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西太平洋,美麗靜謐。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科學」號考察船的隊員們,在遠洋大海度過了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
「在海上過節、過年,對我們來說也算是『常態化』的工作狀態了。」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該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及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70名船隊員,研究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
海水的流動,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西太平洋的暖池,相當於人類的心臟。中科院海洋所深耕西太平洋近40年,推動了由我國發起並主導的「西北太平洋海洋氣候實驗」(NPOCE)計劃的實施,初步奠定了我國在西太平洋暖池研究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返航途中,恰逢「雙節」,「科學」號在10月1日早上6點,舉行了莊嚴的海上升旗儀式,在西太平洋遙遙向祖國母親表達了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摯的祝福。
國家富強,人民安康。對於「祖國始終在我們身後」這句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張吉昌和樊鋼洲感觸尤深。
張吉昌和樊鋼洲於去年底參加2019/2020漁季科學觀察及海上科學調查任務。張吉昌原本想3月份回國,屆時可以完成項目總結驗收等相關案頭工作,正在照料1歲大孩子的母親也可以回老家照顧身體不好的父親;樊鋼洲出發前,妻子已懷有身孕,他原計劃執行科學觀察任務一段時間,待輪換觀察員登船後,可以回國照料待產的妻子。但是,這些計劃都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輪換人員出不去,船上人員回不來,他們已連續在南極海域漂泊9個多月。
近日,在祖國的關懷下,他們正從南極歸來。他們的堅守,為我國持續獲取寶貴的第一手科研數據,為評估南極磷蝦資源量及其分布,支撐我國南極磷蝦漁業國際履約和磷蝦產業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每逢佳節倍思親。其實,除了海洋所和黃海所,雙節期間青島多個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都紮根在南海、西太平洋和南極等深海大洋,他們把滿腔的愛國熱情奉獻給祖國的海洋科考事業,正不斷向著海洋強國夢奮力邁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