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太平洋,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將探尋哪些深海秘密_滾動新聞_中國...

2020-11-26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廈門7月12日電(記者 劉詩平)中國大洋45航次科學考察12日從廈門起航,前往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區、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中東太平洋一帶,進行為期將近120天的科學考察。科學家們縱橫太平洋,將重點探尋哪些海洋科學奧秘?會有哪些亮點?

調查海山生物多樣性,開展微生物類群富集培養

中國大洋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說,本航次共分三個航段,其中第一航段以海山生物多樣性調查為主,在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及周邊海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調查。

「主要任務是在西太平洋馬爾庫斯-威克海山區開展『偵查性』的海山調查,獲取多座海山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環境樣品與觀測資料;開展調查區海山環境異質性分析,探討海山生物類群、分布特徵與影響因素,深化對海山生態系統的認識。同時,結合歷史調查資料,提升海山在物種進化與擴散中作用的認知。」林輝說。

據本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學家汪衛國介紹,這一航段的亮點表現在:

——獲取海山環境保護所需生物多樣性數據和樣品,體現了我國對深海未知海山典型生態系統的探索創新,重視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視環境保護。

——本航次是我國首次對西太平洋海山微生物多樣性開展系統調查。

——將首次應用深海微生物長期原味培養系統等手段,開展海山與太平洋海盆中特殊功能微生物類群的富集培養與功能驗證。

調查結核資源,進行鳥類和哺乳動物觀測

本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黃浩說,這一航段以資源調查為主,主要在東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地質調查,繼續擴大多金屬結核控制資源面積。

與此同時,科考隊員還將開展相關區域的稀土資源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獲取、新興汙染物微塑料調查、大氣化學環境與氣象調查、鳥類和哺乳動物觀測等工作。

水文和氣象環境調查方面,開展走航觀測,獲取航線氣象資料,保障船舶安全,為全球氣候變化、海氣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科學信息。

公海環境汙染狀況調查方面,在作業區及航路同步開展調查海域水體、沉積物和生物等微塑料調查,在重點區域開展不同水層垂向放射性核素水平調查;同步開展鳥類和哺乳動物觀測,為制訂有效的物種保護與管理措施提供科學支撐。

調查深海環境,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變化調研

同時也是本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的黃浩告訴記者,第三航段以深海環境調查為主,兼顧開展多金屬結核和稀土資源。同時,開展水體放射性及海洋微塑料監測、大氣化學及氣象等工作。

「中國科學家聚焦全球變化和海洋生態系統響應,探索大尺度的生物多樣性格局及其變化。」黃浩說,亮點在於通過對位於西太平洋暖池和東太平洋上升流之間的中東太平洋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變化調查研究,獲取深海大洋的生物與環境樣品和資料,探討調查區海洋生物的種類組成與生態環境特點,以深化對中東太平洋生物多樣性地理分布及其對全球變化響應的認識。

黃浩說,本航次聚焦的相關海洋科學問題,除了深海盆地生物多樣性研究外,將關注海山與周圍盆地之間的物種源匯關係,海山之間的生物連通性。比方說,一個海山的生物有沒有可能擴散到另一座海山,這對建設公海保護區網絡意義非常重要。

首個國家海洋局綜合考察航次,首次執行「蛟龍探海」計劃環境觀測任務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本航次是國家海洋局組織的首個綜合考察航次,也是首次執行我國「蛟龍探海」計劃中的環境觀測、監測任務。

據介紹,這個航次的科學考察任務多達9項內容,包括深海生態環境調查和保護、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資源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獲取、新型裝備測試和試驗、水文和氣象環境調查、公海環境汙染狀況調查、鳥類和哺乳動物觀測等。

「本航次起航意味著『蛟龍探海』工程的環境監測專項步入執行階段,體現了我國重視深海大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跟蹤國際前沿科學問題。」劉峰說,本航次重在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調查,體現了我國對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養護和環境保護的重視。

相關焦點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據人民日報27日報導,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1991 年,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投資者,在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 15 萬平方公裡的開闢區。1999 年我國在金屬結核礦區獲得 7.5 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在 30 餘年的時間裡,我國先後有 6 艘遠洋科學調查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進行了大量深海資源勘查和勘探。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本航次2019年10月3號從青島起航,歷時95天,航程14000餘海裡,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久的一個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位船隊員、44位科學家參加科學考察,搭載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涵蓋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
  • 中國科考船赴太平洋中西部開展海底礦產勘查
    新華網廣州6月28日電(記者梁鋼華) 28日上午11時,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徐徐駛離位於廣東珠江口的碼頭,起航開赴太平洋開展為期4個月的國際海底礦產戰略勘查。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說,根據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有關協議,我國於1999年在位於東太平洋的國際海底獲得7.5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擁有對這一區域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至目前,我國已在這一國際海域相繼開展了富鈷結殼、深海多金屬硫化物等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有效履行了國際公約的相關職責。」王飛說。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深海潛標玻璃浮球和聲學釋放器的回收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儀的布放(水下拍攝)       1月2日,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返回青島母港。
  • 劈波南大洋 決心號378航次將帶來怎樣的發現?
    在太平洋幾乎最南端的大洋,「喬迪斯·決心號」(以下簡稱決心號)科學鑽探船正載著31名地學科學家航向紐西蘭東南海域,在那裡,他們將對「南太平洋古近紀氣候」展開科學研究。        作為一艘科學鑽探船,決心號與大型郵輪、海上貨運輪不同,是一艘能在海洋裡「打鑽」的船,能鑽探8238米深的海底。        那麼決心號為什麼要打鑽?能鑽出來什麼呢?
  • 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
    ——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10月的西太平洋,美麗靜謐。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該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及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70名船隊員,研究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
  • 中國大洋46航次環球科考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了解到,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我國最先進科考船出徵太平洋 尋找海底"黑煙囪"
    據新華社電 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追夢深藍
    國家科學 民族大業深海大洋的國際海底區域是人類的共同遺產。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大洋科學考察,使我國在深海資源調查、大洋環境保護、深海技術發展和裝備能力建設、參與國際事務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為爭取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發展深海技術裝備、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中國大洋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徜徉西南印度洋科技日報路易港5月1日電 (記者劉園園)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新華網巴拿馬城7月2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由大洋46航次(第一、二、三、五、六航段)和南極34航次(第四航段)兩個部分組成,參航單位25個,參航船隊員183人。向陽紅01船於2017年8月28日從青島出發,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個太平洋,歷時263天,行程38600海裡(71000餘公裡),航次圓滿完成了大洋、極地多項科考任務,實現了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是「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一次重大實踐,開啟了我國深遠海科考的歷史新篇章。
  • 女科學家韓喜球走進溫州女性「秀慧課堂」,揭秘深海科考之旅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了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韓喜球在溫州市甌海區圖書館作了主題為「洋底探秘——我的大洋科考經歷」的精彩科普講座。活動現場座無虛席,80餘戶親子家庭參加了活動,網絡直播在線人數突破10萬。韓喜球教授系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曾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 「嘉庚」號科考船遠徵西北太平洋,開展疫情以來首個出境科考航次
    臺海網7月4日訊 據廈視新聞報導 3日上午10點45分,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從海滄啟程出發,將進行為期50天的西北太平洋考察,航程約6700海裡。這是時隔一年多,「嘉庚」號再次遠徵西北太平洋,也是疫情以來「嘉庚」號首次出境科考。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原標題: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本報記者 劉 莉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30多年前,人類認為幾千米深的海底只有極少的寡能量微生物能夠生存,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那裡沒有陽光和氧氣。
  •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2018-08-07 23:16: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