索出一條線。
這就是著名的中國人口分界線:「愛輝—騰衝」線(解放後稱「黑河—騰衝線」),在國際上,命名為「胡煥庸線」。
這條「胡煥庸線」。在2009年地理學界評選出的「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中,它僅次於「珠峰測量」,名列次席。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燈光圖也顯示,夜晚的中國在「黑河-騰衝線」東南部更亮。
了解了中國的地勢及地理區域劃分,再看胡煥庸線就簡單了。它不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線,也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
在詩人眼裡,胡煥庸線是邊塞與田園風光的分界線,一邊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另一邊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邊是「杏花春雨江南」,另一邊是「白馬秋風塞上」。
環境專家眼裡,胡煥庸線是乾旱與溼潤生態的分界線。這條線基本與400 毫米年降雨量線重合,這是半乾旱區與半溼潤區的分界線,也被視為中國生態環境界線。
農業專家眼裡,胡煥庸線是農業與牧業生產區的生態分界線。農業與牧業的邊界,玉米分布帶的上限,都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
老司機眼裡,胡煥庸線是高速公路網和收費站的分界線。
在買房人眼裡,胡煥庸線更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 :中國所有的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都在胡煥庸線的東南邊;而西北側的大城市僅有蘭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幾個。
以上是丹晨子費盡心思,從一大堆雜貨鋪裡,找出來的答案。
總結起來,中國地理南北方的不同劃分方法,無論是地域文化的相互調侃,還是科學家的精確論證,都是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精彩。就如同中國無法選出唯一的國花和國鳥,奧運福娃需要五個一樣,泱泱大國的地理、氣候、文化、歷史、經濟等方面包含的內容太多太多,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或一種模式就能全部表現清楚地。
一句話,慶幸生在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