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一隻「巨眼」死死瞪著太空,衛星地圖測量,直徑23.5公裡!

2020-12-04 久見

要說地球上最為神秘的地方,沙漠絕對首當其衝。因為環境惡劣、危機重重,沙漠人跡罕至,甚至世界上許多沙漠都成了旅行者的禁地。但就是在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太空人發現了一隻「巨眼」死死瞪著太空。

20世紀60年代,美國太空人執行任務的時候,在非洲西南上空,看到了讓他們非常驚奇的一幕: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同心圓狀的東西,像一隻瞪大的眼睛一樣死死地盯著太空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至今仍無法得知它的具體形成原因,科學家將其命名為「撒哈拉之眼」,也稱理查特結構。

但是理查特結構到底是什麼?在亞特蘭蒂斯文明研究的學者眼裡,撒哈拉之眼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遺址。

證據一:直徑高度相似

柏拉圖的著作中描述:亞特蘭蒂斯的城市長度共計127個視距,127個視距是什麼概念?用如今的計量單位換算,127視距等於等於23.49公裡,而在衛星地圖上,撒哈拉之眼的外圓直徑剛好是23.5公裡。

證據二:結構高度相似

在柏拉圖的書中,亞特蘭蒂斯城中同時擁有海洋為陸地,相互包含,共計土地兩塊和水域三片,而撒哈拉之眼正與柏拉圖的描述高度類似。

證據三:同時富含鐵礦石

根據科學家檢測,撒哈拉之眼富含鐵礦石,而在書中記載,亞特蘭蒂斯富產一種被叫做「山銅」的礦石,亞特蘭蒂斯居民會用「山銅」來製造工具和武器,研究學者認為,「山銅」很有可能就是鐵礦石。

證據四:亞特蘭蒂斯消失之謎

考古學家在撒哈拉之眼附近的沙漠中,發現了古代的魚骨化石和古生物活動過的痕跡,這足以證明在遠古時期,撒哈拉沙漠原本是一片海洋,而在六千多年前,撒哈拉逐漸從海洋變為沼澤,氣候溫暖、物種多樣,適合動植物生存,而後又逐漸演變為沙漠。

柏拉圖也曾這樣說:在亞特蘭蒂斯被毀之後,他成了一個永遠無法到達船隻的地方。什麼是船隻無法到達的地方?是海底、是陸地?還是天空?天空自然不可能,更多人更願意相信亞特蘭蒂斯已經沉入海底,但在無數人在海底對亞特蘭蒂斯進行搜索卻一無所獲。所以還有人猜測亞特蘭蒂斯沒有沉入海底,而是由於地殼運動,逐漸與亞歐大陸合為一體,島嶼變成大陸,自然也就成了船舶永遠無法到達的地方。後者的觀點更加證明:撒哈拉之眼很有可能就是亞特蘭蒂斯遺址。

但當亞特蘭蒂斯消失的時候,柏拉圖還並沒有出聲,這個故事也是柏拉圖聽前人所說,然後記錄在書裡,雖然二者有著高度的相似,但並沒有直接的證據之處:撒哈拉之眼就是亞特蘭蒂斯遺址。

地質學家更願意相信撒哈拉之眼的成因與地殼運動和侵蝕有關。因為在撒哈拉一望無際的黃沙之下,也是巖石層,由於地殼運動,巖石層裸露,而後經由數十萬的風吹日曬、雨水侵蝕,這塊裸露的巖石成為一個類似於眼睛的凹地也很有可能,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直徑高達48公裡,這隻凝視太空的神秘「巨眼」,究竟從何而來?
    想像一下,假如有一天,當你從太空中俯視地球的時候,忽然發現地球上有一隻巨大的眼睛也在凝視著太空,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1965年,當距離地球表面幾百公裡的「雙子座載人飛船」運行到非洲上空的時候,乘坐其中的太空人約翰·楊和維吉爾·葛裡森就體驗了一次這種奇妙的感受,他們驚訝地發現,在撒哈拉沙漠的西南區域,存在著一個圓形的巨大結構,看上去就像是一隻巨大的眼睛,在深深地向太空凝視。
  • 地球上有隻「巨眼」?美國飛船第一次發現,或和失落文明有關!
    美國飛船發現一隻「巨眼」,正緊緊盯著太空,輪廓清晰可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家深有感觸。
  • 美國飛船在太空遨遊,太空人發現地球上有隻「巨眼」,正盯著太空
    其鬼斧神工只有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的,所以美國太空人發現的這隻「巨眼」存在似乎也並不奇怪。某一天,美國的一艘飛船在太空遨遊,這一次不同的是圍著地球轉,正當經過非洲上空的時候。太空人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撒哈拉沙漠西南有一個圓形的奇怪東西,它就像是一隻大眼睛,正緊緊的盯著太空。太空人的心中不免咯噔一下,急忙確定這隻「巨眼」更準確的位置,並拍下了照片。初步觀察發現,它在太空上看也十分的清晰,是一個巨大的同心圓。
  • 撒哈拉「巨眼」到底是誰的傑作
    原標題:撒哈拉「巨眼」到底是誰的傑作在人跡罕至的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存在一種奇特的地貌,因其像沙漠裡「長」著一隻神秘的「巨眸」,故得名「撒哈拉之眼」。這個沙漠地形結構也被譽為全球十大最壯觀的地質奇蹟之一,與著名的墨西哥巨人水晶洞、土庫曼斯坦的地獄之門、菲律賓巧克力山等齊名。對於神秘的事物,人們總是抱以無限的想像力。
  • 飛向太空的「最後1.5公裡」
    「23號點位標記完畢,25號點位已準備就緒……」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鉗工技師李成正帶領5名技術人員對總長1.5公裡的兩條重軌進行檢修檢測,他們通過紅外測距儀等設備收集統計重軌的各項數據,每10m需要做一個標記點。2天時間裡,他們要標記300個點位,反覆測量近千次。
  • 美國太空人在太空遨遊,意外發現地球上有隻「巨眼」,緊盯著太空
    前往宇宙太空中遨遊一直就是人類的夢想,因為宇宙中擁有著太多太多的神秘。現如今的世界,前往宇宙中遨遊已經成為了現實。但是美國的一位太空人在前往太空遨遊時卻似有所感的回頭看了一眼地球。就是這一眼,讓他驚到了。他看到了地球上居然有一隻巨大的眼睛,一直在緊緊地盯著太空中。太空人的背心幾乎快要冒出冷汗,他快速地確定了這隻眼睛所在的位置並拍攝下了具體的照片便急忙返航了。
  • 接收太空電波的巨眼:正揭示看不見的宇宙秘密
    需要注意的是,圖片中的光學成像部分來自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中心的觀測設施。4.探測氣體塵埃的利器ALMA擁有66具高精度天線,最大的天線直徑39英尺(約合12米),每座重達100噸,其探測到的圖像數據可媲美一座14公裡直徑的射電天線效果,解析度比哈勃望遠鏡還要高10倍,足以辨別約15公裡外的一顆高爾夫球。正是這樣,ALMA成為探測恆星周圍氣體塵埃區域的利器。ALMA和其他射電望遠鏡的觀測也彌補了光學望遠鏡的觀測缺憾。
  • 美國飛船遨遊太空,太空人發現地球有個「巨眼」,望向太空
    某一天,美國的一艘飛船在太空遨遊,這一次不同的是圍著地球轉,正當經過非洲上空的時候。太空人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撒哈拉沙漠西南有一個圓形的奇怪東西,它就像是一隻大眼睛,正緊緊的盯著太空。為了搞清楚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地面也是立即就派出了人員進行實地考察,在探索中,總算是搞清楚了這隻「巨眼
  • 10號颱風變巨眼王!七級風圈直徑覆蓋760公裡,這或不是好事
    除了風王利奇馬的影響之外,西北太平洋如今的颱風高發期小階段就剩下了10號颱風,前有「風王」利奇馬,可以說後有「巨眼王根據風雲衛星圖像顯示,在10號颱風中心,就如一個大黑洞,外圍完全包裹在了裡面,並且外圍風圈幾乎已經是覆蓋了日本大半地區,可以看到10號颱風的影響力不低,但是由於它是「巨眼王」,這也說明了它的強度會低很多,不過該颱風還可能出現加強的趨勢。
  • 美國打算在月背建造望遠鏡,直徑1公裡,已獲得12.5萬美元資金
    趣味探索訊 在當今世界,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的頭銜非貴州平塘射電望遠鏡莫屬,它坐落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一處山谷,直徑達500米,簡稱FAST,號稱「中國天眼」。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計劃在月球背面隕石坑中建造一個月球隕石射電望遠鏡(LCRT),直徑約為1公裡,按照原計劃,美國月球車將在一個直徑約為1公裡的月球隕石坑內拉鐵絲網,鐵絲最長可達5公裡,鐵絲網中心安放一個接收器。如果LCRT計劃成為現實,那麼它將成為全太陽系孔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 3D地圖衛星地圖:最新版
    中國衛星地圖最新版是一款非常實用的中國地圖,由衛星最新拍攝製作而成,當易網提供的地圖為4k高清版本
  • 時速2.8萬公裡:人類第一次在太空中徒手抓4噸重的衛星
    1992年5月7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載著七名太空人向著太空浩浩蕩蕩地進軍了。這是「奮進號」的首次飛行,誰知它進入太空後,便開始對一顆衛星窮追不捨。經過三天的辛苦奔波,「奮進號」終於追上了同向飛行的衛星。不久,太空人皮埃爾·索特從艙內走出,緩緩移動到機械臂頂端的平臺上。
  •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2017-03-29 14:46 來源: 科技日報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記者日前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直徑300米小行星攜帶衛星今晨近距離掠地
    天文愛好者們從地面上使用雙筒鏡或天文望遠鏡就可以觀測到它的亮點,而美國宇航局使用大型專業觀測設備的監測結果顯示這顆小行星本身還擁有一顆小衛星。美國宇航局使用觀測過程中拍攝的大約20張圖片合成了一段視頻,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衛星圍繞這顆小行星的公轉運動。相關數據是在2015年1月26日使用位於加州戈德斯通的射電望遠鏡觀測獲取的。
  • 剛果(金)境內發現巨型隕坑 直徑約46公裡
    科學家們認為,這個環形結構應該是一個巨型隕石坑,直徑大約為36到46公裡。 北京時間3月12日消息,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由於大面積的森林砍伐,近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環形結構。科學家們認為,這個環形結構應該是一個巨型隕石坑,該隕石坑直徑大約為36到46公裡。這是在過去十年中所發現的最大的隕石坑之一。
  • 巨眼:飛向太空系列叢書五本
    「巨眼」系列圖書是法國Nathan出版的一套經典科普叢書,在全世界多個國家暢銷多年、經久不衰。彗星和行星是由太陽系誕生時早已存在的冰和其他成分構成的。在太空中生活,沒有上下的區別,人會失重,也不可能呼吸,因為沒有空氣,這被稱為「宇宙真空」。太空人是宇宙機械師,在失重的情況下,他們必須要完成理天文望遠鏡、安裝太陽電池板等工作,在沒有支撐點的太空中做這些難度太大了。
  • 哈勃30年:從「一顆蒙羞的人造衛星廢物」到今天的太空巨眼
    同時也表明了太空觀測的兩大優勢:一是能完全不受地面大氣層幹擾,圖像數據清晰度無限上升;二是能夠全波段接收數據。不過,把一架大型望遠鏡送上太空不是像過家家一樣動動嘴皮子就能實現,而且當時二戰才結束不久,資金和技術是兩個不小的難題,所以這個設想被一拖再拖。
  •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國高分三號衛星做到了。   記者2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