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2021-02-15 海洋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

技術人員正在吊放海嘯浮標下水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有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這兩套海嘯浮標是第四代多功能集成浮標系統,擁有水文氣象觀測等多項功能,浮標標體、錨系均在國內自主設計生產,既降低成本又便於維護。浮標依託我國北鬥衛星通訊系統,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兩套海嘯浮標與其他近岸水文氣象觀測浮標和通訊網絡等,共同構成了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2016年3月16日,列席全國兩會的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曾在經過「部長通道」時表示,經過聯合國批准,中國正在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這兩套海嘯浮標正是我國海嘯監測預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承擔著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的任務,是我國推動周邊海洋合作,履行國際職責和義務,深入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機構。此次兩套浮標的布放,對我國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成員的職責和義務、為南海沿海地區提供防災減災公益服務具有重大意義。

來源:中國海洋報

中國海洋網通訊員招募令:

為了給廣大海洋愛好者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和機會,進一步豐富中國海洋網的原創內容,現面向全國招募通訊員,並向社會各界人士廣泛約稿,我們將選取有價值的原創內容在海洋網及海洋網微信平臺進行推送。同時,成為我們的通訊員後,您還將獲得「中國海洋網通訊員」榮譽證書,參加我們定期舉辦的培訓及相關活動。

了解詳情請加工作QQ:2640898331

版權聲明:中國海洋網致力於好文推送,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實原作者姓名,在這裡對你們表示深深的歉意。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留言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熱點】海嘯監測「雙保險」!基於北鬥的海嘯浮標於南海布放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可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海嘯浮標實時監測是國際公認的最有效的海嘯監測手段,我國已在南海馬尼拉海溝西側部署了海嘯監測浮標,實現了對南海潛在地震海嘯源區的實時監測和預警。  快速準確的海嘯數值模擬及預報技術是海嘯預警的關鍵。
  • 國家海洋局: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榮啟涵)6月8日第九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訊 記者沈慧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在人們以往對於自然災害的印象中,海嘯似乎有些陌生。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海嘯災難頻發。
  • 紐西蘭將部署海嘯監測系統
    新華社惠靈頓12月11日電(記者盧懷謙)紐西蘭政府11日宣布,將部署一個海嘯深海評估和報告(DART)浮標網絡。  紐西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溫斯頓·彼得斯和民防部長皮尼·赫內爾共同宣布了這一消息。彼得斯表示,紐西蘭和太平洋地區特別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擁有適當的警報系統至關重要。
  • 紐西蘭將部署浮標網絡監測海嘯 可為南太多國提供預警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紐西蘭政府11日宣布,將部署一個海嘯深海評估和報告(DART)浮標網絡。紐西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溫斯頓·彼得斯和民防部長皮尼·赫內爾共同宣布了這一消息。DART浮標是唯一經過反覆驗證的技術,可在海嘯的波浪到達海岸前確認海嘯。赫內爾說,由15個浮標組成的網絡可以為紐西蘭克馬德克群島海溝和希庫朗伊海溝產生的海嘯提供早期監測和預警。據稱,新系統能夠在海嘯發生時快速確認,並通過公共警報系統提供更準確的海嘯警報。據報導,這套浮標網絡還可以為多個南太平洋國家提供海嘯監測和預警信息。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廣東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
    本報訊(記者 孫安然 通訊員 肖乃花)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
  • 海嘯預警,爭取寶貴的兩小時—新聞—科學網
    中國在南海布設的「海嘯哨兵」,可以提前兩小時發出警報:海嘯來了! 「印度洋海嘯後,全世界都開始重視預警。雖然中國海嘯的機率不大,但我們仍然積極行動。」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研究員商紅梅說,2012年,當時的國家海洋局啟動了海嘯預警浮標研發與應用示範項目。 中國2017年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系統。浮標位於馬尼拉海溝附近,那裡是中國海嘯最可能的策源地。
  •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連發!另有當地官員表示,此次地震和海嘯造成的失蹤人數可能多達5000人。這意味著,該地震海嘯災害是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災害以來,人員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頻發,是否意味著環太平洋地震帶進入活躍期?
  • 專家稱海嘯不可預測只能預警 預警準確率僅25%
    專家分析認為,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初看起來易於遭受海嘯襲擊,但有史以來確切的海嘯記錄確實並不多,這可能與我國幾個海域外側有數道島鏈環繞圍護有關,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在我國,主要存在三大地震海嘯高風險區:臺灣周邊地區、南海周邊地區和東海沿岸地區,對海嘯的預警和監測需要進一步加強。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已設40多個地震臺站提前預警;我國發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仍具有遭受海嘯災害的風險  12月26日下午,中國地震局舉行專家訪談活動,當天是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專家們對地震海嘯的成因、危害和災害防範工作進行了解讀。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
  • 中科院專家支招:應對海嘯有「三板斧」
    為此,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盛安研究員,對此次海嘯作出解讀。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我國近海並非海嘯多發區羊城晚報北京訊 特派記者魯釔山、張演欽、許琛、程行歡報導:「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浪很高,有8到10米。
  • ...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 為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准,由中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城海嘯預警中心當天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該書是我國乃至國際上第一部聚焦海嘯實時預警技術和海嘯預警中心能力建設的專著,是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數十年海嘯預警研究和業務化應用工作的系統性總結。就像中國科學院巢紀平院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本書中提及的海嘯業務系統、模型和軟體均為我國自主研發,均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裝備」。
  • 中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已設40多個地震臺站提前預警;我國發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仍具有遭受海嘯災害的風險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12月26日下午,中國地震局舉行專家訪談活動,當天是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專家們對地震海嘯的成因、危害和災害防範工作進行了解讀。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目前,我國正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境外設置了40多個臺站監測海上地震活動。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開始服務周邊9國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王立彬)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5 日正式運行,開始為南中國海周邊9國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准,由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目前,我國正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境外設置了40多個臺站監測海上地震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丁志峰,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對地震海嘯的成因、危害和災害防範工作進行了解讀。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運行,將為9個國家提供海嘯監測預警...
    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開始運行。該預警中心此前已於2018年1月26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據介紹,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太平洋海嘯預警業務中心將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南海及其周邊海域是環太平洋地區中地震和海嘯活動較為活躍的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