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2021-01-14 科學網

南海潛標觀測網構建作業現場

國產海洋觀測儀器設備海試現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近日,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瑋教授處了解到,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持續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

據悉,南海潛標觀測網是我國正在實施的「透明海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功構建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動力環境觀測方面的重要國際地位。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吳立新教授所說: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海洋科技。

潛標是開展海洋動力過程長期連續觀測最有效的手段。據趙瑋介紹,針對之前研究之不足,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突破了沿纜往復穩定可靠運動控制、水下沿纜剖面測量等關鍵技術,集成多尺度動力過程海洋觀測儀器,自主研發了「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觀測潛標」等適合深海多尺度觀測的系列潛標系統,實現了多尺度海洋動力過程長期連續觀測。

此外,專家團隊突破了深海可靠的電纜破斷與電控釋放等衛星通信單元發射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適合深海長期連續觀測的系列深海潛標——「海洋動力過程定時通訊潛標」,並開展了大量長期海上應用檢驗,性能可靠、工作穩定,有效提高了潛標觀測數據的時效性。相關研發成果獲4項國際發明專利及8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大幅提升了我國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長期觀測水平,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深遠海定點連續觀測技術的發展。

為解決國家對南海動力環境系統長期連續觀測數據的迫切需求,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以提升南海動力環境長期連續觀測能力為目標,自2009年以來,基於自主研發的系列深海潛標,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南海潛標觀測網,實現了南海海域多尺度動力過程長期連續觀測。自2013年以來,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基於南海潛標觀測網取得的相關成果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13篇,在國際上取得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他們在南海開展潛標布放回收航次十餘次,總航時734天,組織開展潛標作業累計達9941人天,累計布放各類潛標310套次,目前同時在位觀測潛標39套,觀測海域橫跨呂宋海峽、南海深海盆、南海東北部與西北部陸坡陸架區,最長工作時間已經超過8年,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規模上遠超南太平洋環流與氣候實驗、黑潮延伸體系統研究計劃、努沙登加拉層結及輸運國際聯合觀測計劃等國際大型區域海洋觀測網。形成了南海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長期連續觀測能力。

南海潛標觀測網獲取的長期連續觀測數據,有力支撐了南海環流、中尺度渦、內波、混合等多尺度動力過程科學研究的系統開展。在海洋環流方面,精確刻畫了南海北部環流時間變異特徵,探明了南海與太平洋水體交換的時空結構,揭示了太平洋西傳中尺度渦對南海北部環流的影響機制;在中尺度渦方面,首次發現了南海中尺度渦的「全水深三維傾斜結構」,剖析了南海北部中尺度渦的生成機制及環流在其中的作用,闡明了能量正級串至亞中尺度過程是中尺度渦消亡的主導機制。

「南海海洋觀測資料庫的構建,豐富了我國海洋觀測資料庫,推動了我國海洋數值模擬與預報模式發展。」趙瑋介紹說。南海海洋觀測數據成功應用到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南中國海業務化數值預報系統」的驗證和評估工作中,在預報系統的模式檢驗與優化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有效提升了預報中心對南中國海溫度、鹽度、海流等關鍵海洋動力環境要素的預報準確度。

相關焦點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我國科學家已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 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近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範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實現1小時1次實時傳輸。
  • 南海上「織」出的觀測網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海洋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海洋大學專項經費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實現了惡劣海況下潛標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有效提高了觀測數據的時效性,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動力環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受觀測限制,薩武海峽海流結構和流量過去一直不清楚。該文章首次基於潛標觀測的時間序列,刻畫了薩武海峽海流的垂直結構,發現其為上、中、下三層不同方向的「三明治」結構,其中中層海流流向薩武海,指出該結構由印度洋開爾文波的垂直傳播決定。論文結果顯示翁拜海峽中層水必須經過南邊的達奧海峽進入印度洋,從而揭示了的ITF次溫躍層環流的新路徑。
  • 科學一號成功回收深海6000米潛標 數據為國際首次
    為中國海洋研究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一號(本網資料圖片)  齊魯網青島8月4日訊(記者 譚文寶 通訊員 劉洋)8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學考察任務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如參加了中美長江口聯合調查研究,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聯合開展南黃海環流與沉積動力學考察研究。此後成立了中國海洋通量研究委員會,在國際上首次開展陸架海洋通量研究,揭開了我國海洋通量研究的序幕,並與全球海洋通量聯合研究計劃接軌。 進入新世紀,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背景下,海洋所物理海洋學再次迎來發展機遇。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 http://www.huaue.com  2019年3月18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導讀:
  • 我國建成全球最大滌綸短纖維生產基地—新聞—科學網
    8月31日,《中國科學報》獲悉,隨著20萬噸熔體直紡環保型短纖項目的全面建成,中國石化儀徵化纖滌綸短纖維年產能突破100萬噸,成為產銷量全球第一的生產基地
  • 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
    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研究團隊牽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經過近1年的精心準備,完成了萬米全水深聲學潛標的設計、研發、測試以及馬裡亞納海溝聲學觀測實驗方案的設計論證。
  • 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央視網消息:教育部今天(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升級。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站長劉長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的浮標和潛標從設計、建造到布放、維修和大修,都是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可靠。」 據劉長華介紹,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依託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成,為我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區域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產業健康發展、防災減災、國防安全等提供數據支撐,為應急處理突發事件提供調查手段和科學依據。
  • 教育部: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
    中國網北京12月3日訊(記者劉佳)臨近「十三五」收官,今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等相關情況。「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開展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 教育部: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4002萬
    12月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稱,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已達4002萬,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除了高等教育入學率得到明顯提升,「十三五」期間網絡教育也得到廣泛普及,目前,我國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 在學總人數超4千萬 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日訊 記者從今天上午教育部召開的2020「收官」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升級,2018年發布的我國首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92個本科專業類、587個專業、5.6萬餘個專業點,專業認證質量實現國際實質等效。
  •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啟航赴西太平洋科考
    央廣網青島11月26日消息(青島臺記者楊有宗)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今天在青島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相關觀測網升級及洋流觀測任務。
  •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2018-08-07 23:16: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科考隊員對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潛標進行維護升級。新華社瀋陽6月8日電(記者王瑩 包昱涵)「海鬥一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了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同時填補了我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
  • 大洋潛標觀測的海流同化及其海洋狀態估計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南海環流動力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劉大年博士為第一作者,舒業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海洋數據同化是融合海洋觀測與數值模擬、改進海洋環境預報的重要手段。
  • 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
  • 省級學會 |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在...
    省級學會 |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在常州高新區開幕 2020-11-05 14: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