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Z-M0400大氣乾濕沉降觀測系統
1引言 大氣的幹沉降是指氣溶膠粒子的沉降過程,溼沉降是指懸浮於大氣中的各種粒子由於降水衝刷而沉降的過程。大氣粒子的化學性質在乾濕沉降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沉降下墊面的生態環境和生化過程。
-
大氣所發現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
-
工程院院士王浩:大氣汙染乾濕沉降成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第二屆「中國好水」水源發布會上表示,大氣汙染乾濕沉降已經成為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華北地區包括北京一平方公裡一年鉛沉降量達到6到8公斤,對水質有很大影響。環保部原總工程師、研究員萬本太稱,地下水方面,國土部在31個省的225個城市裡採了6214個點,得出的結論是「較差和極差比例佔60%」。
-
地理資源所在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氮沉降和酸沉降最重的區域之一;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大氣氮沉降、酸沉降及其生態效應一直受到科學家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於貴瑞帶領的研究小組採用聯網觀測與文獻數據整合併行的思路,開展了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通量、時空格局以及影響因素的觀測與研究工作。
-
華北成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量最高區域之一—新聞—科學網
(記者馮麗妃)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大氣與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
解析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大氣活性氮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區域空氣品質及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
-
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全球最高區域之一,對土壤和人有何影響?
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沉降進入土壤-農作物生態系統後沿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我國目前對大氣汙染物的源排放、大氣理化過程,及其在霾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較多,但對汙染物的匯機制(去向和歸趨)缺乏系統研究,對大氣汙染物的沉降通量更是鮮有報導。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 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及其研究進展
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認識到大氣沉降是土壤和農作物重金屬積累的重要原因[3-4, 10-11],但對我國大氣沉降中重金屬的來源、時空分布以及大氣沉降對農田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研究仍相對滯後。 2 我國大氣沉降中重金屬的來源與時空分布 重金屬主要通過煤等化石燃料燃燒、土壤揚塵、工業冶煉、汽車尾氣排放等人為途徑進入大氣,吸附於氣溶膠分子上,再通過乾濕沉降兩種方式進入農田生態系統中[15](表1)。
-
大氣硝態氮來源的同位素示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地球系統科學學院供稿)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陸地大氣系統的活性氮快速持續增加,現已成為最突出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其中,以燃煤和機動車尾氣為主的化石源氮氧化物(NOx)排放被認為是大氣硝態氮(NOy)汙染和沉降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大氣沉降物的危害
然而,造成霧-霾的大氣汙染物沉降到地面後帶來的危害同樣不容忽視。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最新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已成為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量最高的區域之一。 根據該研究,華北區域每平方公裡每年平均大氣硫和氮沉降量分別達6.5噸和6.1噸;重金屬鉛的年均沉降量達每平方公裡14公斤,是發達國家城市區域的十幾倍,與歐美國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相當。
-
水利水電知識:長江上遊水庫生態調度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岷江流域過度擠佔生態用水的代價十分沉痛。由於多數水電站採用引水發電模式,各水電站為了獲取最大的發電效益。基本未考慮河道內生態用水,導致幹流約80 km、支流約60 km的河段出現間歇性脫水。因此,在制定長江上遊水庫群綜合調度規程時,首先應考慮河道基本生態需水量。(2)維繫下遊河道洪水脈衝。脈衝式洪水具有重要的生態效應,是生物生命史中的必要條件。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氮沉降和水位下降對溼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氮沉降能夠在一定範圍內提高生產力,具體表現在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淨初級生產力、植株高度等方面,氮沉降還影響植被組成,使苔蘚類植物向維管植物過渡;氮沉降通過兩種方式促進微生物分解,一是解除微生物代謝的限制因素,二是改變微生物分解底物的質量;此外,氮沉降還影響溫室氣體(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的通量。
-
研究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影響
人類活動導致大量活性氮通過大氣沉降進入生態系統,顯著改變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
-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嚴重 下沉地表難恢復(圖)
華北沉降:地下水危機調查在華北平原,許多城市由於沒有足夠的地表水可用,而過度開採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地面沉降與地下水危機,其根本原因是與經濟發展模式密切相關的。有人甚至認為,嚴重缺水的華北平原已經不適合再發展農業上升的經濟和下沉的地面,是河北滄州的兩個標籤。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粒子監測器、自動乾濕沉降收集儀、自動氣象...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粒子監測器、自動乾濕沉降收集儀、自動氣象站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發布時間:2016-06-08 09:49 來源:財政部
-
上遊護清水 下遊給補償
原題:我省出臺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方案上遊護清水 下遊給補償「上遊護清水,下遊給補償」。2020年12月31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海南省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全省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
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進展
氨來源複雜且在大氣中相態轉化多變,我國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尚未對氨排放進行有效管控,是一種非約束性汙染物。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但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較為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晰,來源存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