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麗妃)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大氣與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研究人員經過連續7年的數據統計與評估發現,華北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氮、硫等酸性物質和重金屬等有害汙染物沉降量最高的區域之一,目前的沉降通量水平與歐美歷史最高觀測紀錄相當,並且已經嚴重超過自然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臨界負荷。華北區域每平方公裡每年平均大氣硫和氮沉降量分別達到了6.5噸和6.1噸;重金屬鉛的年均沉降量已達到每平方公裡14公斤,是發達國家城市區域的十多倍。
據介紹,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把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研究表示,我國目前在大氣汙染物的源排放、大氣理化過程及其在霾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相關研究較多,但對大氣汙染物的匯機制(即汙染物的去向和歸趨)缺乏系統研究,而對大氣汙染物的沉降通量更是鮮有報導。大氣汙染物沉降方面的主要問題在於,有毒有害物質在通過大氣沉降進入土壤—農作物生態系統之後,會沿著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為此,亟須通過針對性研究,提高對這一潛在風險的科學認識。
針對這些問題,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課題組的副研究員潘月鵬、助理研究員唐貴謙和博士吳丹等人近年來全面評估了華北區域硫、氮和重金屬等汙染物的乾濕沉降通量,並對這些汙染物的生態風險進行了評價。這是基於華北大氣沉降觀測網絡展開的系列研究,首批數據集成結果在歐洲《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學》期刊等國際刊物陸續發表。
他們的研究網絡涵蓋了京、津、冀、魯的典型城市群、工業區、農田、郊區和森林背景區等10個站點,自2007年起採用統一規範的觀測方案,每年採集幾千個乾濕沉降樣品,通過大量的實驗分析了研究區域內的營養物質(碳、氮、硫和磷)和汙染物(重金屬和多環芳烴等)的乾濕沉降量。特別是在結合大氣化學與傳輸模型估算活性氮和含硫氣態汙染物的幹沉降量方面,填補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針對當前華北地區大面積的重汙染的問題,研究人員建議,在制定大氣汙染物減排措施和政策時,應當全面考慮乾濕沉降對陸地和水體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加強相關監測和預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