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源所在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氮沉降和酸沉降最重的區域之一;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大氣氮沉降、酸沉降及其生態效應一直受到科學家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於貴瑞帶領的研究小組採用聯網觀測與文獻數據整合併行的思路,開展了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通量、時空格局以及影響因素的觀測與研究工作。

  他們觀測從最初的站點(Sheng et al., 2012)、樣帶(Zhan et al., 2014),逐步拓展成基於CERN臺站為主的中國典型陸地生態系統大氣氮、磷、酸沉降聯網觀測網絡(如圖)。同時,研究小組制定了適用於聯網觀測的技術規範與操作規程,提高了數據的精度和可比性。基於實測數據,首次在全國尺度定量評估了中國區域大氣氮(溼)沉降的組分通量(Zhu et al., 2015; He et al, 2015);並進一步觀測了中國區域磷沉降(Zhu et al., 2016a)、酸沉降(Yu et al., 2016)和重金屬沉降(Zhu et al., 2016b)。其中,中國大氣磷沉降格局是基於實測數據的磷沉降區域格局的全球首次報導。中國區域大氣溼沉降中的可溶性氮和磷的年平均沉降量分別為13.69 kg N ha–1 yr–10.21 kg P ha–1 yr–1,平均N:P(氮磷比)為77;基於化學計量學基本理論,首次提出不平衡的氮磷輸入可能強化生態系統磷限制效應(Zhu et al., 2016a)。

  基於1980-2010年公開發表數據的分析表明,大氣(溼)氮沉降的全國平均值由11.11上升到13.87kg ha–1 yr–1,增加了近25%;大氣(溼)氮沉降從南方地區向西、北方向呈逐漸降低的趨勢(Jia et al., 2014)。同時,通過收集全球大氣氮幹沉降觀測數據和OMINO2柱濃度數據,基於活性氮在大氣中的化學轉化原理,他們首次建立了直接利用遙感數據和地面數據評估全球幹沉降的方法,並評估了2005-2014年全球及中國幹沉降通量的空間格局及變化趨勢(Jia et al., 2016)。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大氣氮幹沉降的年輸入總量為7.78 kg N ha–1 yr–1;其中,NO2HNO3NH4+NO3NH3年沉降通量分別為0.671.150.280.075.61 kg N ha–1 yr–1

  基於聯網觀測數據,中國自然生態系統降水pH整體範圍在4.10-8.25之間,均值為6.2;硫酸根沉降量均值為115.99 kg ha–1 yr–1;硝酸根沉降量均值為32.93 kg ha–1 yr–1。酸沉降程度由北向南逐漸增加,且華南和華中地區酸沉降情況最為嚴重。此外,自然生態系統酸沉降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並受降水量調控(Yu et al., 2016)。

  快速的工業發展和城市化過程使得人們面臨著嚴峻的大氣重金屬汙染問題。聯網觀測數據顯示:不同強度的汙染源和影響因素使得站點尺度的重金屬溼沉降通量具有較大的分布範圍;PbCdCr的沉降通量分布範圍分別為0.06 ~ 5.80 mg m–2 yr–10.03 ~ 0.95 mg m–2 yr–10.24 ~ 2.10 mg m–2 yr–1。此外,大氣重金屬溼沉降(總量)與土壤重金屬含量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PbCd),這表明某一地區的人類活動導致的重金屬排放可能對於該地區各個部分(大氣、水和土壤)都有負面影響。

  上述研究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2010CB8335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9022131570471)、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A05050600)和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可楨傑出青年人才項目(2013RC102)等項目的支持。

   相關論文:

  1.Zhu JX, Wang QF, He NP, Smith MD,ElserJJ, Du JQ, Yuan GF, Yu GR, Yu Q. 2016. Imbalanced atmospher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epositions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nutrient limit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 121, doi:10.1002/2016JG003393. 論文連結 

  2.Zhu JX, Wang QF, Yu HL, Li ML, He NP. 2016. Heavy metals deposition through rainfall in Chinese natur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Evidences from national-scale network monitoring. Chemosphere, 164: 128-133. 論文連結 

   3.Yu HL, He NP, Wang QF, ZhuJX, Xu L, Zhu ZL, Yu GR. 2016. Acid deposition in precipitation of Chinese natural ecosystems: Evidences from national-scale network monitoring.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 121, doi: 10.1002/2015JD02441. 論文連結 

  4.JiaYL, Yu GR, Gao YN, He NP, Wang QF, Jiao CC, Zuo Y. 2016. Global inorganic nitrogen dry deposition inferred from ground- and space-based measurements. Scientific Reports, 6:19810. 論文連結

  5.He NP, Zhu JX, Wang QF. 2015. Uncertainty and perspectives in studies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China: A response to Liu et al.(2015).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20: 302-304. 論文連結 

  6.Zhu JX, He NP, Wang QF, Yuan GF, Wen D, Jia YL, Yu GR. 2015. The composition,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11: 777-785. 論文連結 

  7.Zhan X, Yu G, He N, Jia B, Zhou M, Wang C, Zhao J, Zhao G, Wang S, Liu Y, Yan J. 2015. Inorganic nitrogen wet deposition: Evidence from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4: 1-8. 論文連結

  8.Jia YL, Yu GR, He NP, Zhan XY, Fang HJ, Sheng WP, Zuo Y, Zhang D Y, Wang Q F. 2014. Spati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in inorganic nitrogen wet deposition in China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y. Scientific Reports, 4, 3763. 論文連結 

  9.Sheng WP, Yu GR, Jiang CM, Yan JH, Liu YF, Wang SL, Wang B, Zhang JH, Wang CK, Zhou M, Jia BR. 2012. Monitoring nitrogen deposition in typical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a large transect in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85: 833-844. 論文連結

 

中國大氣(溼)氮磷沉降空間分布圖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大氣所發現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
  • 華北成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量最高區域之一—新聞—科學網
    (記者馮麗妃)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大氣與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 大氣硝態氮來源的同位素示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地球系統科學學院供稿)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陸地大氣系統的活性氮快速持續增加,現已成為最突出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其中,以燃煤和機動車尾氣為主的化石源氮氧化物(NOx)排放被認為是大氣硝態氮(NOy)汙染和沉降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固氮菌對外源氮輸入方式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喀斯特峰叢窪地草地生態系統不同氮輸入方式對固氮菌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固氮菌作為生物固氮過程的執行者,對土壤氮素供給和土壤生態功能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4-17 水土保持研究所 許多陸地生態系統生長由於受氮限制,導致生產力及穩定性下降,而氮沉降通常促進植物生產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土壤碳儲量,但是,也有研究認為氮沉降不能促進碳固定或者對土壤碳固定影響不大。這種不確定性與研究區域的氣候、生態系統類型、研究時空尺度均有關係。所以,科學界關於氮沉降能否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土壤碳庫仍沒有明確的定論。
  • 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全球最高區域之一,對土壤和人有何影響?
    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沉降進入土壤-農作物生態系統後沿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我國目前對大氣汙染物的源排放、大氣理化過程,及其在霾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較多,但對汙染物的匯機制(去向和歸趨)缺乏系統研究,對大氣汙染物的沉降通量更是鮮有報導。
  • 地理資源所揭示中國大氣氮沉降的轉型變化新趨勢
    大氣氮沉降增加是全球變化最重要特徵之一,也是反映大氣環境質量狀況變化的重要指標,它對全球尺度的糧食生產、碳氮循環及環境質量均具有重要影響。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被確認為全球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之一,人們預測中國的氮沉降可能會在較長時間內持續而且快速地增長,並且人們也基於這種預測來開展氮沉降生態環境效應試驗研究、環境質量狀態評估及環境治理政策研究。
  • 解析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大氣活性氮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區域空氣品質及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
  • 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及其研究進展
    對於作物中重金屬的來源,一直傾向於認為土壤是其最主要的來源,而對大氣沉降對作物重金屬富集的影響缺乏足夠重視。隨著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導了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重金屬富集的貢獻[2-4]。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認識到大氣沉降是土壤和農作物重金屬積累的重要原因[3-4, 10-11],但對我國大氣沉降中重金屬的來源、時空分布以及大氣沉降對農田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研究仍相對滯後。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贛江流域是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森林類型複雜多樣,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脅迫日益劇烈。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控磷?還是控氮?
    對於水生態系統,不同的研究者關注不同的研究對象,例如浮遊植物生長速率、生物量或初級生產力。而這些定義之間的關係必須明確,不可混為一談。比如在捕食率高,浮遊植物生活周期短的水體,浮遊植物生物量很低,但生長速率卻很高。湖泊中要把營養鹽控制到限制藻類生長的程度非常困難。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湖泊受到氮限制或者磷限制主要是指限制藻類的生物量或生產力,而不是指限制藻類正常生理活動,使其不能生長。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  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成都生物所在樹木對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關於樹木對水氮響應的研究很多,但在土壤系列水氮供應下,其響應模式如何以及相關機制都不得而知。在研究樹木對不同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模式和機制中,利用幼苗較林分研究更簡單易行。這不僅可以為評估育苗、乃至定植時幼苗生長響應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從生態生理機制方面為林分水平的診斷和生長的預測提供依據。
  • 地理資源所在碳循環模擬和數據同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何洪林研究小組應用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長期動態監測數據,結合生態系統過程模型和模型數據融合方法,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導 讀 瀋陽生態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對土壤有機碳分解激發效應的影響;東北地理所在土壤表面形態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地球環境所在我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估和生態修複評價方面取得進展
  • 崗南水庫上遊流域大氣氮乾濕沉降研究(趙憲偉,李橙等)(P-576)
    研究區總氮幹、溼沉降通量空間變化見圖4。可以看出無論幹沉降還是溼沉降,其氮輸入量均呈現出由西北向東南不斷增加的趨勢。總體反映出農業生產區(化肥施用強度大)、交通要塞,氨揮發強烈,因此氮沉降量較大的規律。幹、溼沉降量最高值均出現在下槐鎮(點位5),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種。(1)從表3可以看出,下槐鎮降塵量和降雨量均處於較高水平。降塵量和降雨量直接決定幹、溼沉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