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3-01 農業環境科學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氨來源複雜且在大氣中相態轉化多變,我國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尚未對氨排放進行有效管控,是一種非約束性汙染物。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但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較為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晰,來源存有爭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團隊於2007 年引進義大利被動擴散吸附技術,並在華北地區組建了10 個站點的研究網絡,長期開展氨氣濃度及乾濕沉降觀測。2015 年,該團隊博士潘月鵬將研究網絡擴展到全國不同下墊面類型的53 個站點。觀測發現,我國北方氨氣濃度顯著高於長江以南地區;在不同區域內,城市站點觀測到的氨氣濃度與農田站點相當,且顯著高於森林、草地和高山等站點。研究證實,華北是我國氨氣最大的「熱點區」,濃度異常高,空間覆蓋範圍廣;華北氨氣沉降量不足氨排放的一半,區域大氣氨已經過飽和,且可能對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產生影響。該研究提示氨氣減排不僅需要考慮農(牧)業氨,非農業氨(尤其是工業)排放也需要關注。同時,城市內高濃度氨氣與大氣汙染的關係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來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農業環境科學

用科學的力量  保護農業環境

研究  觀點  專訪  資訊 專欄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我國國家尺度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新進展
    氨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地理資源所在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氮沉降和酸沉降最重的區域之一;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大氣氮沉降、酸沉降及其生態效應一直受到科學家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於貴瑞帶領的研究小組採用聯網觀測與文獻數據整合併行的思路,開展了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通量、時空格局以及影響因素的觀測與研究工作。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  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解析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大氣活性氮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區域空氣品質及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
  • 和「潘安」一起念「黑化肥會揮發」
    中科院大氣所還在全國組網監測大氣氨的時空變化,發現華北是我國氨氣濃度最高的區域。這個觀測網絡有53個站點,如果按照土地類型區分,農業地區的大氣氨濃度最高,其實這不奇怪,因為施肥會釋放氨氣進入大氣。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排在第二名的站點類型,竟然是城市地區。華北城市氨氣的年均濃度是森林或者草地的好幾倍。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AZ-M0400大氣乾濕沉降觀測系統
    1引言   大氣的幹沉降是指氣溶膠粒子的沉降過程,溼沉降是指懸浮於大氣中的各種粒子由於降水衝刷而沉降的過程。大氣粒子的化學性質在乾濕沉降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沉降下墊面的生態環境和生化過程。
  •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X射線散射數據解析新方法和解析軟體開發(XNSSA)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系列進展。    論文連結    Advance In Engineering評論連結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 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及其研究進展
    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認識到大氣沉降是土壤和農作物重金屬積累的重要原因[3-4, 10-11],但對我國大氣沉降中重金屬的來源、時空分布以及大氣沉降對農田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研究仍相對滯後。本文通過系統總結我國農田生態系統重金屬的來源與汙染現狀,分析大氣沉降中重金屬的來源及時空分布特徵,探討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及其貢獻,進而提出下一步研究建議與展望,以期為我國農田重金屬汙染防控、農業安全生產及農田環境質量綜合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資料。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如何精確的測試導電通路內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是目前RRAM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電子所劉明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RRAM的阻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繼用實驗手段直接觀測到RRAM器件中導電通路的動態生長過程(Adv. Mater.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亞熱帶森林沉降汞研究取得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重要的汞匯,也是全球汞循環過程中活躍的關鍵地帶之一。從全球角度而言,森林生態系統能夠以凋落物的形式從大氣中轉移1000Mg-1200Mg的汞進入陸地生態系統,約佔全球大氣汞儲庫的20%。凋落物中的汞進入森林土壤系統中之後的歸趨,一直以來存在諸多爭議。
  • 我國城市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刊媒惠」科技...
    我國城市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氣候、環境與生活」專題走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潘月鵬以《聊聊氨在重霾汙染裡擔任的角色》為主題,向大家介紹其團隊在觀測我國近地面氨氣濃度的空間分布後發現,華北和西北是我國氨氣熱點區,長江以南地區濃度較低,城市氨氣濃度顯著高於背景地區等特點。
  •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2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influence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北京大氣汙染溯源 聯防聯控迫在眉睫
    這一課題在2011年12月底剛剛驗收,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北京及周邊區域的環境汙染情況。通過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各地的10個觀測點,監測到京津冀區域內汙染物乾濕沉降總量日益增加趨勢。幹沉降指大氣汙染物在沒有降水的條件下向地表的輸送過程,包括顆粒物幹沉降和汙染氣體幹沉降;溼沉降則指通過雨、雪、霧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的過程。
  • 研究發現氨氣分子擴散存在同位素分餾效應
    我國自2013年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來,硫酸鹽氣溶膠大幅下降,但硝酸鹽卻居高不下,大氣富氨環境是主要原因。為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中國計劃實施氨減排。揭示大氣氨濃度變化及其來源,是制定減排策略的科學基礎,具有迫切的現實需求。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學術期刊線上發表了題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闡述了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最新進展。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研究團隊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