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研究員孫松研究組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的觀點。該團隊認為,南大洋食物網的關鍵物種——南極磷蝦通過新的避難所對南大洋主要棲息地快速升溫和海冰減少呈現一定的恢復力。
據介紹,孫松研究組聯合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英國南極局、那不勒斯動物所和墨西拿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整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Discovery航次之後全球唯一一次單季節環南極航次)南極磷蝦樣品數據、KRILLBASE南極磷蝦資料庫(1926-2016)和南極磷蝦穩定同位素元數據等多個大資料庫並進行研究,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系列新觀點,從更廣的環南極尺度上提供了新的視角,為南極周邊海洋保護區建設和磷蝦漁業的合理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研究指出,南極磷蝦在環境快速變化的大西洋扇區豐度減少,相對穩定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成為南極磷蝦的避難所,能夠比一個世紀之前容納更多的磷蝦種群,即南極磷蝦通過新的避難所對南大洋主要棲息地快速升溫和海冰減少呈現一定的恢復力,確定和保護這些區域在今後的南極保護區研究至關重要。
研究還提供了第一份環南極南極磷蝦同位素基底值,對於開展南大洋食物網結構及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項研究由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共享數據和觀點合作共同完成,成為南大洋研究的國際合作範例,研究結果引起國內外同行廣泛關注。(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