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三號:可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2021-01-08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趙竹青)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高分三號衛星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開啟新技能:幹涉測量

InSAR是一種通過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幹涉相位信息獲取地表三維模型和地面沉降信息的差分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同一衛星在不同時刻獲取同一地區兩幅SAR影像,進行差分處理,去除地形起伏和其它因素的影響後獲取地表形變信息。

InSAR測量可大範圍高密度地提取亞釐米級精度的地表形變信息,既能快速響應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又能廣泛應用於地殼運動、冰川、滑坡、城市/礦區地面沉降和人工建築物的穩定性等長期監測。長期以來我國InSAR形變監測研究完全依賴國外雷達衛星,制約了我國民用InSAR形變監測的發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表示,「現在,我們首次實現了我國雷達衛星影像幹涉測量,這是又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高分三號衛星幹涉測量的成功實現和應用標誌著中國雷達衛星達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開啟了我國自主雷達衛星InSAR形變監測的新進程。」 

750公裡外,亞釐米級精度

衛星在距地面750公裡的太空,能夠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對此,張慶君表示,「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首顆C頻段多極化SAR衛星,高分三號衛星在研製過程中,突破了多模式陸海兼顧成像技術、整星機電熱一體化設計技術、多極化相控陣天線技術、高精度SAR內定標技術、大型相控陣SAR天線展開機構技術、大熱耗SAR天線熱控技術、脈衝大功率供電技術、大撓性星體條件下的衛星控制技術等九項關鍵技術。衛星的姿態控制精度、軌道控制精度、系統標定精度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這為我們獲取亞釐米級幹涉測量精度提供了保障。」

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表示: 「在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高分三號衛星 SAR影像成像質量穩定,空間解析度高,即使空間基線長達600米,時間基線近4個月,其相干性仍舊較高水平,幹涉圖像質量也比較高,說明中國的SAR衛星研製水平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更多技能等待開啟

作為我國首顆C頻段多極化高解析度SAR衛星,高分三號衛星旨在提供高解析度多成像模式的遙感數據以實現全天候、全天時的全球海洋和陸地信息監測。高分三號衛星具備12種成像模式,能獲取解析度1~500m,相應幅寬10~650km的衛星影像,具有詳查和普查功能。衛星定量化水平高,圖像質量指標已達到或超過國內外同類SAR衛星。

張慶君表示,「高分三號衛星在研製之初,就針對國內外多極化SAR的應用進行了拓展性設計,後續我們將逐項展開驗證。」

(責編:賀迎春、熊旭)

推薦閱讀

2017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全面走完「第二步」在2016年相繼完成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試驗、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後,今年4月中下旬,將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開展貨物運輸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多項關鍵技術試驗。【詳細】

6329米!國產水下滑翔機「海翼」刷新世界紀錄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上完成了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為我國深淵科考提供了新的科考手段。【詳細】

相關焦點

  •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2017-03-29 14:46 來源: 科技日報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記者日前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國高分三號衛星做到了。   記者2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中國太空天眼:高分三號監測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我們的衛星在距地面750公裡的太空,能夠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高分三號(GF-3)衛星於2016年8月1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2017年1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已獲取近10萬景C頻段多極化海洋和陸地SAR影像,為國內外資源普查、颱風預警、災害評估、作物估產、極地考察等眾多應用部門提供數據支持。
  • 中國高分三號:750公裡外 亞釐米級精度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趙竹青)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高分三號衛星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可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 高分三號衛星首批微波遙感影像圖公布
    8月10日,我國成功發布高分三號衛星,今天,國防科工局正式公布了高分三號的首批微波遙感影像圖。高分三號是我國第一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也是國內第一顆設計壽命達8年的低軌遙感衛星。
  • 科學家研究繪製全球地面沉降分布圖,可預測局部地區的沉降風險
    與地震、海嘯、滑坡等劇烈的地質災害相比,地面沉降要「溫和」的多,它的刻度往往以毫米、釐米表示,在「水滴石穿」的累積中,帶來地面開裂、高樓倒塌、海水倒灌等不可逆的危害。恰恰因為它的緩慢,不常引起人們的關注。
  • 地面沉降問題引各方關注 寧波如何施策應對?
    從馬路進到小區,有一段明顯的下坡路,高度差超過了50釐米。正是因為這一因素,一到汛期小區內就出現嚴重積水的情況。生活在這裡的老人們說,小區建造之初,馬路與小區處於同一水平面上,完全沒有現在這「鬧心」的落差。這個老小區出現的問題,是地面沉降引發的直觀表現。大中城市的「通病」什麼是地面沉降?
  •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2分)(3)從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係角度分析,沿海城市地面沉降應該屬於那一種人為自然災害?請簡要列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來說明你的判斷理由。(4分)(4)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給沿海帶來的主要危害有哪些?可採取哪些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 下沉的地平線:城市沉降危機
    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不同,它是一種緩發性的、短期內難以覺察的災害,沉降速率比較緩慢,常為每年幾毫米或幾釐米。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的影響。首先,可以是因地表土壤自然壓實而形成的,在自然重力作用下,原本鬆散的地層變成緻密、堅硬,這是所有地區都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影響不大。
  • 高分三號衛星公布首批影像圖 圖像清晰解析度達1米
    除了能夠看得清,這顆衛星還具備12種成像模式,能夠獲取更多更詳細的地面信息。  高分三號:「光波」結合 打開對地觀測新領域  未來高分三號衛星投入使用之後,能夠廣泛服務於我國海洋、減災、水力及氣象等多個領域,為海洋開發、陸地環境資源監測和防災減災等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 行業應用|高分三號衛星水體自動提取應用
    可快速關注我們我國洪澇、乾旱災害和水資源短缺等水問題突出,地面監測系統目前還不能實現全面覆蓋
  • 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
    近日,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通報了2019~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聯防聯動工作進展和「三省一市」地面沉降年度防治工作情況,並就《長三角區域地面沉降骨幹監測網建設實施方案》《長三角地區重大基礎設施沿線沉降發育特徵分析》等內容進行研討交流。
  • 武漢一居民樓地面沉降約30釐米,官方:對面樓盤施工所致將搶修
    新京報訊(記者 劉浩南 實習生 劉宇馨)12月28日,武漢黃鶴樓街道區域建設辦舒姓主任告訴新京報記者,漢飛又一城3號樓地面沉降原因為對面工地基坑施工,導致大樓所在區域的地下水流進基坑,將對沉降嚴重點進行搶修,工程完工後再全面維修。武漢漢飛又一城3號樓一處地面沉降情況嚴重。
  • 蘇錫常突圍地面沉降危機的困惑與糾結
    該消息稱,據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郭坤調查,按現在地面沉降的速度,到2050年長三角可能由桑田變滄海。近日,本刊記者聯繫郭坤,他否認曾發表此言論,但表示他確實依據研究,指出解決地面沉降問題已迫在眉睫。長三角消失預言肯定是誤傳,但關注地面沉降災害的警鐘早已敲響。今年春,國務院審批通過了第一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全國發生地面沉降災害最嚴重的是長三角、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
  • 武漢企業「另類」創新:北鬥衛星+地面廣播可實現「釐米級」定位
    支持北鬥亞米級公眾服務和海量用戶釐米級高精度定位成為北鬥產業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  長江通信聯合湖北龜山廣播電視臺等單位,經過3年多的研發攻關,攻克了在符合CDR標準、不影響現有的音頻廣播的前提下,利用調頻廣播發射系統、在無回傳信道的限制條件下的RTD、RTK用戶管理、控制單廣播站基線誤差等關鍵技術難題,成功開發了面向區域海量用戶的CDR地基增強北鬥高精度定位技術與車聯網應用產品。
  • 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滬召開
    為深入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聯防聯治工作,12月22-23日,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副司長熊自力出席會議並講話。
  • 上海目前地面沉降量每年6毫米 已基本得到控制
    東方網5月8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嚴防地下水超採、實現地下水抽取與回灌平衡、控制工程建設項目數量……上海通過各種措施控制地面沉降。昨天,上海市規土局發布官方微博介紹,上海市在全市範圍內共設置了37個地面沉降監測站,通過埋設在不同層位的觀測標誌進行時刻監測,目前市區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 居民樓地面沉降 是「不堪重負」還是「根基不穩」?街道辦:3天後出...
    ,最深處有57釐米。△渝中花園22棟2單元1-4住戶客廳地面出現大面積沉降,地磚多處碎裂,最深塌陷處有57釐米。走進渝中花園22棟2單元1-4,一進門就可以看見客廳地面出現大面積沉降,地磚多處碎裂,最深塌陷處有57釐米。1-4的房屋產權人劉淑珍說,這套房子是她於2017年買的二手房,面積95平米,買來時地面尚屬正常,平時這個房子都是租給別人住的,每月租金1200元。從去年12月起,租賃戶向她反映,房子出現沉降和開裂現象,後來,租戶怕危險便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