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分三號之前,我是搞神舟飛船的。衛星對我而言是一項全新的挑戰。作為高分專項中唯一一顆採用合成孔徑雷達(SAR)的民用衛星,高分三號在技術上的複雜性讓世界上許多遙感專家感到驚訝。
高分三號是我國首顆C波段、多極化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多極化是其技術上的難點之一,由於通道數據比單極化系統更為複雜,導致收發信號的儀器研製、信號通道隔離的研製難度加大。
系統的穩定性是對高分三號極大的考驗。高分三號衛星載荷是脈衝工作,工作時功率達到15000瓦,不工作時1000瓦左右。大範圍的功率波動,卻不能對整星供電母線造成擾動,這區別於以前的光學和微波衛星。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和團隊研究人員經過長時間討論後,決定從大容量電容器的國產化自主研製入手。在此之前我對電容器沒有深入的了解,只能硬著頭皮邊學邊幹。2014年上半年,我帶領團隊終於敲定生產廠家,以研發和應用驗證同步進行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創新就是要常學常新。多年來,我養成了在工作中學習、在工作中創新的習慣。我曾任神舟飛船副總設計師,主持研製了我國首顆民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一號」、首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海洋二號」、首顆C波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高分三號」……不斷變化的工作崗位督促我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使我的知識儲備也從載人航天拓展到衛星遙感,從學電到現在光、機、電、熱都要深入學習了解。
科學無止境,探索不能停。作為一名航天人,我會繼續為服務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人民大眾生活和國防建設,不斷學習,勇攀高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張慶君)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