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溫度鹽度剖面觀測並進行深海水樣的採集(水下拍攝)

 

 

科考隊員進行深海潛標玻璃浮球和聲學釋放器的回收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儀的布放(水下拍攝)

 

 

 

1月2日,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返回青島母港。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我國科學家已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王凡表示,本航次的最大亮點在於首次成功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科學家可在辦公室實時掌握大洋的動力狀況,改變了以往潛標數據只能每年回收一次的情況,成功破解了這一世界級海洋觀測難題。

 

據介紹,本項目2016年組織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等單位,聯合開展了深海潛標數據實時傳輸的技術攻關,研發了無線水聲通信和有線數據傳輸兩種方案,可將深海觀測數據進行實時採集並通過衛星傳輸回岸基辦公室。在本航次中上述兩種方案都成功予以實施。數據的實時傳輸將加速我國海洋業務化預報系統的完善和科研成果的產出,必將提高我國海洋環境和氣候的保障預測能力。

 

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實現穩定運行

 

記者了解到,2016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的組成部分,調查內容實現了多學科、多尺度和多水層的全覆蓋,更加突出對1000米以深深海大洋的觀測,更加突出對海洋小尺度湍流混合的全水層精細化觀測,全面服務走向深海的國家戰略。通過對觀測網絡設備的維護和優化,大洋上層洋流觀測的垂直解析度已達到8米,大洋深層洋流和溫度觀測的垂直解析度達到500米,全部觀測要素的時間解析度達到1小時。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經過我國科學家3年多的自主建設,成功獲取了熱帶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連續2-3年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將為我國科學家探索研究熱帶西太平洋環流的三維結構、暖池變異及其對中國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寶貴數據資料。隨著觀測網絡數據的逐年連續積累,對科學家研究解讀深海大洋所起的支撐作用將呈指數型增長。

 

潛標布放和回收作業實現標準化、批量化和常態化

 

「我們已經建立起一支年輕有為的科考隊伍,通過對3年來航次調查的大數據統計分析,量化評估了各項工程技術指標,用於指導航次的科學規劃、潛標的優化設計和作業的合理安排,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觀測網建設和維護的科學工作流程,將為我國大洋觀測網建設提供示範。」王凡介紹,本航次歷時54天,航程7800餘海裡,成功回收2015年布放在這個海域的11套深海潛標和300餘件觀測設備,並重新布放14套深海潛標和440餘件觀測設備,再次刷新了單一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潛標觀測設備數量最多的世界紀錄。

 

 

相關焦點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 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近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範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實現1小時1次實時傳輸。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此外,專家團隊突破了深海可靠的電纜破斷與電控釋放等衛星通信單元發射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適合深海長期連續觀測的系列深海潛標——「海洋動力過程定時通訊潛標」,並開展了大量長期海上應用檢驗,性能可靠、工作穩定,有效提高了潛標觀測數據的時效性。相關研發成果獲4項國際發明專利及8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大幅提升了我國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長期觀測水平,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深遠海定點連續觀測技術的發展。
  •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1/4) "← →"翻頁
  •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啟航赴西太平洋科考
    央廣網青島11月26日消息(青島臺記者楊有宗)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今天在青島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相關觀測網升級及洋流觀測任務。
  • 科學一號成功回收深海6000米潛標 數據為國際首次
    為中國海洋研究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一號(本網資料圖片)  齊魯網青島8月4日訊(記者 譚文寶 通訊員 劉洋)8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學考察任務
  • 南海上「織」出的觀測網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海洋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海洋大學專項經費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實現了惡劣海況下潛標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有效提高了觀測數據的時效性,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動力環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
  • 「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科考隊員對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潛標進行維護升級。本航次中,「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了4次萬米下潛,在高精度深度探測、機械手作業、聲學探測與定位、高清視頻傳輸等方面創造了我國潛水器領域多項第一。作為集探測與作業於一體的萬米深潛裝備,「海鬥一號」在國內首次利用全海深高精度聲學定位技術和機載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方法,完成了對「挑戰者深淵」最深區域的巡航探測與高精度深度測量,獲取了一系列數據資料。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他與日本海洋學家吉田耕造合作於1957年發表的上升流理論模式迄今仍被廣泛採用。 1958至1960年,海洋所全程參加了首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這一裡程碑事件。毛漢禮擔任這次調查專家組組長,他帶領物理海洋研究室和其他單位開展了中國近海溫度、鹽度和密度等相關調查研究,揭示了黃海冷水團的成因、變化規律和中國海海流系統的結構及其與外海流系相互關係等,奠定了我國物理海洋學的學科基礎。
  • 青島助力我國「兩洋一海」 實時觀測實現跨越式發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牽手」海大構建先進實時觀測系統
    近日,青島助力我國海洋科考再迎跨越式發展。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共同承擔的西北太平洋綜合科考航次在黑潮延伸體海區的科考任務順利結束,完成了我國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實時定點觀測系統一期構建。這也標誌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兩洋一海」,即「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關鍵海區深海實時觀測能力建設實現了全面跨越發展。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中科院海洋所孫虎元研究員首次進行了3000米以深分層海水腐蝕性試驗,獲得西太平洋5000米深度國產X80鋼腐蝕速率的連續觀測數據。廈門大學黃邦欽課題組首次在西太平洋沿赤道斷面獲得了大空間尺度的高解析度、高靈敏度浮遊生物呼吸數據。中科院海洋所郭術津博士首次調查了馬裡亞納海溝鄰近海域固氮藍藻的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
  • 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
    近日,由西工大研製的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研究團隊牽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經過近1年的精心準備,完成了萬米全水深聲學潛標的設計、研發、測試以及馬裡亞納海溝聲學觀測實驗方案的設計論證。
  • 總書記的牽掛丨攻克關鍵技術,讓深海大洋更「透明」
    其中讓他最為驕傲的,是基於北鬥衛星實現了6000米深海全水深大容量數據實時傳輸,率先解決了國際上一直都無法解決的深海潛標數據回傳問題。潛標是一種用於定點收集深海數據的觀測儀器。在海洋大數據中心,王凡操作一臺平板電腦,向記者展示了布設在西太平洋的潛標實時回傳的深海環境數據,從幾百米到幾千米不同水深的溫度、鹽度、溼度、流速等,動動滑鼠就一目了然。
  • 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本報訊(記者 蘭聖偉)8月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山區進行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的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成功布放了1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這是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布放該系統。該系統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研製,設備主體由16個培養倉、原位環境監測傳感器、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
  • 「全深海慧眼」系統助力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團隊圍繞全海深成像技術中深海高壓下光學幹艙密封、水體折射率變化帶來像差、水體中成像色彩失真等關鍵問題深入開展研究工作,通過構建多參數像差校正的水下成像光學系統及水下圖像增強模型,突破大開孔結構、超彈性密封件接觸應力分布、超高耐壓觀察窗等關鍵工藝,突破多路超高清視頻實時採集及傳輸、高精度3D同步拍攝等關鍵技術,使攝像機具有水下光學變焦、實時本地存儲、實時傳輸、實時觀看、遠程控制等功能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領銜,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浙江大學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海氣界面觀測浮標的全系統國產化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