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過長假時,青島有群科學家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

2020-10-04 青島晚報掌控全媒體

10月的西太平洋,美麗靜謐。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科學」號考察船的隊員們,在遠洋大海度過了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

「在海上過節、過年,對我們來說也算是『常態化』的工作狀態了。」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該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及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70名船隊員,研究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

海水的流動,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西太平洋的暖池,相當於人類的心臟。中科院海洋所深耕西太平洋近40年,推動了由我國發起並主導的「西北太平洋海洋氣候實驗」(NPOCE)計劃的實施,初步奠定了我國在西太平洋暖池研究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返航途中,恰逢「雙節」,「科學」號在10月1日早上6點,舉行了莊嚴的海上升旗儀式,在西太平洋遙遙向祖國母親表達了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摯的祝福。

國家富強,人民安康。對於「祖國始終在我們身後」這句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張吉昌和樊鋼洲感觸尤深。

張吉昌和樊鋼洲於去年底參加2019/2020漁季科學觀察及海上科學調查任務。張吉昌原本想3月份回國,屆時可以完成項目總結驗收等相關案頭工作,正在照料1歲大孩子的母親也可以回老家照顧身體不好的父親;樊鋼洲出發前,妻子已懷有身孕,他原計劃執行科學觀察任務一段時間,待輪換觀察員登船後,可以回國照料待產的妻子。但是,這些計劃都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輪換人員出不去,船上人員回不來,他們已連續在南極海域漂泊9個多月。

近日,在祖國的關懷下,他們正從南極歸來。他們的堅守,為我國持續獲取寶貴的第一手科研數據,為評估南極磷蝦資源量及其分布,支撐我國南極磷蝦漁業國際履約和磷蝦產業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每逢佳節倍思親。其實,除了海洋所和黃海所,雙節期間青島多個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都紮根在南海、西太平洋和南極等深海大洋,他們把滿腔的愛國熱情奉獻給祖國的海洋科考事業,正不斷向著海洋強國夢奮力邁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相關焦點

  • 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
    2020年10月4日青島日報01版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該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及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70名船隊員,研究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
  • 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舉行
    2月13日,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在青島舉行。海洋所副所長侯一筠、王啟堯,山東省科技廳、青島國家海洋科學中心、青島市科技局、中國海洋大學、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所、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廣州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單位的代表和專家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主持。侯一筠代表所領導班子致歡迎詞,柴育成、常旭分別在會上做了講話。
  • 海洋所發現南極磷蝦「避難所」!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磷蝦種群正在恢復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7日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觀點,認為南極磷蝦在主要聚集區豐度減少,但通過新的避難所正呈現一定的恢復力。中科院孫松團隊通過整合2013/2014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南極磷蝦樣品數據、KRILLBASE南極磷蝦資料庫(1926-2016)和南極磷蝦穩定同位素元數據等多個大資料庫,研究發現,在環境快速變化的大西洋扇區南極磷蝦豐度減少,相對穩定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成為南極磷蝦的避難所,能夠比一個世紀之前容納更多的磷蝦種群
  • 我國科學家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觀點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8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松帶領的科研團隊近日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的觀點:南大洋食物網的關鍵物種——南極磷蝦通過新的避難所對南大洋主要棲息地快速升溫和海冰減少呈現一定恢復力。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發現南極磷蝦 「避難所」
    據介紹,孫松研究組聯合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英國南極局、那不勒斯動物所和墨西拿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整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Discovery航次之後全球唯一一次單季節環南極航次)南極磷蝦樣品數據、KRILLBASE南極磷蝦資料庫(1926-2016)和南極磷蝦穩定同位素元數據等多個大資料庫並進行研究,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系列新觀點,從更廣的環南極尺度上提供了新的視角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發現南極磷蝦「避難所」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研究員孫松研究組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的觀點。據介紹,孫松研究組聯合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英國南極局、那不勒斯動物所和墨西拿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整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Discovery航次之後全球唯一一次單季節環南極航次)南極磷蝦樣品數據、KRILLBASE南極磷蝦資料庫(1926-2016)和南極磷蝦穩定同位素元數據等多個大資料庫並進行研究
  • 全球暖化新鐵證!海水太暖了磷蝦逐漸移向南極
    全球暖化出現最新鐵證!科學家表示,受到海洋變暖影響,被企鵝、鯨魚和人類捕食的物種磷蝦(krill),已逐漸向南極洲移動。綜合外媒報導,科學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過去90年來,身長約6.5釐米磷蝦,已南遷約440公裡。
  • 南極有75億噸磷蝦,十隻就相對於半斤牛肉!科學家:保存很困難
    1977 年有人說4450萬噸,1981年有資料說1億噸~4億噸,1987 年又有人估測說8億噸~50億噸,還有學者認為南極磷蝦最多時可達75億噸。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要搞清南極磷蝦總的蘊藏量,需要兩個太陽黑子周期年,即22年。  實際考察表明,磷蝦確有較大的年際變化。磷蝦有時能聚成一個相當大的群體,範圍可達幾平方千米,厚度在5米~10米之間。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航次分為兩個航段,中間靠泊密克羅尼西亞波納佩港補給,張林林研究員和胡石建研究員分別擔任第一、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賈凡副研究員和王富軍副研究員擔任隊長,孫其軍擔任船長。
  • 「南極磷蝦」節前上餐桌
    「南極磷蝦」節前上餐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09.25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萌 通訊員 周健偉    本報訊 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今年2月底起航的我省第一艘赴南極作業漁船「明開」輪歷經長途跋涉和捕撈作業
  • 青島漁船首赴南極捕回千噸磷蝦
    運輸南極磷蝦的船隻抵達青島港    青島新聞網9月24日訊 中秋節吃貨們有口福了!近日,青島「明開」輪首航南極捕獲的千噸南極磷蝦運回青島,這兩天就將在市南的大超市開售,每斤的價格在25元至35元之間。據了解,這是青島首次運回自捕的南極磷蝦產品。
  •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項目以暖池變異為核心科學問題(「一個核心」),以「影響暖池變異的關鍵海洋環流動力過程」和「暖池變異影響ENSO和東亞季風的過程與機理」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兩個基本點」),以「熱帶西太平洋-中太平洋之間的緯向過程
  • 探秘|南極磷蝦不是蝦?南極磷蝦麵面觀
    南極磷蝦是不是蝦?對於這個問題,52%的人答案是肯定的,他們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和其他蝦一樣,南極磷蝦也是一種甲殼類動物,其名字裡就有一個「蝦」字,那肯定是蝦了。另外,有圖有真相,看看南極磷蝦的照片,這標準的身形,怎麼可能不是蝦呢?
  • 海洋所等在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發現,在環境快速變化的大西洋扇區磷蝦豐度減少,相對穩定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成為南極磷蝦的避難所,比一個世紀前容納更多的磷蝦種群。南極磷蝦是南大洋高營養級生物的重要餌料,南大洋的漁業管理和保護是基於生態系統和食物網的尺度,這需要研究人員了解南大洋不同區域食物網的結構和差異。該研究還提供環南極南極磷蝦同位素基底值,對開展南大洋食物網結構及模型研究具有科學價值。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南極磷蝦新「避難所」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9月27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近日,該所研究員孫松團隊聯合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英國南極局、那不勒斯動物所和墨西拿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整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Discovery航次之後全球唯一一次單季節環南極航次)
  •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和未來」鰲山論壇在青島國家實驗室舉辦。  專家一致認為,西太平洋氣候系統是全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屬的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水溫度最高的洋區,在ENSO循環、東亞季風、南海季風的爆發和副熱帶高壓系統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全球特別是東亞地區氣候系統和社會生產生活具有重要影響。
  • 深海鮮探秘南極,走進磷蝦的世界高峰論壇在青順利舉行
    2020年6月14日,「發展藍色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探秘南極,走進磷蝦的世界」高峰論壇在青島藍色矽谷港中旅(青島)海泉灣度假區順利舉行。來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曾任中國第26次和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長城站的陳波站長;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崔球博士;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EPA DHA專利持有人,高級健康管理師張暉教授;南極磷蝦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山東道姆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全榮董事長、李為國總經理及周越主任;青島深海鮮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澤坤、副總裁吳全先、青島市場負責人陳萌先生等嘉賓出席此次論壇
  • 不是蝦的南極磷蝦
    你知道什麼是南極磷蝦嗎?南極磷蝦名字叫蝦,看起來像蝦,卻和平時在市場上所見到的蝦有所不同。從分類上看,磷蝦其實不是蝦,而是介於浮遊動物和遊泳動物之間的一種甲殼類生物。它們與其他長尾類蝦外觀有所不同,長有指狀足鰓,具有發光器,胸肢沒有分化、都為雙肢型。
  • 南極磷蝦功能與研發學術交流會在青舉行
    6日,在青島大學學術交流中心隆重召開了南極磷蝦功能與研發學術交流大會。本次大會是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主辦,中國南極磷蝦產業聯盟,青島深海鮮科技有限公司協辦,青島陽光華齡健康諮詢有限公司承辦。
  • 海洋所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觀點
    而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西南極海域的快速變暖使得此區域磷蝦豐度顯著降低,這也為南大洋的保護敲響了警鐘。孫松團隊研究顯示,在環境快速變化的大西洋扇區磷蝦豐度減少,相對穩定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成為南極磷蝦的避難所,能夠比一個世紀之前容納更多的磷蝦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