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2017-03-29 14:46 來源: 科技日報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國高分三號衛星做到了。

記者日前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InSAR是一種通過合成孔徑雷達幹涉相位信息,獲取地表三維模型和地面沉降信息的差分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同一衛星在不同時刻獲取同一地區兩幅SAR影像,進行差分處理,去除地形起伏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後獲取地表形變信息。這些信息既能用於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的快速響應,也能廣泛應用於地殼運動、冰川、滑坡、城市或礦區地面沉降、建築物穩定性等長期監測。長期以來,我國相關研究完全依賴國外衛星。

張慶君表示,高分三號衛星的姿態控制精度、軌道控制精度、系統標定精度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為獲取亞釐米級幹涉測量精度提供了保障。該衛星幹涉測量的成功實現和應用,開啟了我國自主雷達衛星InSAR形變監測的新進程。(記者付毅飛)

作者: 付毅飛 [責任編輯: 呂芮光]

相關焦點

  • 中國太空天眼:高分三號監測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我們的衛星在距地面750公裡的太空,能夠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高分三號(GF-3)衛星於2016年8月1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2017年1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已獲取近10萬景C頻段多極化海洋和陸地SAR影像,為國內外資源普查、颱風預警、災害評估、作物估產、極地考察等眾多應用部門提供數據支持。
  •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國高分三號衛星做到了。   記者2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可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趙竹青)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高分三號衛星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可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 中國高分三號:750公裡外 亞釐米級精度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趙竹青)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高分三號衛星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開啟微波遙感時代
    高分三號是我國首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衛星。它的成功發射以及開機應用將顯著提升我國對地遙感觀測能力,是高分專項工程實現時空協調、全天候、全天時對地觀測目標的重要基礎。那麼,這位太空「神探」到底是何方神聖?有了它,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下面我們就走進它來一探究竟。
  • 監測湖南株洲洪澇|高分三號目光如炬 穿雲破霧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高分三號衛星在對洪澇地區的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水體監測圖綜合利用2019年7月11日與2019年6月3日高分三號10米解析度雷達衛星資料對湖南省株洲地區進行監測(圖1-圖2)。
  • 科普知識------衛星(2)高分一至四號
    其成像是由一組組數據組成的,通過接收到衛星傳回地面的數據,解讀「數據碼」進行編譯和組合,誕生出高清照片。2014年8月19日  高分二號, 實現空間解析度0.8米。高分二號」成為我國自主研製的首顆空間解析度優於1米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
  • 地面沉降問題引各方關注 寧波如何施策應對?
    從馬路進到小區,有一段明顯的下坡路,高度差超過了50釐米。正是因為這一因素,一到汛期小區內就出現嚴重積水的情況。生活在這裡的老人們說,小區建造之初,馬路與小區處於同一水平面上,完全沒有現在這「鬧心」的落差。這個老小區出現的問題,是地面沉降引發的直觀表現。大中城市的「通病」什麼是地面沉降?
  •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參考答案:(1)主要危害:破壞市政設施,例如對地下管網、軌道交通等都會有破壞;破壞地面建築物,導致房屋出現裂隙;出現地面裂縫,危及工程建設以及人身安全。(2)措施:加強地面沉降監測與管理;節約用水,合理開採地下水;在沉降中心區進行人工雨水回灌;植樹種草,提高涵養水源的能力。(任答兩點)典型例題五: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 行業應用|高分三號數據在地形圖測制中的應用
    若能利用高分三號SAR數據進行測圖生產,則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光學影像獲取困難地區地形圖測圖的成本,實現對數據獲取的自主控制,對於我國西部地形氣候覆雜的1∶10000無圖區測圖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數據為兩景高分三號聚束模式下降軌獲取的單視複數數據(SLC),右側視,地面解析度為1m,VV極化,獲取時間分別為2017-11-21和2017-11-28,入射角分別為26°和41°,重疊度0%以上,空間覆蓋範圍如圖1所示。
  • 下沉的地平線:城市沉降危機
    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不同,它是一種緩發性的、短期內難以覺察的災害,沉降速率比較緩慢,常為每年幾毫米或幾釐米。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的影響。首先,可以是因地表土壤自然壓實而形成的,在自然重力作用下,原本鬆散的地層變成緻密、堅硬,這是所有地區都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影響不大。
  • 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
    近日,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通報了2019~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聯防聯動工作進展和「三省一市」地面沉降年度防治工作情況,並就《長三角區域地面沉降骨幹監測網建設實施方案》《長三角地區重大基礎設施沿線沉降發育特徵分析》等內容進行研討交流。
  • 張慶君:「高分三號」如何震驚世界?
    高分三號是我國首顆C波段、多極化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多極化是其技術上的難點之一,由於通道數據比單極化系統更為複雜,導致收發信號的儀器研製、信號通道隔離的研製難度加大。  系統的穩定性是對高分三號極大的考驗。高分三號衛星載荷是脈衝工作,工作時功率達到15000瓦,不工作時1000瓦左右。
  • 科學家研究繪製全球地面沉降分布圖,可預測局部地區的沉降風險
    與地震、海嘯、滑坡等劇烈的地質災害相比,地面沉降要「溫和」的多,它的刻度往往以毫米、釐米表示,在「水滴石穿」的累積中,帶來地面開裂、高樓倒塌、海水倒灌等不可逆的危害。恰恰因為它的緩慢,不常引起人們的關注。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29期:釐米級精度!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
    釐米級精度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為提高衛星在軌服務可靠性,北鬥三號衛星採取了多項可靠性措施,衛星設計壽命達12年,北鬥系統的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實測均優於5米,通過遍布全國2600個地基增強站組成的地基增強系統,可提供米級、分米級、釐米級等增強定位精度服務。
  • 武漢一居民樓地面沉降約30釐米,官方:對面樓盤施工所致將搶修
    新京報訊(記者 劉浩南 實習生 劉宇馨)12月28日,武漢黃鶴樓街道區域建設辦舒姓主任告訴新京報記者,漢飛又一城3號樓地面沉降原因為對面工地基坑施工,導致大樓所在區域的地下水流進基坑,將對沉降嚴重點進行搶修,工程完工後再全面維修。武漢漢飛又一城3號樓一處地面沉降情況嚴重。
  • 蘇錫常突圍地面沉降危機的困惑與糾結
    該消息稱,據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郭坤調查,按現在地面沉降的速度,到2050年長三角可能由桑田變滄海。近日,本刊記者聯繫郭坤,他否認曾發表此言論,但表示他確實依據研究,指出解決地面沉降問題已迫在眉睫。長三角消失預言肯定是誤傳,但關注地面沉降災害的警鐘早已敲響。今年春,國務院審批通過了第一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全國發生地面沉降災害最嚴重的是長三角、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
  • 中國50餘城市地面沉降 京滬高鐵地基下陷
    地面沉降,被稱作溫水煮青蛙的慢性病,它到底有多嚴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副院長 張作辰:地面沉降的區域主要有三大片區,一個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一個是華北地區,另外就是陝西和山西的汾渭地區。全國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地區達到7.9萬平方公裡,我國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獲得批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