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天眼:高分三號監測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2020-11-26 驅動之家

我們的衛星在距地面750公裡的太空,能夠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高分三號(GF-3)衛星於2016年8月1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2017年1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已獲取近10萬景C頻段多極化海洋和陸地SAR影像,為國內外資源普查、颱風預警、災害評估、作物估產、極地考察等眾多應用部門提供數據支持。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最新消息,該集團五院張慶君研究員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InSAR是一種通過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幹涉相位信息獲取地表三維模型和地面沉降信息的差分技術。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同一衛星在不同時刻獲取同一地區兩幅SAR影像,進行差分處理,去除地形起伏和其它因素的影響後獲取地表形變信息。

InSAR測量可大範圍高密度地提取亞釐米級精度的地表形變信息,既能快速響應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又能廣泛應用於地殼運動、冰川、滑坡、城市/礦區地面沉降和人工建築物的穩定性等長期監測。

長期以來我,國InSAR形變監測研究完全依賴國外雷達衛星,制約了我國民用InSAR形變監測的發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表示:現在,我們首次實現了我國雷達衛星影像幹涉測量,這是又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GF-3衛星幹涉測量的成功實現和應用標誌著中國雷達衛星達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開啟了我國自主雷達衛星InSAR形變監測的新進程。」

圖解:上海地區GF-3衛星雷達幹涉影像(20161114-20170310): (i) 時間基線: 116天; 空間垂直基線: 598米; (ii) 貫穿整幅影像,平行的幹涉條紋主要由衛星軌道精校正前的粗軌誤差引起; (iii) 紅色長方形區域有明顯地表形變信息(2個條紋,約5.6cm地表形變),可能由地下水開採引起。

750公裡外,亞釐米級精度

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如是評價說:「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首顆C頻段多極化SAR衛星,GF-3衛星在研製過程中,突破了多模式陸海兼顧成像技術、整星機電熱一體化設計技術、多極化相控陣天線技術、高精度SAR內定標技術、大型相控陣SAR天線展開機構技術、大熱耗SAR天線熱控技術、脈衝大功率供電技術、大撓性星體條件下的衛星控制技術等九項關鍵技術。衛星的姿態控制精度、軌道控制精度、系統標定精度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這為我們獲取亞釐米級幹涉測量精度提供了保障。」

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表示:「在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GF-3衛星SAR影像成像質量穩定,空間解析度高,即使空間基線長達600米,時間基線近4個月,其相干性仍舊較高水平,幹涉圖像質量也比較高,說明中國的SAR衛星研製水平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圖解:河北黃驊地區GF-3衛星雷達幹涉影像(20170217-20170318): (i) 時間基線: 29天; 空間垂直基線: 250米; (ii) 相位已解纏並轉化至形變量,紅色表示地表遠離衛星(即地面沉降),藍色表示地表移向衛星(即地面抬升);  (iii) 紅色橢圓區域位於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有明顯地面抬升信號。

相關焦點

  •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2017-03-29 14:46 來源: 科技日報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記者日前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國高分三號衛星做到了。   記者2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可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趙竹青)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高分三號衛星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開啟微波遙感時代
    這就是高分三號滑動聚束模式的特點,能刻畫出更多細節上的特性。  高分三號衛星於8月10日發射升空,於15日首次開機成像並下傳數據,成為繼高分一號、二號、四號等衛星在軌工作之後,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又一位「天眼」神探。這位「天眼」神探上的天線有15米長,兩個大「翅膀」展開後,整個衛星的長度達18米,是我國第一顆大尺度、大翼展衛星。
  • 中國高分三號:750公裡外 亞釐米級精度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趙竹青)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高分三號衛星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可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 高分六號升空 中國「天眼」工程數據體系基本形成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研究員、高分二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潘騰打過一個比方:如果說空間解析度兩米的高分一號,能看到地面的小轎車;那麼,空間解析度達到亞米級的高分二號,就能看到地面的自行車。張慶君說,高分三號的發射和應用,把我國高分系統建設由可見光、熱紅外、遠紅外帶入到微波輻射區,迎來了衛星微波遙感應用的新時代。截至目前,高分三號已向國內50餘家科研單位,分發數據超過60萬景。
  • 監測湖南株洲洪澇|高分三號目光如炬 穿雲破霧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高分三號衛星在對洪澇地區的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水體監測圖綜合利用2019年7月11日與2019年6月3日高分三號10米解析度雷達衛星資料對湖南省株洲地區進行監測(圖1-圖2)。
  • 科普知識------衛星(2)高分一至四號
    「乘坐」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進入太空,成為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自此揭開了給地球拍攝「高清照片」的序幕。「高分一號」攜帶的攝像機可以實現2米、8米、16米三種解析度的拍攝,既有廣度,也有精度,在衛星上實現中、高解析度和寬幅成像能力的結合。「高分」衛星可以拍攝到運動軌跡路線上的地球圖像,但存在著訪問時間周期和空間周期較大的問題。
  • 中國50餘城市地面沉降 京滬高鐵地基下陷
    地面沉降,被稱作溫水煮青蛙的慢性病,它到底有多嚴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副院長 張作辰:地面沉降的區域主要有三大片區,一個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一個是華北地區,另外就是陝西和山西的汾渭地區。全國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地區達到7.9萬平方公裡,我國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獲得批覆。
  • 中國天眼!高分三號衛星首批微波遙感影像圖公布
    8月10日,我國成功發布高分三號衛星,今天,國防科工局正式公布了高分三號的首批微波遙感影像圖。高分三號是我國第一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也是國內第一顆設計壽命達8年的低軌遙感衛星。
  •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4分)(2)試用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的原因。(2分)(3)從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係角度分析,沿海城市地面沉降應該屬於那一種人為自然災害?請簡要列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來說明你的判斷理由。(4分)(4)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給沿海帶來的主要危害有哪些?可採取哪些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 下沉的地平線:城市沉降危機
    其實,不只是美國,日本、墨西哥、印度尼西亞、泰國、義大利、中國……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類似的困擾。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裡的一家教堂,因地面沉降而發生傾斜。如果是濱海城市,還可能會造成海水倒灌現象,甚至使整個城市下沉到海平面以下。2019年4月,印度尼西亞包括首都雅加達在內的多個城市遭受洪水災害,這裡的洪水幾乎成了每年的慣例,給當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困擾。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的一位學者研究發現,雅加達目前正在以每年1~15釐米的速度下降,部分地區的下降速度達到了每年25釐米。
  • 地面沉降問題引各方關注 寧波如何施策應對?
    從馬路進到小區,有一段明顯的下坡路,高度差超過了50釐米。正是因為這一因素,一到汛期小區內就出現嚴重積水的情況。生活在這裡的老人們說,小區建造之初,馬路與小區處於同一水平面上,完全沒有現在這「鬧心」的落差。這個老小區出現的問題,是地面沉降引發的直觀表現。大中城市的「通病」什麼是地面沉降?
  • 行業應用|高分三號數據在地形圖測制中的應用
    若能利用高分三號SAR數據進行測圖生產,則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光學影像獲取困難地區地形圖測圖的成本,實現對數據獲取的自主控制,對於我國西部地形氣候覆雜的1∶10000無圖區測圖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數據為兩景高分三號聚束模式下降軌獲取的單視複數數據(SLC),右側視,地面解析度為1m,VV極化,獲取時間分別為2017-11-21和2017-11-28,入射角分別為26°和41°,重疊度0%以上,空間覆蓋範圍如圖1所示。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29期:釐米級精度!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為提高衛星在軌服務可靠性,北鬥三號衛星採取了多項可靠性措施,衛星設計壽命達12年,北鬥系統的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實測均優於5米,通過遍布全國2600個地基增強站組成的地基增強系統,可提供米級、分米級、釐米級等增強定位精度服務。
  • 科學家研究繪製全球地面沉降分布圖,可預測局部地區的沉降風險
    與地震、海嘯、滑坡等劇烈的地質災害相比,地面沉降要「溫和」的多,它的刻度往往以毫米、釐米表示,在「水滴石穿」的累積中,帶來地面開裂、高樓倒塌、海水倒灌等不可逆的危害。恰恰因為它的緩慢,不常引起人們的關注。
  • 打開「天眼」看地球
    中國的「高分家族」  高分專項也被稱為「天眼工程」,全名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是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報告》指出,我國高分專項實施6年來已發射了高分一號高分寬幅、高分二號亞米全色、高分三號1米雷達、高分四號同步凝視等多顆衛星,數據源不斷豐富。
  • 蘇錫常突圍地面沉降危機的困惑與糾結
    2012年起,中國將對這些地區進行最大限度的治理「2050年長三角或消失」,自2012年3月以來,這個說法經某媒體報導曾在網絡流傳開來。該消息稱,據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郭坤調查,按現在地面沉降的速度,到2050年長三角可能由桑田變滄海。近日,本刊記者聯繫郭坤,他否認曾發表此言論,但表示他確實依據研究,指出解決地面沉降問題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