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阮煜琳)記者7日從中國自然資源部獲悉,當地時間8月6日10時許(北京時間8月7日4時),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在東太平洋海山區成功布放一套全水柱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該錨系潛標在海底工作期間,將重點開展海山立體、長期環境觀測,獲取海山多學科數據。
深海潛標是一種自海底至海面的錨系觀測系統,海底處由重力錨固定,海底至海面由纜繩貫穿。此次布放的錨系潛標長約2500米,纜繩上懸掛了海流計、濁度計、浮遊植物採樣器、時間序列採水器、釋放器及浮球等設備,計劃在海底工作1年以上。
8時15分,錨系潛標布放工作正式展開,長長的吊臂伸展出去,錨系潛標第一個主浮球被緩緩吊起。
「放!」「向陽紅03」船實驗室主任彭洪武站在後甲板邊緣下達指令,重達700多公斤的主浮球脫離吊臂上的掛鈎順利入海。
9時15分,浮遊植物採樣器入水;9時30分,時間序列採水器完成布放……10時15分,「向陽紅03」船後甲板上的紅色A型架高高豎起,鋼纜將重達2噸的沉塊吊起,穩穩吊放入海。
來自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周喜武博士說,相比海底平原,在海山區域布放錨系潛標難度要大得多。此次布放的潛標位於海山山腰位置,地形複雜。
據介紹,該海山位於克拉裡昂—克裡珀頓斷裂區西部邊緣,毗鄰中國五礦多金屬結核合同區。在此開展調查研究,有利於進一步加深對東太平洋生物多樣性認識,摸清海山與周圍深海盆地之間的生物連通性,以及生物地理分布特徵、種類組成等信息,為國家管轄範圍外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海洋環境管理提供基礎支撐。
周喜武說:「此次錨系潛標的成功布放為獲取海山區海洋水文、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學等長時間序列觀測提供了技術支撐,從而彌補了船舶調查獲取資料在時間尺度上的不足。」
據悉,中國對該海山的調查研究始於去年,科研人員共完成4條加密多波束測線,並完成溫鹽深儀採水、原位大體積過濾等作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