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2018-08-07 23:16: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羅攀

  中新社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阮煜琳)記者7日從中國自然資源部獲悉,當地時間8月6日10時許(北京時間8月7日4時),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在東太平洋海山區成功布放一套全水柱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該錨系潛標在海底工作期間,將重點開展海山立體、長期環境觀測,獲取海山多學科數據。

  深海潛標是一種自海底至海面的錨系觀測系統,海底處由重力錨固定,海底至海面由纜繩貫穿。此次布放的錨系潛標長約2500米,纜繩上懸掛了海流計、濁度計、浮遊植物採樣器、時間序列採水器、釋放器及浮球等設備,計劃在海底工作1年以上。

  8時15分,錨系潛標布放工作正式展開,長長的吊臂伸展出去,錨系潛標第一個主浮球被緩緩吊起。

  「放!」「向陽紅03」船實驗室主任彭洪武站在後甲板邊緣下達指令,重達700多公斤的主浮球脫離吊臂上的掛鈎順利入海。

  9時15分,浮遊植物採樣器入水;9時30分,時間序列採水器完成布放……10時15分,「向陽紅03」船後甲板上的紅色A型架高高豎起,鋼纜將重達2噸的沉塊吊起,穩穩吊放入海。

  來自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周喜武博士說,相比海底平原,在海山區域布放錨系潛標難度要大得多。此次布放的潛標位於海山山腰位置,地形複雜。

  據介紹,該海山位於克拉裡昂—克裡珀頓斷裂區西部邊緣,毗鄰中國五礦多金屬結核合同區。在此開展調查研究,有利於進一步加深對東太平洋生物多樣性認識,摸清海山與周圍深海盆地之間的生物連通性,以及生物地理分布特徵、種類組成等信息,為國家管轄範圍外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海洋環境管理提供基礎支撐。

  周喜武說:「此次錨系潛標的成功布放為獲取海山區海洋水文、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學等長時間序列觀測提供了技術支撐,從而彌補了船舶調查獲取資料在時間尺度上的不足。」

  據悉,中國對該海山的調查研究始於去年,科研人員共完成4條加密多波束測線,並完成溫鹽深儀採水、原位大體積過濾等作業。(完)

相關焦點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縱橫太平洋,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將探尋哪些深海秘密_滾動新聞_中國...
    新華社廈門7月12日電(記者 劉詩平)中國大洋45航次科學考察12日從廈門起航,前往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區、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中東太平洋一帶,進行為期將近120天的科學考察。科學家們縱橫太平洋,將重點探尋哪些海洋科學奧秘?會有哪些亮點?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儀的布放(水下拍攝)       1月2日,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返回青島母港。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近日,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瑋教授處了解到,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持續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2019年10月3號從青島起航,歷時95天,航程14000餘海裡,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久的一個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位船隊員、44位科學家參加科學考察,搭載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涵蓋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生態和海洋地質等多個學科領域。
  • 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本報訊(記者 蘭聖偉)8月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山區進行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的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成功布放了1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這是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布放該系統。該系統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研製,設備主體由16個培養倉、原位環境監測傳感器、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收官 我國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進入全球99.8%海域,成我國深海科技發展的裡程碑「蛟龍」號自2012年試驗性應用以來,先後在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區等七大海區開展152次成功下潛,充分驗證了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北京時間5月18日消息,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順利返回山東青島。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航次組織實施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領導、各參航單位領導等出席航次科考任務總結活動儀式。
  • 科學一號成功回收深海6000米潛標 數據為國際首次
    為中國海洋研究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一號(本網資料圖片)  齊魯網青島8月4日訊(記者 譚文寶 通訊員 劉洋)8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學考察任務
  • 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
    ——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10月的西太平洋,美麗靜謐。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該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及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70名船隊員,研究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
  • 我首次在西太平洋回收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中國網7月26日訊(記者 舒珺 通訊員 蘭聖偉)日前,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當地時間7月25日7時,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乘「向陽紅03」船,抵達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區首個作業站位。經過近2個小時的努力,科考隊員成功回收了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本航次A段科考作業首站告捷。
  • 「雲上科學營」帶領營員走近「大洋移動實驗室」探索海洋科學奧秘
    新華網北京8月27日電 8月24-26日,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聯合承辦的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全國活動——「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順利舉辦。活動通過雲遊「科學」號科考船、與船長和首席科學家面對面、海洋科學考察連線、邀請航次首席科學家作專題報告等形式,帶領營員們了解海洋科學考察,探索海洋科學奧秘,感受海洋科技魅力。
  • "科學"號出發:調查一座人類從未探索過的海山—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新華社「科學」號5月2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駛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準備調查一座人類從未探索過的神秘海山。這將是「科學」號近5年來調查的第5座西太平洋海山。「科學」號為何如此「鍾情」西太海山?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印尼貫穿流(ITF)通過印尼海將太平洋的暖淡水輸送到東印度洋,在印尼海出口,努沙登卡拉島鏈共有三個主要外流海峽,分別是龍目海峽、翁拜海峽和帝汶海峽。約一半的ITF流量從翁拜海峽離開印尼海,經過薩武海到達印度洋。受觀測限制,薩武海峽海流結構和流量過去一直不清楚。
  • 首次在印度洋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5日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屬「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科研人員在印度洋順利投放海底地震儀陣列,並首次成功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本航次為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由海洋一所海洋地球物理團隊組織實施,於2020年12月16日啟航。
  • 中國研發CTD傳感器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在西太平洋成功布放
    央視新聞9月3日消息,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搭載該中心自研專用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成功,標誌著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完全國產化進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本航次計劃布放4臺COPEX型漂流剖面探測浮標,測量深度為0~2000m,均配置該中心自主研製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專用CTD傳感器,其中3臺採用北鬥衛星通訊方式,1臺採用銥星通訊方式。8月3日,編號為950213的浮標在巴士海峽以東,黑潮附近區域布放。目前,該浮標運行正常,並捕捉到一個黑潮脫落渦,截止8月24日,已完成12個0~2000m剖面的測量任務並回傳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