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的差異究竟從何而來?心理學家這樣看

2021-01-12 澎湃新聞
澎湃號·湃客「懂點心理學」專欄由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師生撰寫,內容聚焦時事熱點,科普生活知識,涉及親子教育、家庭關係、職場之道等諸多方面。將心理學應用於日常,讓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丁秀秀 工業-組織心理學碩士

        段錦雲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運營/ 楊曉

洗臉用不用毛巾、粽子吃甜還是吃鹹、南方菜市場的服務到底有多好……有關南北方差異的話題,一直在引發網友們的熱議。眾所周知,我國南北方在氣候、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因而也影響著當地居民的性格及飲食習慣。 

魯迅曾寫道,「相書上有一條說,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我看這並不是妄語。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機靈;南人北相者,不消說是機靈而又厚重。」這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粗淺認識類似:南方人含蓄,北方人直接;南方人「矯(情)」,北方人「(野)蠻」;更有甚者得出了「南方多偽君子,北方好強權」的刻板印象。 

圖/ unsplash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南北差異的認識,究竟只是經驗的累積,還是有其內在的科學邏輯呢?

Talhelm等人在2014年得出了一項研究結論:

農業種植的差異,是導致中國南北方集體主義差異的根本原因。 

他們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在南北兩方共招募了1162名大學生,通過地域調查確定他們的所屬區域,然後再對他們進行文化思維傾向性的測評。例如,呈現一副包含狗、兔子和胡蘿蔔的圖,讓其在主試指定其中一件東西時,選擇另一件東西來與之匹配,選擇的標準反映了被試的思維傾向。個人主義測量則要求被試畫圓圈來代表自己和三位朋友,表示自我圓圈的直徑比朋友的圓圈大多少,來表示個人主義的強烈程度。

基於研究結果,作者提出了

「水稻理論」

,即

南方種植水稻為主,長期需要團隊協作、勞動互助,進而導致集體主義意識強;而北方主要種植小麥,它不需要協作,進而導致個人意識強。

作者還利用水稻理論解釋了南北方創新力、離婚率的差異。基於對1996、2000及2010三年的離婚率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種水稻為主的省份比種小麥為主的省份有著更低的離婚率,這可能是因為水稻種植區的集體主義文化,強調避免衝突和維持關係。除此之外,通過對2004年以後獲取專利數的分析,作者認為種水稻為主的省份創新力低於種小麥為主的省份,這與小麥種植區的個人主義文化及其有關的分析型思維有關。

圖/ unsplash

這篇刊登在《Science》上的封面論文一經發表,引起國內學者廣泛討論。北京大學朱瀅教授(2014)認為,Talhelm等的水稻理論有待重複驗證,其測量任務單一,僅限於量表測量,缺乏更為嚴格的行為實驗和神經科學的證據。

無獨有偶,浙江大學阮建青等(2015)研究認為,這一理論與中國的實際並不相符,研究指出,原文存在樣本偏差、模型誤設和因變量測量誤差等問題。例如,在整體性思維的實驗中,分布於28個省份的1019個觀測值裡,廣東省獨佔18.94%,是其佔全國人口比例的兩倍,而北京只佔了樣本的0.2%,遠遠小於其佔全國人口比例。類似的問題也存在於其他實驗中。又例如,在同時控制人均GDP和發病率後,「是否以水稻種植為主」這一變量的顯著性並不穩健。而且,2004年以後,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省份的創新水平超過了種植小麥的省份;在離婚率上,水稻種植區增長更快,進而導致兩個地區在2011年就持平了。他們進一步收集了其他研究者測量的集體主義數據,以及用人口普查數據中家庭結構衡量的集體主義數據,發覺「水稻理論」的結論完全不成立。在上述嚴謹的分析基礎上,他們提出,「水稻理論」並沒有《Science》原文作者所宣稱的那樣,能夠解釋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異以及創新差異,對這一新奇的理論還需學術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與此同時,中國學者開始探索影響南北差異的文化因素。馬欣然等人(2016)認為,

儒家文化影響對集體主義的地區差異起重要作用,南方之所以更加集體主義,是因為南方保留了更多儒家文化傳統,而北方長期受少數民族融合和影響,儒家傳統逐漸得以消減。

作者選取了來自南北方的在校學生和社會人士兩類群體,對他們進行裙帶關係測量(Nepotism, or in-group loyalty)。結果表明,南方地區集體主義傾向較北方地區更加強烈,其對誠實的朋友更慷慨,對不誠實的朋友更寬容,對內外圈子、即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邊界也更為清晰。

圖/ unsplash

其實,在水稻理論提出之前,也有許多對地區間集體主義差異的解釋。Inglehart等(2000)提出

現代化理論,認為在工業革命率先發展的西方,西方資本開始聚集在少數人手裡,由此導致個人主義傾向日趨明顯。

西方的現代化進程早,發展快,受教育程度高,所以西方傾向於個人主義,東方的思維方式傾向集體主義。但是現代化理論沒能解釋像東亞日本、韓國這樣的國家或中國香港這樣的地區,為何在現代化相當發展的情況下依然傾向集體主義。

Nisbett等(2001)認為,

地區間集體主義差異與謀生方式有關,即農耕文化下的集體主義差異是由於從事種植業還是畜牧業的不同造成的。從事畜牧業的牧民不需要過多的集體合作,因而具有更強的獨立性和流動性,所以在以畜牧業謀生的地區個人主義傾向強,這與大米理論非常相似

而Fincher等(2008)提出了

病原體流行理論

,認為

在傳播性疾病流行的地方會促進集體主義文化的發展。

在疾病防禦的過程中,對陌生人和病毒的警惕使該地區的人結成一個封閉的集體,從而培育出高度依賴集體的社會心理。但Talhelm等(2014)對病原體流行理論進行的實證檢驗結果卻表明,人均GDP較高的省份反而顯示出更強的整體性思維傾向和裙帶關係,疾病多發的省份反而享有更低的整體性思維水平和更強的個人主義傾向。在Talhelm等(2014)研究發表的前一年,Vliert等(2013)認為氣候變化和經濟狀況能共同影響地區間集體主義差異。在低收入、氣候環境惡劣的省份,集體主義最強,在氣候適宜的省份集體主義最弱,說明集體主義差異不僅受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受地區地理變量的影響。 

圖/ unsplash

中國文化流傳五千年,加之廣袤多樣的地理環境,其複雜性和多樣性告訴我們,類似水稻理論這樣單一的解釋,遠遠不足以解釋中國南北方集體主義差異的原因。也許我們可以綜合多種因素建立模型來研究這個課題。但可以明確的是,中國南北方集體主義及其它差異確實存在,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馬欣然, 任孝鵬, 徐江. (2016). 中國人集體主義的南北方差異及其文化動力. 心理科學進展, 10.

朱瀅. (2014). 檢驗 「水稻理論」. 心理科學, 5.

Fincher, C. L., Thornhill, R., Murray, D. R., & Schaller, M. (2008). Pathogen prevalence predicts human cross-cultural variability in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5(1640).

Inglehart, R. (2000). Globalization and postmodern values. Washington Quarterly, 23(1).

Nisbett, R. E., Peng, K., Choi, I., & Norenzayan, A. (2001). Culture and systems of though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08(2).

Ruan, J., Xie, Z., & Zhang, X. (2015). Does rice farming shape individualism and innovation? Food Policy, 56.

Talhelm, T., Zhang, X., Oishi, S., Shimin, C., Duan, D., Lan, X., & Kitayama, S. (2014). 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 Science, 344(6184).                          

Van de Vliert E, Yang H, Wang Y, et al. (2013). Climate-economic imprints on Chinese collectivism.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4(4).

相關焦點

  • 南北方的分界線以及各方面的差異
    自古以來,因秦嶺淮河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帶來的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秦嶺淮河被稱為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人們習慣稱秦嶺淮河以南為我國南方,以北為我國北方。南北方氣候上的差異;秦嶺淮河線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
  • 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
    跟著DNA「神探」來一場尋根之旅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科研人員進行古代人類樣本採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福建奇和洞約8400年前的2號個體頭骨。付巧妹在古DNA超淨室工作。中國山東一具約9500年前個體的顳骨。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
  • 地球上原本沒有水,四大洋的「水」,究竟從何而來?
    地球上原本沒有水,四大洋的「水」,究竟從何而來?放飛心情去旅行,旅途有你更精彩,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地球上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水作為生命之源對於人類的生存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人們對於水的出現也是非常好奇。
  • 宇宙由奇點爆炸而來,那奇點又從何而來?我們又從何而來?
    那麼奇點究竟是從何而來?就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科學家一個全新的話題。無數的科學家試圖解開物質起源之謎。部分人認為,起點來源於上一個宇宙坍塌,當一個宇宙的膨脹速度減緩,直至停止,這時候的宇宙將會開始坍塌,所有遠離的星系開始重新聚攏,直到所有的物質距離變成零,重新匯聚成一個點。而這個點到達一個臨界值,將會發生大爆炸。一個新的宇宙開始了。
  • 中國南北方分界線在哪裡?又有什麼區別呢?看完長見識了!
    中國南北方分界線在哪裡?看完長見識了!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小夥伴們討論中國南方北方的各種差異,像是北方冬天乾冷,南方冬天溼冷,北方人喜歡吃麵食,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北方人性格比較豪爽,南方人性格比較細膩等等。
  • 幾張圖告訴你,什麼叫「南北方飲食差異」,有些你可能不知道!
    幾張圖告訴你,什麼叫「南北方飲食差異」,有些你可能不知道!要說中國的飲食習慣,可以說是很有意思的,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的美食文化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中國的南北方飲食文化,真的可以說是非常不一樣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下這中國南北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幾張圖就可以告訴你,有些你可能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看看吧,值得了解哦!一、冰棍南方的人一般在夏天吃冰棍,基本上也是用來解暑的,炎熱的夏天,來一根涼爽的冰棍,這就是南方人的生活。
  • 南北方的差異?東北的「炕文化」你知道多少,快來了解吧!
    南北方的差異?東北的「炕文化」你知道多少,快來了解吧!想必大家小時候都看過《鄉村愛情》,裡面的主演都是一口東北味,穿著花棉襖睡著炕,看著很是喜慶。特別是南方人都難以理解吧,由於南北方的巨大差異,據說南方人連北方的大澡堂都沒有聽說過。在南方都是家家有浴室,自己單獨在衛生間洗。而在北方冬天來臨的時候,天寒地凍的,在家裡面洗澡容易生病,於是大澡堂就出現了,這也算是一個「應季」產品了吧。有的南方人第一次聽到北方有大澡堂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不可思議,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 海南農家水井出現大量桃花水母 狀若白傘體態優美,究竟從何而來?
    海南農家水井出現大量桃花水母 狀若白傘體態優美,究竟從何而來?時間:2020-07-06 14:03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南農家水井出現大量桃花水母 狀若白傘體態優美,究竟從何而來?
  • 解析直流和交流變頻空調究竟有何差異
    提起變頻空調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說到直流與交流變頻,相信很多朋友還是會露出疑問的目光,不明白究竟這兩種變頻空調有何差異。    今天,編輯就給大家漸漸的講解下,究竟直流和交流變頻的差異在哪,有著怎樣的不同?下面,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起來了解下。
  • 揭秘中國南北方六大遺傳差異
    研究首次揭開了中國南北方六大遺傳差異。往常,我們從氣候、飲食習慣、節日習俗等因素看待南北方差異,華大的研究小組則從基因視角揭示了南北方差異的原因。研究結果顯示,促進脂肪代謝率的等位基因在新疆、青海和內蒙古等地有明顯富集的趨勢。
  • 人類的肉體來自於父母,意識從何而來呢?科學家的實驗或能解釋!
    人類存在地球上已經數萬年的時間了,我們的肉體來源於父母,那意識和思想到底是從何處而來的呢?意識作為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一直是科學界爭議不斷的話題,。為了解開這個謎題,歷史上也有很多科學家與醫學家進行了多次試驗。
  • 人類的「高聰慧基因」從何而來?
    我們人類究竟從何而來?對於這個問題,當代科學早已給出了明晰的答案——人類與地球上的其餘生物並沒有本質上的分別,各人都是由地球上原始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裡逐漸演變而來,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地球上整個的生物極有或許具有一個聯合的先祖。
  • 城市生活的壓力究竟從何而來?
    「加上大城市的飛速發展,包括所有的不良發展,」埃爾布在海德堡大學的同名演講中這樣說過,「大城市中的生活越來越精緻、越來越讓人焦躁不安,疲憊的神經在不斷增加的刺激和重口味的享樂中尋求放鬆,因此讓神經變得更加疲憊。」
  • 地球上原本沒有水,四大洋的「水」到底從何而來?看完漲知識了
    地球上原本沒有水,四大洋的「水」到底從何而來?看完漲知識了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上面70%的面積都被海洋覆蓋,形象來說,地球就像一顆水球,但在地球形成之初,這些水源是並不存在的,哪四大洋的「水」到底從何而來呢?看完漲知識了。
  • 病毒究竟從何而來?疫情處在哪個階段?吳尊友連答十問
    中新經緯客戶端6月15日電 15日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接受央視《新聞1+1》專訪,針對病毒究竟從何而來、所有北京人是否都要做核酸檢測等相關問題,吳尊友一一進行解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接受央視《新聞1+1》專訪截圖。
  • 人類究竟從何而來?或許「神話故事」就是歷史
    我們人類究竟是從何而來呢?相信這個問題一定在人們心中困擾已久,就連科學家們也沒有辦法給出一個最準確的答案,只能對外宣布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而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各種各樣的神話故事,其中便包括「女媧造人、亞當夏娃。」
  • 直徑高達48公裡,這隻凝視太空的神秘「巨眼」,究竟從何而來?
    那麼這隻凝視著太空的「撒哈拉之眼」,究竟從何而來呢?人們對非同尋常的事物總是充滿了無限的想像力,這隻凝視太空的神秘「巨眼」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在「撒哈拉之眼」被發現之後,人們紛紛大開腦洞,提出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猜測,比如說有人就認為,這應該就是傳說中「亞特蘭蒂斯文明」的遺蹟。
  • 揭秘:我國「南北方分界線」到底在哪裡?
    揭秘:我國「南北方分界線」到底在哪裡?南北方人們的生活差異是很大的,像小編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的說南北方人們生活的區別,真的是既搞笑又真實。這些都屬於生活上的差異,那麼這我們是通過什麼來劃分自己是屬於南北的呢?我們一直以來是感覺這都是代代相傳,一直存在的劃分方法。小編了解到的則是這個方法是在1908年才出現的,它是由當時地理學的發起人來提出用「秦嶺淮河線」來劃分南北方的。
  • 宇宙中的天體究竟是從何而來?
    每當我們仰望夜空,會看到滿天繁星,如果我們藉助天文望遠鏡,還能看到不計其數天體,這裡面有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雲、星系等等,那麼這些天體究竟是從而何來,目前科學能解釋嗎?天體從而而來?目前解釋宇宙起源和演化最佳的理論是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暴漲,宇宙從一個半徑無窮小的奇點,逐漸膨脹為如今的宇宙。
  • 如何學會說話僅排第二,智慧又是從何而來
    一:人類究竟從何而來?雖然很多人都將達爾文的進化論奉為真理,但是人類卻不一定真的如同達爾文說的那樣,我們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達爾文的進化論屬於假說的一種,包括達爾文自己,也認為自己的觀點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人類如果不是在地球上「土生土長」,那麼浩瀚宇宙究竟何處才是我們的第一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