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2020-08-04 深圳市海洋學會

近日,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學術期刊線上發表了題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闡述了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最新進展。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研究團隊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合作完成。


印尼貫穿流(ITF)通過印尼海將太平洋的暖淡水輸送到東印度洋,在印尼海出口,努沙登卡拉島鏈共有三個主要外流海峽,分別是龍目海峽、翁拜海峽和帝汶海峽。約一半的ITF流量從翁拜海峽離開印尼海,經過薩武海到達印度洋。受觀測限制,薩武海峽海流結構和流量過去一直不清楚。該文章首次基於潛標觀測的時間序列,刻畫了薩武海峽海流的垂直結構,發現其為上、中、下三層不同方向的「三明治」結構,其中中層海流流向薩武海,指出該結構由印度洋開爾文波的垂直傳播決定。論文結果顯示翁拜海峽中層水必須經過南邊的達奧海峽進入印度洋,從而揭示了的ITF次溫躍層環流的新路徑。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a) 印尼海地形; (b)潛標位置(三角)


薩武海峽322天的潛標連續海流觀測 (2016.11-2017.9)顯示,平均約有3.0-6.4Sv (1Sv=106m3/s)流量由薩武海峽上層流向印度洋。潛標觀測顯示,薩武海峽中層(280-700米)海流流向薩武海。翁拜海峽的中層海水與來自松巴海峽和薩武海峽的中層海水一起通過南面的達奧海峽進入印度洋。這一發現使得印度洋南赤道流中層水的發源地向南偏移了約100千米,是ITF中層水進入印度洋的新路徑。


此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印尼布放的潛標系統,該系統由10套深海潛標構成,覆蓋所有主要ITF通道,是迄今國際上最大規模的印尼海同步潛標觀測陣列。該觀測計劃得到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科院先導專項A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支持,該論文研究受到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中科院先導專項B、基金委國際合作重點基金等資助。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努沙登卡拉區域印尼貫穿流出口海峽環流三維結構


文章來源: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

相關焦點

  • 大洋潛標觀測的海流同化及其海洋狀態估計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南海環流動力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劉大年博士為第一作者,舒業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海洋數據同化是融合海洋觀測與數值模擬、改進海洋環境預報的重要手段。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據悉,南海潛標觀測網是我國正在實施的「透明海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功構建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動力環境觀測方面的重要國際地位。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吳立新教授所說: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海洋科技。 潛標是開展海洋動力過程長期連續觀測最有效的手段。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8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生態中心在顆粒物毒理方面取得進展2、合肥研究院開發出一種BTK激酶抑制劑3、上海光機所可見光雷射玻璃材料研究獲進展4、微生物所等在地衣型真菌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5、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綜述文章 6、南海海洋所等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研究中獲進展7、東北地理所等發表氣孔響應CO2升高和乾旱脅迫研究綜述文章
  • 南海上「織」出的觀測網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自主研發以上適合深海長期連續觀測的系列深海潛標,並開展了大量長期海上應用檢驗,性能可靠、工作穩定,相關研發成果獲4項國際發明專利及8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大幅提升了我國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長期觀測水平,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深遠海定點連續觀測技術的發展。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自主研發以上適合深海長期連續觀測的系列深海潛標,並開展了大量長期海上應用檢驗,性能可靠、工作穩定,相關研發成果獲4項國際發明專利及8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大幅提升了我國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長期觀測水平,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深遠海定點連續觀測技術的發展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06號綜合觀測研究浮標系統順利完成大修並重新布放,進入新一輪觀測周期。「海洋中的每組數據都非常重要,今天的數據明天不可能重現。」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站長劉長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的浮標和潛標從設計、建造到布放、維修和大修,都是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可靠。」
  • 集合中科院13家院所優勢力量 助推青島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海洋大科學中心效果圖。今年初,中科院決定依託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聯合中科院其他12家研究機構,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未來,在這種高度融合、全面共享的機制下,海洋大科學中心的核心科研單元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近海「健康海洋」示範工程,對近海生態環境進行觀測、模擬、評估、防護和修復;二是「印太匯聚區」多圈層相互作用,在印度洋、太平洋建立全水深、立體、實時探測體系,以及海—氣—地—生多圈層相互作用理論和模式;三是海洋生命過程認知與生物資源綠色發展,發現新認知、新品種,進行深海資源利用,實現陸海統籌「三產貫通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深海潛標玻璃浮球和聲學釋放器的回收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儀的布放(水下拍攝)       1月2日,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返回青島母港。
  • 我國科學家投放儀器全程觀測南海海洋現象
    新華社廣州12月14日電(記者 梁鋼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日前在惡劣海況下,首次在南海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潛標觀測系統,將對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進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觀測。    中科院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在秋冬大浪惡劣天氣下,進行南海海洋斷面科學考察。
  • 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
    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研究團隊牽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經過近1年的精心準備,完成了萬米全水深聲學潛標的設計、研發、測試以及馬裡亞納海溝聲學觀測實驗方案的設計論證。
  • 中日韓聯合開展海上觀測,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慶良間海峽、吐噶喇海峽是琉球島鏈中最深和最寬的關鍵通道,在太平洋和東海水交換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琉球島鏈關鍵通道的水交換過程及其機制,對保障我國東海海洋漁業發展、海上運輸安全、海上油氣勘探等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黑潮通過自南向北的熱量和水量輸送,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啟航赴西太平洋科考
    央廣網青島11月26日消息(青島臺記者楊有宗)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今天在青島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相關觀測網升級及洋流觀測任務。
  • 科學一號成功回收深海6000米潛標 數據為國際首次
    為中國海洋研究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一號(本網資料圖片)  齊魯網青島8月4日訊(記者 譚文寶 通訊員 劉洋)8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學考察任務
  • 2011年8月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通告
    一、開放航次定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從2004年起在國內率先實施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2011年是開放航次序列的第八個航次。為了研究黑潮與南海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特徵及其對南海北部深水海盆區海洋環境要素的影響,以及南海北部與南部通過18ºN CLIVAR標準斷面的物質和能量交換,設置呂宋海峽以西斷面(E4)。為了研究南海深層水特徵,E4斷面部分站位將做CTD全剖面採水(從表層一直到離底10米),具體站位如下:E402、 E404、E409和E413共4站次。沿主要觀測斷面設CTD站位約47個。
  • 【研究進展】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D-阿洛酮糖是一種接近零熱量的稀少糖,對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幾乎無影響,但具有蔗糖的口感,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認定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 海洋學術講座(150)| 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
    應特聘研究員靳光震的邀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徐振華研究員訪問我院,並作「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的專題報告,講座由靳光震研究員主持。徐振華研究員首先從海洋內波在海洋多尺度動力環境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海洋內波對海洋工程、航運和軍事產生的重要影響和海洋內潮生成機制和空間分布等方面切入,基於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向廣大師生介紹了呂宋海峽及其周邊海域內潮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然後分別介紹了他本人及其團隊在中國南海、中國東海和菲律賓海三大海域開展的關於內潮的相關研究,他著重介紹了關於內潮在南海海盆的長距離傳播及多源區分布情況
  • 「東方紅3」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任務順利返航青島
    2020年10月7日上午10時,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3」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調查任務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27 星期二
    科研進展1、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3、遺傳發育所ABA受體調控研究獲進展6、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8、南京土壤所在水稻土秸稈降解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2、中科院2020年度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年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