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

2020-10-05 青島日報

2020年10月4日青島日報01版

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

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

10月的西太平洋,美麗靜謐。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科學」號考察船的隊員們,在遠洋大海度過了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

「在海上過節過年,對我們來說也算是『常態化』的工作狀態了。」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該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及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70名船隊員,研究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

科研人員在西太平洋布放潛標。

海水的流動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西太平洋的暖池相當於人類的心臟。中科院海洋所深耕西太平洋近40年,推動了由我國發起並主導的「西北太平洋海洋氣候實驗」計劃的實施,初步實現了我國在西太平洋暖池研究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返航途中,恰逢「雙節」,「科學」號在10月1日早上6點舉行了莊嚴的海上升旗儀式,在西太平洋遙遙向祖國母親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祝福。

國家富強,人民安康。對於「祖國始終在我們身後」這句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張吉昌和樊鋼洲感觸尤深。

張吉昌和樊鋼洲去年底參加2019/2020漁季科學觀察及海上科學調查任務。張吉昌原本想3月份回國,屆時可以完成項目總結驗收等相關案頭工作,也可以幫助家裡照料1歲大的孩子;樊鋼洲出發前,妻子已懷有身孕,他原計劃執行科學觀察任務一段時間,待輪換觀察員登船後,回國照料待產的妻子。但是,這些計劃都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船上人員出不去,輪換人員上不來,他們已連續在南極海域漂泊9個多月。

在祖國的關懷下,他們現在正從南極歸來。他們的堅守,為我國持續獲取寶貴的第一手科研數據,為評估南極磷蝦資源量及其分布,支撐我國南極磷蝦漁業國際履約和磷蝦產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每逢佳節倍思親。其實,除了海洋所和黃海所,假期期間青島多個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紮根在南海、西太平洋和南極等深海大洋,他們把滿腔的愛國熱情奉獻給祖國的海洋科考事業,不斷向著海洋強國夢奮力邁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相關焦點

  • 你在過長假時,青島有群科學家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
    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該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及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70名船隊員,研究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 海水的流動,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科學」號完成西太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2020年1月5日,「科學」號科考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物理海洋學資深專家、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研究員表示,西太平洋毗鄰我國,是我國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必經之路。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深海潛標玻璃浮球和聲學釋放器的回收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儀的布放(水下拍攝)       1月2日,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返回青島母港。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我國南極磷蝦船加速「出海」
    &nbsp&nbsp&nbsp&nbsp近日,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承接的國內首艘專業南極磷蝦捕撈科考船項目訂單正式生效。該船建成後,將填補我國在高端漁船領域的空白,大大提升我國在南極磷蝦科考、捕撈、加工等領域的技術水平。
  • 中國科考船赴太平洋中西部開展海底礦產勘查
    新華網廣州6月28日電(記者梁鋼華) 28日上午11時,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徐徐駛離位於廣東珠江口的碼頭,起航開赴太平洋開展為期4個月的國際海底礦產戰略勘查。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說,根據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有關協議,我國於1999年在位於東太平洋的國際海底獲得7.5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擁有對這一區域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至目前,我國已在這一國際海域相繼開展了富鈷結殼、深海多金屬硫化物等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有效履行了國際公約的相關職責。」王飛說。
  • 縱橫太平洋,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將探尋哪些深海秘密_滾動新聞_中國...
    新華社廈門7月12日電(記者 劉詩平)中國大洋45航次科學考察12日從廈門起航,前往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區、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中東太平洋一帶,進行為期將近120天的科學考察。科學家們縱橫太平洋,將重點探尋哪些海洋科學奧秘?會有哪些亮點?
  • 趕赴西太平洋!「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啟航執行科考任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日前,「科學」號科考船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1991 年,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投資者,在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 15 萬平方公裡的開闢區。1999 年我國在金屬結核礦區獲得 7.5 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在 30 餘年的時間裡,我國先後有 6 艘遠洋科學調查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進行了大量深海資源勘查和勘探。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將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首次為多國科學家提供培訓 葉建良介紹,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共有3個航段,本航次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為進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區域地質概況以及全球氣候環境變化提供基礎資料。中國大洋第41B航次分為3個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生物等調查。
  • 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此外,「海洋四號」不具備海底熱流探測能力,而「海洋六號」的重力取樣管上安裝了一系列熱流探針,這些溫度傳感器就像海洋體溫計一樣,可以準確測出深海熱流。 直面挑戰 此次「海洋六號」的科考活動屬於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組成航次,也是這艘重4600多噸、已經有7年船齡的科考船赴南極海域的「處女航」。
  • 我國最先進科考船出徵太平洋 尋找海底"黑煙囪"
    據新華社電 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舉行
    2月13日,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在青島舉行。海洋所副所長侯一筠、王啟堯,山東省科技廳、青島國家海洋科學中心、青島市科技局、中國海洋大學、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所、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廣州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單位的代表和專家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主持。侯一筠代表所領導班子致歡迎詞,柴育成、常旭分別在會上做了講話。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有著眾多的海洋類科研院所和海洋專業人才,而在海洋科考船方面,從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專業海洋科考船「科學一號」到全球級先進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先後有6艘近海百噸級科考船、10艘遠海千噸級科考船「安家」青島,從而具備了從近海到遠海,再到大洋的科考能力。
  • 潛心海灣、近海、極地和深海生態研究!中科院海洋所孫松當選國際...
    孫松潛心海灣、近海、極地和深海生態研究,引領了海洋生態學科的研究發展。頂層設計、組織實施並建立起我國從近海到西太平洋的海洋綜合立體觀測研究網,率先實施科學考察船航次共享、推動海洋觀測數據共享。孫松率先開展南大洋生態系統研究,成功解決南極磷蝦年齡鑑定問題,國際上首次證實南極磷蝦在自然狀態下的確存在「負生長」,並將其發展成為南大洋生態系統狀況和氣候變化的生物指標,提升了我國在南大洋科學研究中的戰略地位。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1月2日電 (記者王建高 通訊員王敏)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於1月2日返回青島西海岸母港。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2016年的兩次重大增改裝,現成為一艘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滿足海洋科學多學科交叉研究需求的現代化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該船投入使用以來,航跡遍布中國海和太平洋,除執行海洋執法任務外,還多次執行中美海氣合作調查、中日環流調查、西北太平洋環流與研究等國際合作任務。
  • 科普丨南極大洋科考關注些什麼
    自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以來,南極半島海域都是我國南極科考的研究重點。大洋隊科考隊員都在專注於哪些研究?想要獲得哪些樣本和數據?新華社記者帶你走近南大洋上科考作業現場,聽聽科考隊員們的介紹。南大洋中溫室氣體的「物理泵」此次作業航線中完成了西風帶區域內兩條重要的海域斷面考察。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科考船和高端科研設施聯網共享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支撐平臺來源於中科系10艘科考船組成的譜系化科考船隊,以及分布在北京、上海、青島、煙臺、廣州、三亞等城市的海洋領域大型儀器裝備的聯網運行,統一管理。「我們的目標是,把中科院所有高端海洋領域重大設施組成集群,面向國內外實現高度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