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氨來源複雜且在大氣中相態轉化多變,我國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尚未對氨排放進行有效管控,是一種非約束性汙染物。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但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較為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晰,來源存有爭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團隊於2007 年引進義大利被動擴散吸附技術,並在華北地區組建了10 個站點的研究網絡,長期開展氨氣濃度及乾濕沉降觀測。2015 年,該團隊博士潘月鵬將研究網絡擴展到全國不同下墊面類型的53 個站點。觀測發現,我國北方氨氣濃度顯著高於長江以南地區;在不同區域內,城市站點觀測到的氨氣濃度與農田站點相當,且顯著高於森林、草地和高山等站點。研究證實,華北是我國氨氣最大的「熱點區」,濃度異常高,空間覆蓋範圍廣;華北氨氣沉降量不足氨排放的一半,區域大氣氨已經過飽和,且可能對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產生影響。該研究提示氨氣減排不僅需要考慮農(牧)業氨,非農業氨(尤其是工業)排放也需要關注。同時,城市內高濃度氨氣與大氣汙染的關係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來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農業環境科學
用科學的力量 保護農業環境
研究 觀點 專訪 資訊 專欄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