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力量」助力 我國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8日訊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5700米深海海域,第一次實現了1000米級大深度溫鹽深流剖面觀測,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深海示範運行。據悉,這個由四家單位參與完成的「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離不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貢獻。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中國研發CTD傳感器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在西太平洋成功布放
央視新聞9月3日消息,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搭載該中心自研專用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成功,標誌著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完全國產化進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本航次計劃布放4臺COPEX型漂流剖面探測浮標,測量深度為0~2000m,均配置該中心自主研製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專用CTD傳感器,其中3臺採用北鬥衛星通訊方式,1臺採用銥星通訊方式。8月3日,編號為950213的浮標在巴士海峽以東,黑潮附近區域布放。目前,該浮標運行正常,並捕捉到一個黑潮脫落渦,截止8月24日,已完成12個0~2000m剖面的測量任務並回傳數據。
-
自然資源部:我國自主研發的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在西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搭載該中心自研專用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成功,標誌著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完全國產化進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本航次計劃布放4臺COPEX型漂流剖面探測浮標,測量深度為0~2000m,均配置該中心自主研製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專用CTD傳感器,其中3臺採用北鬥衛星通訊方式,1臺採用銥星通訊方式。8月3日,編號為950213的浮標在巴士海峽以東,黑潮附近區域布放。目前,該浮標運行正常,並捕捉到一個黑潮脫落渦,截止8月24日,已完成12個0~2000m剖面的測量任務並回傳數據。
-
自然資源部:基於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浮標成功布放太平洋海域
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已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至此,該中心研製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和FZS3-1型表面漂流浮標均可採用銥星通信傳輸數據。
-
全自動水文氣象浮標布放青海湖(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金泉才 通訊員巨秉中攝影報導 近日,青海省氣象部門成功將SQFB型全自動水文氣象觀測浮標布放投入青海湖使用。該系統是全自動無人值守的遙測浮標系統,將開展青海湖湖面上風速、風向、溫度、溼度、氣壓、太陽輻射等氣象要素和湖水中溫度、鹽度兩個水文參數的自動連續觀測,並把獲取的數據經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傳送到北京衛星氣象中心地面接收站。 圖為投放在青海湖的浮標。
-
銥星通信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布放太平洋
本報訊 近日,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該浮標搭載了該中心自主研製的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專用溫度、鹽度、深度傳感器,標誌著浮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
-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
-
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探索藍色未知世界!
多年前,海洋和大氣科學家聯合推出了一個全球海洋觀測試驗項目,構想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裡布放一個衛星跟蹤浮標,總計3000個。一個龐大的Argo(英文是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全球海洋觀測網由此形成。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06號綜合觀測研究浮標系統順利完成大修並重新布放,進入新一輪觀測周期。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站長劉長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的浮標和潛標從設計、建造到布放、維修和大修,都是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可靠。」 據劉長華介紹,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依託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成,為我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區域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產業健康發展、防災減災、國防安全等提供數據支撐,為應急處理突發事件提供調查手段和科學依據。
-
青島助力我國「兩洋一海」 實時觀測實現跨越式發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牽手」海大構建先進實時觀測系統
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共同承擔的西北太平洋綜合科考航次在黑潮延伸體海區的科考任務順利結束,完成了我國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實時定點觀測系統一期構建。這也標誌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兩洋一海」,即「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關鍵海區深海實時觀測能力建設實現了全面跨越發展。
-
基於北鬥的海嘯浮標於南海布放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可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技術人員正在吊放海嘯浮標下水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
-
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
近日,由西工大研製的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研究團隊牽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經過近1年的精心準備,完成了萬米全水深聲學潛標的設計、研發、測試以及馬裡亞納海溝聲學觀測實驗方案的設計論證。
-
中日韓聯合開展海上觀測,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朱小華說:「琉球島鏈位於東海陸坡外沿,將西北太平洋的西邊界流分成東海黑潮、琉球海流兩個部分。琉球群島被這兩支西邊界流包夾起來,如同一個『三明治』。」黑潮以強流而聞名、琉球海流以潛流而著稱。這兩支動力特徵迥異的西邊界流通過島嶼間的海峽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慶良間海峽、吐噶喇海峽是琉球島鏈中最深和最寬的關鍵通道,在太平洋和東海水交換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