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南北方,到底應該怎樣分?

2020-12-05 晨曦智談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

丹晨子越來越感覺自己就是個「雜家」,大雜燴,沒有專注的話題,什麼都寫。

然而,現代科學越來越細化,"雜家"這稱號,現在基本上說的就是此人沒有專業本事,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的意思。

沒錯,這差不多就是丹晨子的形象了!

昨天在知乎上被推薦了一題,原題目是這樣問的:「請問對於東北人來說,哪裡算北方,對於廣東人來說,哪裡算南方?」

這個題目有點意思。我很快就給出了下面的答案。

中國的地域遼闊,文化多樣,所以不同地區的人對南北方分界線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東北地區大家都知道冬天來的特別早,而且結束的也很晚,通常大家還在秋季穿風衣的時候,東北人民就已經開始套棉襖了,而在其他地區進入春季氣溫回升的時候,東北人民還在抱著羽絨過日子。因此在不少東北人的眼裡,出了東北就是北方,南北分界線就在山海關以南的地區。

對於廣東人來說,除了海南島,廣東處於整個金雞的最南方,離中國自古的中原之地隔著相當遠的距離,這樣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廣東不同的語言和習俗。

去過廣東的都知道,這裡的人,基本上都講粵語,只有在你表露自己聽不懂粵語的時候,他們才會友好的切換到普通話。所以,在廣東人眼中的中國地圖:不講粵語的外省都是北方人。南北分界線就在南嶺,韶關。

當然在不少人的眼中,長江黃河這兩條大河就是南北方分界線。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是在這裡開始誕生的,因此人們就會認為這條河分出了南北方。

不過黃河是一個幾字形的河流,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陝西也算南方了,然而事實上這裡的環境和氣候都是很明顯的北方地區,因此這個說法不準確。

那麼長江是不是南北方分界線呢?事實上不少人就是這樣認為的。

把長江作為南北方分界線,像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確實在北方,但長江流經四川、湖北、安徽、江蘇等省,就要一分為二,但我們通常認為這些省都是非常典型的南方省份,所以這樣劃分,這也不合理。

真正的南北方分界線是秦嶺淮河這一條線,這是專家們根據自然環境上來分的。我們國家中學地理課本也正是這樣教的。這是地理考試必考的知識點。不記得的同學請好好翻翻書,複習一下。

秦嶺位於我們國家的中部,冬天的時候它不但能阻止北方的冷空氣南下,夏天的時候還能阻擋南方的熱空氣北上,從氣溫上來說,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們國家的0度等溫線。

從降水量看,秦嶺淮河一線地區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這條線的北邊年降水量通常都在800毫米以下,氣候比較乾旱,而在這條線南邊年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氣候比較溼潤。

這條線南北方不同的氣候狀態,也導致了兩邊動植物的許多不同。

比如《晏子春秋》中這樣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水土異也。」

這麼明白的道理,但仍然有人不十分同意,他們認為南北方分界線扯那些啥地理氣候的沒有用,而應該以一項人工設施為依據,那就是集中供暖,有集中供暖的地方就是北方,沒有暖氣的就是溫暖溼潤凍成狗的南方。

而在我國東部集中供暖的分界線不是淮河,要比淮河還往北一些。集中供暖分界線大致是一條路,那就是著名的隴海鐵路。隴海鐵路西起蘭州站、東至連雲站。

隴海鐵路,這條分界線北邊的城市,由政府統一安裝集中供熱系統,而分界線南邊的城市,就採用家庭分戶採暖的方式,由每家每戶自行安裝採暖系統。

不過,近來網上關於「南方供暖」的提議和要求層出不窮,目前已經有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提出「關於我國集中供暖沿長江重新劃定南北供暖分界線」的建議。如能通過,那麼我們是不是又可以以長江為分界來區分南北方了呢?

除了以上按照以上自然地理劃分南北方的分法,丹晨子還總結出以下幾種分法。本文較長,如感興趣請耐心讀完,不感興趣的話,直接到文尾看往期回顧。

按語言劃分

中國的漢語一般分為七大方言——北方話(官話方言)、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語等。其中北方話所佔區域和使用人數最多,約佔漢族總人口75%以上。

在這種分法中,北方所佔面積最大。南方雖然擁有其餘六種方言,其實被擠在東南一隅。

大家一般認為屬於南方的安徽、蘇北、湖北一帶的方言——江淮方言,以及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部分地區等地的方言——西南方言,都屬於北方話。

按文化劃分

這種分法是最模糊,最主觀的一種,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比其它劃分法更為人們認可。這是因為近現代以來,南方在經濟和文化上均超過了古時發達的北方,所以現代的人們多以當南方人為榮,只要有一點理由就把自己劃入南方。

在這種分法下,整個江蘇,無論蘇南蘇北,整個安徽,無論皖南皖北,都宣稱自己是南方人,還有方言屬於北方話的湖北及西南數省居民,也都認為自己是南方人。

這種文化劃分法心理成份較多,只要認為自己粘點「南方風格」,那就算南方人。結果使南北分界線向北越過淮河,沿伸到了河南、山東的邊界。

按人種劃分

這種劃分是一種純自然科學的方法,是生物學遺傳學的方法,它是專家們通過檢測DNA和血液等劃分出來的,與文化、語言,及自我感覺均無關係,是純客觀的方法。

近年來中國遺傳學界對中國各省漢族及各地主要少數民族進行了DNA分析,發現中華民族整體可分為南北兩大人種,「藏、蒙、回、北方漢族聚在一起,都歸蒙古人群東北亞人群小組,而南方漢族與臺灣閩南人、客家人、泰國人聚在一起,歸東南亞人群。」

在這種分法下,我們可以看出,以嶺南人為代表的南方漢族,在相貌、身高等生物屬性與中國北方人明顯不同,而與東南亞人比較相象。

北方蒙古人種長期生活在寒冷多風沙的北方,所以面部比較平,利於保溫,眼裂比較小,利於防風沙。而東南亞人種(包括嶺南人)則皮膚更黑,眼窩更深,可防止被強烈的陽光灼傷,嘴唇較厚,外翻,鼻梁較短,鼻翼寬,鼻孔大,利於散熱。

按人口數量劃分

1935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通過數萬個數據一點一點在地圖上摸索出一條線。

這就是著名的中國人口分界線:「愛輝—騰衝」線(解放後稱「黑河—騰衝線」),在國際上,命名為「胡煥庸線」。

這條「胡煥庸線」。在2009年地理學界評選出的「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中,它僅次於「珠峰測量」,名列次席。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燈光圖也顯示,夜晚的中國在「黑河-騰衝線」東南部更亮。

了解了中國的地勢及地理區域劃分,再看胡煥庸線就簡單了。它不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線,也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

在詩人眼裡,胡煥庸線是邊塞與田園風光的分界線,一邊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另一邊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邊是「杏花春雨江南」,另一邊是「白馬秋風塞上」。

環境專家眼裡,胡煥庸線是乾旱與溼潤生態的分界線。這條線基本與400 毫米年降雨量線重合,這是半乾旱區與半溼潤區的分界線,也被視為中國生態環境界線。

農業專家眼裡,胡煥庸線是農業與牧業生產區的生態分界線。農業與牧業的邊界,玉米分布帶的上限,都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

老司機眼裡,胡煥庸線是高速公路網和收費站的分界線。

在買房人眼裡,胡煥庸線更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 :中國所有的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都在胡煥庸線的東南邊;而西北側的大城市僅有蘭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幾個。

以上是丹晨子費盡心思,從一大堆雜貨鋪裡,找出來的答案。

總結起來,中國地理南北方的不同劃分方法,無論是地域文化的相互調侃,還是科學家的精確論證,都是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精彩。就如同中國無法選出唯一的國花和國鳥,奧運福娃需要五個一樣,泱泱大國的地理、氣候、文化、歷史、經濟等方面包含的內容太多太多,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或一種模式就能全部表現清楚地。

一句話,慶幸生在中華!

相關焦點

  • 揭秘:我國「南北方分界線」到底在哪裡?
    揭秘:我國「南北方分界線」到底在哪裡?南北方人們的生活差異是很大的,像小編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的說南北方人們生活的區別,真的是既搞笑又真實。小編了解到的則是這個方法是在1908年才出現的,它是由當時地理學的發起人來提出用「秦嶺淮河線」來劃分南北方的。通過仔細的了解你就會發現這條劃分線和旱作農田、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還有在一月的平均氣溫0℃ 等溫線基本上都是在秦嶺淮河線上。而這條線的南北無論是在生活風俗上還是在自然氣候上以及農作物上都有著明顯的差異。
  • 關於秦嶺淮河、中國南北方分界線的一些奇葩說法
    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圍繞著秦嶺淮河、中國南北方有一些奇葩說法。其根本得原因在於,秦嶺淮河本身只是一個大致的範圍,但是很多人卻想將秦嶺淮河精確化,變成一個非常明確的線。秦嶺淮河與中國南北方的示意圖,如下所示。
  • 幾張圖告訴你,什麼叫「南北方飲食差異」,有些你可能不知道!
    幾張圖告訴你,什麼叫「南北方飲食差異」,有些你可能不知道!要說中國的飲食習慣,可以說是很有意思的,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的美食文化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中國的南北方飲食文化,真的可以說是非常不一樣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下這中國南北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幾張圖就可以告訴你,有些你可能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看看吧,值得了解哦!一、冰棍南方的人一般在夏天吃冰棍,基本上也是用來解暑的,炎熱的夏天,來一根涼爽的冰棍,這就是南方人的生活。
  • 古遺傳學家付巧妹:我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南北方古人群
    『古DNA到底研究些什麼』人類演化中有許多未解之謎。《自然》雜誌創刊125周年時,曾經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其中有幾個就與人類演化有關。我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古DNA實驗室,就試圖去回答人類演化史上的一些謎題。
  • 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
    5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主導,利用古DNA技術開啟了一趟尋根之旅,歷經8年艱辛探索,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神秘面紗」。中國南北方人群究竟從哪裡來,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這一發現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又有什麼意義?
  • 南北方飲食不一樣!幾張圖告訴你差別有多大,最後一張真相了!
    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地域美食文化還是比較豐富的。而且中國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叫做南北美食文化差異,就是說中國南北方的人吃的用的和習慣完全不一樣,明明都是中國人,這樣的差異還是非常有意思的。
  • 地圖上如何區分南北方?漲知識了
    地圖上如何區分南北方?漲知識了我國的省份名稱都是有一定根據得來的,比如說「河北」「河南」是根據黃河來劃分的,黃河北邊就是河北,南邊就是河南。但是因為中國國土遼闊,所以我們一般都是將大陸說成北方和南方,要不然再加上一個,那就是東北。小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但是上學的時候遇到過許多南方同學,這其中就有一個地方非常惹人爭議,就是湖北。
  • 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分界線,中國還有另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
    人們普遍認識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分界線,中國還有另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另外一條地理分界線在描述上不比秦嶺淮河更容易,但是它其實先分開了中國的東西,秦嶺淮河再分開了中國南北。秦嶺淮河分開的的中國北方和南方,其實是東部的北方和南方,而中國東部和西部的分界線,就是另外的一條線。
  • 這兩座城市的南北方分界線標誌,你更喜歡哪一個?
    眾所周知,中國的南北方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此線南北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差異較大,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水土異也。圖中為淮河安徽蚌埠段。
  • 南北方冬季溫差大?一個溼冷分分鐘將體感溫度拉到同一水平線!
    常聽網友們在爭論到底南方更冷還是北方更冷,一說北方雖然乾冷但室外零下室內20度,而南方室外零度室內零度,一說北方是乾冷而南方是穿多少都透骨陰寒。體感溫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再比較南北方哪裡更冷就沒有實際意義了。那麼,問題又來了,南北方物理溫度如此大的差距,一個溼度問題就將兩者的體感溫度拉到相差無幾,溼度對我們的熱舒適度影響這麼大的麼?好吧,我們都知道很大,但是其中原理我們卻並不了解,這是怎麼做到的呢?所謂溼冷,其實並不是說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既絕對溼度)真的很大,而是空氣的相對溼度很大。
  • 南北方的差異究竟從何而來?心理學家這樣看
    撰文/ 丁秀秀 工業-組織心理學碩士        段錦雲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運營/ 楊曉洗臉用不用毛巾、粽子吃甜還是吃鹹、南方菜市場的服務到底有多好……有關南北方差異的話題,一直在引發網友們的熱議。
  • 車主到底應該怎樣去選擇胎壓監測和充氣泵?
    車主到底應該怎樣去選擇胎壓監測和充氣泵?今天我們要來說的話題就是超出到底應該怎樣去選擇胎壓監測和充氣泵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後加裝的一個胎壓監測,小編認為是不怎麼靠譜的,尤其是一些氣門帽的這種監測傳感器,先不說監測的胎壓到底準不準,就以安全性來說真的是非常的簡陋,因為這種胎壓監測誰都可以領走,所以那丟失的概率是非常大的,還有一種情況下的就是太陽帽的鬆緊程度,如果擰的力度過小的話,那麼氣門心就點不開,或者是打開的不徹底,這樣監測出來的氣壓也是一點都不準確的,所以呢,小編個人不建議安裝氣門帽
  • 中國南北方分界線在哪裡?又有什麼區別呢?看完長見識了!
    中國南北方分界線在哪裡?看完長見識了!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小夥伴們討論中國南方北方的各種差異,像是北方冬天乾冷,南方冬天溼冷,北方人喜歡吃麵食,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北方人性格比較豪爽,南方人性格比較細膩等等。
  • 怎樣使盆栽仙人掌類植物安全越冬,南北方管理差距大,精選好文
    仙人掌類植物的越冬管理,南北方有很大區別。在南方,有些無霜及霜期很短的地區,可以露天越冬或者短期移入室內,只要注意適當澆水,防止腐爛即可。北方情況則不同,許多仙人掌類植物愛好者都有「暑天好過,寒冬難熬」的深刻體會。華北地區8月中旬後長勢就會減慢,9月下旬就可以移入室內。
  • 中國當代版畫在重慶展出 南北方版畫家交流(圖)
    中國當代版畫在重慶展出 南北方版畫家交流(圖) 2015-01-06 18:49:0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時間的印記--中國當代版畫作品交流展
  • 萃取時分液漏鬥應該怎樣振蕩
    上海比朗萃取時分液漏鬥應該怎樣振蕩。   在日常銷售的過程中,很多顧客都問到萃取時分液漏鬥應該怎樣振蕩?   比朗認為混合振蕩:用左手握住分液漏鬥活塞,右手壓住分液漏鬥口部,把分液漏鬥倒轉過來振蕩,使兩種液體充分接觸,振蕩後打開活塞,將漏鬥內氣體放出。
  • 中國南北分界線,橫穿的省份較為「尷尬」,南北方人傻傻分不清楚
    關於南北差異,大家到底了解多少呢?中國地域遼闊,地大物博,我們常說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其實早在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就提出了。也就是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的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這一觀點也獲得了地理、氣候等方面專家的認可。那麼為什麼它能成為區分南北方的標準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然方面的因素,自然氣候不同的強烈對比,是劃分南北區域的充分證據。
  • 「矮子」的定義到底是什麼?看看中國人的平均身高,低於它就是!
    「矮子」的定義到底是什麼?看看中國人的平均身高,低於它就是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說這個人長得真矮,以後找對象都困難,那對於「矮」我們又是如何定義的呢?矮的人真的很難找到對象?稍微高一點對於女生來說有安全感,稍微低一點兩人之間不會存在太大的差異,因此在這個數據中,170cm和190cm就排在最後位,雖然說身高並不是決定的關鍵,但絕對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環節,那一個人到底身高多少才算合適呢?
  • 揭秘中國南北方六大遺傳差異
    研究首次揭開了中國南北方六大遺傳差異。往常,我們從氣候、飲食習慣、節日習俗等因素看待南北方差異,華大的研究小組則從基因視角揭示了南北方差異的原因。研究結果顯示,促進脂肪代謝率的等位基因在新疆、青海和內蒙古等地有明顯富集的趨勢。
  • 南北方的分界線以及各方面的差異
    自古以來,因秦嶺淮河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帶來的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秦嶺淮河被稱為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人們習慣稱秦嶺淮河以南為我國南方,以北為我國北方。南北方氣候上的差異;秦嶺淮河線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