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目前地面沉降量每年6毫米 已基本得到控制

2021-01-09 東方網

  東方網5月8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嚴防地下水超採、實現地下水抽取與回灌平衡、控制工程建設項目數量……上海通過各種措施控制地面沉降。昨天,上海市規土局發布官方微博介紹,上海市在全市範圍內共設置了37個地面沉降監測站,通過埋設在不同層位的觀測標誌進行時刻監測,目前市區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上海的軟土層地表具有「含水量大、孔隙大及壓縮性大」的特徵,上海的地面沉降與地質特點有很大關係,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外,全為低平的平原,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極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地層擠壓的影響。市規土局有關人士介紹,上海的土質本身比較鬆軟,加上開採地下水、高樓大廈等工程建設,都會影響地面沉降。但通過禁止超採地下水、控制工程數量和規模以及建設中的技術手段,上海地面沉降得以基本控制。

  上海目前地面沉降量每年6毫米,截至去年,上海地下水的開採量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高峰2億立方米已經降至目前的1400萬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抽取和回灌達到基本平衡。

  根據《上海市地面沉降「十二五」防治規劃》,全市年平均地面沉降量將控制在6毫米以下。在「十二五」期間,上海將繼續對重要地區、敏感地區實行地面沉降防治分區管控,加大地下水開採和回灌管理力度,加強工程活動地面沉降危險性評估,完善地面沉降監測網絡布局等措施,以控制地面沉降。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邢忠信:控制地下水開採是防止地面沉降重要措施
    河北省地礦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質大隊總工程師邢忠信認為,控制地下水開採、優化地下水開採布局是眼下防止地面沉降情況進一步惡化的重要措施。 華北最大漏鬥形成 邢忠信的單位駐地就在滄州市,早在幾年前,他就和團隊成員著手對滄州的地面沉降和防治進行課題研究。
  • 中國50餘城市地面沉降 京滬高鐵地基下陷
    核心提示:中國發生地面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最嚴重的是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由於地面沉降,有城市甚至被預言會在幾十年後消失。其中華北平原區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範圍,達到6萬4千平方公裡,佔整個華北地區的46%左右。
  • 蘇錫常突圍地面沉降危機的困惑與糾結
    2002年8月,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首次完成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評估》,這份100多頁的報告揭示上海自1921年發生地面沉降以來,截至2000年,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943.07億元,平均年損失36.8億元。由於地面沉降加劇了市區的潮災、澇災,從1980年到1998年上海每年支付保險賠償費超過330萬元,最多的年份達2億元。
  • 科學家研究繪製全球地面沉降分布圖,可預測局部地區的沉降風險
    京津冀地區通過南水北調解決工業、生活用水,預計減少30%的地下水開採量,同時,用於農業灌溉的地下水開採量壓縮至最小;上海於2013年起實施《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條例》,目前控制其平均速率不超過6毫米/年,人工回灌自來水約2000萬立方米/年;江蘇省於2000年全面禁採地下水,目前地面水位最低點回升達80米。
  •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典型例題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4分)材料一 2003年,全國有40多個大中城市地面下沉,其中尤以沿海大城市沉降現象最為明顯,每年直接經濟損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材料二 200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了2.5毫米,高於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且有逐年加快的趨勢。(1)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沿海大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人為原因。
  • 有可能是地面沉降……
    但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大雁塔是傾斜的,如今實際測量後,會得出塔身向西的偏離程度竟達到1006.4毫米。這是為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早在1719年就發現大雁塔有傾斜的現象了,1985年已達到998毫米,現在更達到1米多一點。
  • 地面沉降問題引各方關注 寧波如何施策應對?
    到了1985年,以江東和豐、張斌橋和江北孔浦為中心的整個城區地面沉降呈漏鬥形狀。分層標組監測數據顯示,該處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一年達到35.3毫米,漏鬥面積達到了90.8平方公裡。侯豔聲說,為此,自1986年開始我市採取了地下水計劃開採、地下水人工回灌、部分區域地下水禁採、企業搬遷等一系列措施,對地下水開採引發的地面沉降進行控制,並獲得了很大成效,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明顯放緩。
  • 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
    近日,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通報了2019~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聯防聯動工作進展和「三省一市」地面沉降年度防治工作情況,並就《長三角區域地面沉降骨幹監測網建設實施方案》《長三角地區重大基礎設施沿線沉降發育特徵分析》等內容進行研討交流。
  • 雙流機場承認跑道沉降 沉降量超國際標準10倍
    1月23日,封閉施工之說又再生變—成都雙流機場等在接受某行業報紙專訪時又坦承,封閉施工確因沉降。不到一周時間,同一單位,卻對外釋放兩種相互矛盾的聲音,事情霎時變得矛盾化和複雜化。雙流機場在否定沉降後終開腔承認,並向媒體述及詳細的沉降量,二跑道沉降量最嚴重處大於10釐米。這一沉降量遠超國際航空業通行的3毫米標準,足見二跑道道面沉降之嚴重性。
  •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嚴重 下沉地表難恢復(圖)
    圖/ 新華地面沉降之困當中國的城市正竭力向上發展,農村正拼命追求高產的時候,卻沒想到腳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負,正悄無聲息地下降。華北平原在下降、長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範圍還在擴大。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遽下降的地下水水位。
  • 大氣所發現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
  • 技術攻堅彌補2釐米沉降量
    最大的難題是橋梁和車站有各自的基礎,但卻要合成一個整體,它們各自的受力卻又不同,橋梁是動載,車站是靜載,兩種建築之間沉降不一致,會產生錯臺,進而影響工程質量和使用壽命。為了解決這道難題,項目經理劉八一和總工李少平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進行技術攻關。他們分別計算橋梁和車站的沉降差異質,並以此確定它們的沉降量,通過施工嚴格控制測量標高,得到設計差異值。
  • 地面下沉將影響16億人類,最大風險地集中在亞洲哪幾個國家?
    地面沉降的真實現狀為何被很多人忽視:一說到自然災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地震、泥石流、洪災和颱風等,當然,如果要把這些災難和地面沉降進行對比,後者目前給大家的感覺的確要溫和很多。因為,我們大多數時候描述地面沉降的單位都是毫米和釐米,而災害性的地震等自然災害,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破壞,甚至還可以在瞬間奪取無數無辜的生命。有科學家統計過,在過去的這一個多世紀時間裡,記錄在案的地面沉降地點就有200個,它們分布在34個不同的國家,發生沉降的主要原因都是地下水枯竭。
  • 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全球最高區域之一,對土壤和人有何影響?
    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沉降進入土壤-農作物生態系統後沿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這是基於華北大氣沉降觀測網絡展開的系列研究,首批數據集成結果在Atmos. Chem. Phys.(IF=5.298)等國際著名刊物陸續發表。
  • 來城規館了解你不知道的上海
    圖片說明:「告訴你上海地下的秘密「主題展覽現場。「4·22世界地球日」告訴你上海地下的秘密主題展覽,正在上海城市規劃館三樓舉行。  據了解,該展覽通過視頻宣傳片和圖表,展示在數十億年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上海經歷冰火熔融、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過程。
  • 華北成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量最高區域之一—新聞—科學網
    (記者馮麗妃)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大氣與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 中國太空天眼:高分三號監測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我們的衛星在距地面750公裡的太空,能夠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高分三號(GF-3)衛星於2016年8月1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2017年1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已獲取近10萬景C頻段多極化海洋和陸地SAR影像,為國內外資源普查、颱風預警、災害評估、作物估產、極地考察等眾多應用部門提供數據支持。
  • 下沉的地平線:城市沉降危機
    2019年4月,印度尼西亞包括首都雅加達在內的多個城市遭受洪水災害,這裡的洪水幾乎成了每年的慣例,給當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困擾。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的一位學者研究發現,雅加達目前正在以每年1~15釐米的速度下降,部分地區的下降速度達到了每年25釐米。照此下去,雅加達的北部臨海的部分地區到2050年將完全被淹沒。
  • 上海天文臺目前已具備每年4臺氫原子鐘研製能力
    由上海天文臺自主研發的星載氫原子鐘,首次搭載北鬥實驗衛星,自去年11月9日開機穩定運行至今。  作為一種精密的計時器具,氫原子鐘的精度到底有多高?「機械錶1天差不多有1秒誤差,石英表1天大概有0.1秒誤差,而氫原子鐘數百萬年才有1秒誤差。」星載氫原子鐘項目負責人帥濤說。
  • 巖土工程知識:地質災害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學員問題】地質災害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解答】查明評估區所處區域地面沉降區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發展趨勢,形成原因(重點是地面沉降區與採礦大面積疏排地下水的關係、地面沉降區與採空區的關係,以及構造沉降等),評價地面沉降對礦山生產及周圍環境的影響,擬採取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