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東海水產研究所的捕撈與漁業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洪亮在科考船工作。
東方網記者劉輝7月10日報導:假如給你一次機會,你願意奔赴南極科考嗎?假如路途艱辛、再來兩次呢?2005年,來自上海東海水產研究所的黃洪亮首次踏上南極科考的徵程。2009年、2011年他冒著危險再赴地球之南「約會」磷蝦。
「初到南極與想像完全不一樣」
2005年,國家開發南極磷蝦資源的預研究課題開始執行,東海水產研究所的捕撈與漁業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洪亮,首次踏上南極科考的徵程。
通往南極的徵途異常艱辛。當「雪龍號」在南印度洋遭遇氣旋穿越西風帶時,強烈的風暴使整個大洋沸騰。黃洪亮同志以堅強的毅力主動承擔起幫助集體進行現場採集和處理數據的工作。
路途艱難不說,磷蝦科考進展也舉步維艱。「剛到南極的時候和我們想像的計劃完全不一樣,根本看不到磷蝦集群情況。」南極科考困難一個接著一個,黃洪亮只能把原先計劃推到重來。
他通過不斷重複分析探測影像,發現磷蝦資源分布規律——多集中在島嶼周邊。「由于洋流帶來的潮漲潮落,磷蝦更多集中在島嶼富營養區域。」
抓住了這條規律,他和他的團隊掌握了南極磷蝦資源分布、捕撈技術和作業環境等基本參數,為我國南極磷蝦商業性開發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圖片說明:目前,黃洪亮致力於開發新型捕撈裝置。
開發新型裝置助力大國形象
2008年初,國務院批覆了中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項目。2009、2011年,黃洪亮同志再次受命出發。作為現場首席科學家、海上總指揮,黃洪亮帶隊開展了我國首次和第2次南極磷蝦商業性開發探捕調查。
「在南極科考,基本上沒有重複的路線,半個小時冰山就可能把路吞沒。」由於南極的海域冰山林立且行蹤不定,黃洪亮的科考船往往去科考點的時候還有路,返回的時候就得另闢蹊徑了。
商業性捕撈與科學考察任務不同,有產量的要求、成本的核算、時間的限制和產品的銷售等。為此,作為首席科學家和總指揮,黃洪亮要及時解決捕撈過程中漁具擴張差、捕撈效率低等實際問題;監督磷蝦商業性開發過程中的履約行動,樹立我國在南極海洋生物開發利用中的負責任捕撈大國形象。
不僅如此,黃洪亮還積極收集國內外最新進展,提出的「小網目、小網口單層網衣結構專業南極磷蝦拖網網具」和「中空型雙曲面拖網網板」分獲了國家發明專利。「這些都已經用於目前的南極科考,捕撈效率明顯提高,單位時間捕撈產量已達到國外同類型船先進水平。」黃洪亮介紹到。
截至到2016年,捕撈船隊圓滿完成各項調查任務,捕撈量達到1.5萬噸,實現了我國商業性開發南極漁業資源的戰略行動。
圖片說明:2005年,黃洪亮擔任第22次南極科學考察臨時黨委委員、南大洋科考隊隊長兼支部書記。
把黨員形象帶到南極科考點
2005年的首次科考,黃洪亮就擔任第22次南極科學考察臨時黨委委員、南大洋科考隊隊長兼支部書記。在整個探捕過程中,黃洪亮和其他團隊成員為了科考辛勤付出、不惜勞累,基本上沒有睡過一個完整覺。
記者採訪中,東海所原黨委書記樊國強介紹黃洪亮助人為樂,踏實肯幹。這位老領導講述了黃洪亮一次驚心動魄的經歷。當時科考船上有一位負責氣溶膠採集和分析的女研究生,每逢惡劣天氣她的工作就極具危險性。
有一次風浪特別大,為了氣溶膠採集特有的記錄,黃洪亮主動攀上旋梯,頂著呼呼的風聲,隨著船的起伏爬到頂部完成採集。「如果出現差池,我可能就永遠消失在海裡了。」他自己也承認這項工作的確很冒險。
長年戰鬥在海上,黃洪亮坦陳,海洋科考工作需要隊員更加勇敢。為了提高戰鬥精神,平常就喜歡運動的黃洪亮,冒出了舉辦體育比賽的想法,「在南極組織了一場足球賽,大家玩得很開心,隊員最後還拿到了冠軍。」
近幾年,在黃洪亮率先垂範下,捕撈與漁業工程實驗室先後榮獲榮譽稱號,他本人也被授予2014年度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2009-2010和2011-2013年度上海市農辦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作為一個海洋漁業崗位上的黨員,黃洪亮從未懈怠。他正利用其開展環極考察取得磷蝦開發經驗,為我國南極磷蝦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著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