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假如有一天,當你從太空中俯視地球的時候,忽然發現地球上有一隻巨大的眼睛也在凝視著太空,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1965年,當距離地球表面幾百公裡的「雙子座載人飛船」運行到非洲上空的時候,乘坐其中的太空人約翰·楊和維吉爾·葛裡森就體驗了一次這種奇妙的感受,他們驚訝地發現,在撒哈拉沙漠的西南區域,存在著一個圓形的巨大結構,看上去就像是一隻巨大的眼睛,在深深地向太空凝視。
這隻凝視著太空的神秘「巨眼」,隨後被人們稱為「撒哈拉之眼」,有意思的是,「撒哈拉之眼」具備一種「同心圓」的結構,第一層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淺黃色的「瞳孔」,第二層則像是藍色的「眼珠」,而外層的同心圓就像是「眼瞼」,這使它看上去真的非常像眼睛。
「撒哈拉之眼」的尺寸很大,其「眼珠」的直徑高達48公裡,整隻「眼睛」的長度更是有340公裡左右,由於它的形狀非常奇特,在太空中又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因此「撒哈拉之眼」有時候還會被太空人作為視覺地標。
人們對非同尋常的事物總是充滿了無限的想像力,這隻凝視太空的神秘「巨眼」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在「撒哈拉之眼」被發現之後,人們紛紛大開腦洞,提出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猜測,比如說有人就認為,這應該就是傳說中「亞特蘭蒂斯文明」的遺蹟。
(「亞特蘭蒂斯文明」想像圖)
(「撒哈拉之眼」)
從上面兩張圖我們可以看到,這還真的有點像那麼回事,不過大家都知道,對於嚴謹的科學而言,這種解釋明顯是沒有什麼說服力的,那麼科學家對此又是怎麼解釋的呢?
剛開始的時候,科學家推測「撒哈拉之眼」的形成原因應該很簡單,那就是在遙遠的過去,一顆來自外太空的隕石撞擊了這裡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撞擊坑,這個撞擊坑慢慢地風化,從而漸漸地形成了這種奇特的結構。
然而後續的研究卻否定了這種推測,一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當隕石撞擊地球的時候,撞擊區域的巖石會因為高溫而出現氣化、機械變形、熔融、熱分解、相變等等現象,並產生一些特殊的礦物(例如柯石英),但事實上,研究人員並沒有在「撒哈拉之眼」的附近區域找到這一類的礦物。
在「隕石撞擊說」被否定之後,地質學家對「撒哈拉之眼」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後,提出了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即:「穹隆構造、差異風化」。
簡單來說,所謂「穹隆」就是指一種在地平面上「拱起」的地質結構,通常來講,如果地表下的黏性流體(如巖漿)大量上湧,但其上湧的趨勢卻被地表的巖石等物質擋住,那麼就很可能會形成「穹隆」。
科學家推測,在大約幾十萬年以前,由於地質活動的影響,使該區域的地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穹隆」,在地質活動平息之後,這個「穹隆」就進入了漫長的風化過程。
由於「穹隆」內的巖石層構成部分各不相同,相對鬆軟的巖石(如石灰巖、泥巖)很容易受到風化作用的侵蝕,就會漸漸地形成凹地,而相對硬度較高的巖石(如石英巖、輝長巖),則會因為不易被風化而慢慢地形成了突起的圓形脊。
這就是所謂的「差異風化」,正是在這種機制的長期作用下,「撒哈拉之眼」才具備了獨特的同心圓結構,從而使其看上去就像一隻「巨眼」,至於它藍色的「眼珠」,則是由一種石英巖裝點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撒哈拉之眼」位於幾乎沒有降水的區域,並且該區域又人煙稀少,一般不會受到人類的威脅,看上去似乎能長久的存在,但是它依然會受到風沙的侵襲,科學家估計,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這隻凝視著太空的神秘「巨眼」就可能會被沙塵覆蓋。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