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2020-12-04 澎湃新聞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連發!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10月16日發布兩則地震海嘯消息:北京時間8時28分、9時3分,洛亞蒂群島東南新喀裡多尼亞海域接連發生6.6級、6.8級淺源地震,觀測結果表明未引發海嘯。

半個多月前的9月28日,同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印度尼西亞發生7.5級地震,並在震中南側70公裡的帕盧灣引發強烈局地海嘯,造成嚴重傷亡。根據當地政府10月7日公布的最新消息,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1763人,另有265人失蹤。另有當地官員表示,此次地震和海嘯造成的失蹤人數可能多達5000人。這意味著,該地震海嘯災害是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災害以來,人員傷亡最嚴重的一次。

地震頻發,是否意味著環太平洋地震帶進入活躍期?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負責人原野16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環太平洋地震帶6.5級以上的海底強震僅發生6次,特別是4月至7月,環太平洋地震俯衝帶活動進入「真空期」,這在過去數十年都十分罕見。但自8月以來,全球進入「震動」模式,海底強震頻發,部分引發海嘯並造成嚴重災害。

接連發生的地震活動之間是否有關聯?

自然資源部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員劉保華認為,依據目前的科技手段,還找不到他們之間有聯繫或者沒有聯繫的確鑿證據。

劉保華解釋,對陸地上的地震,人們可以通過建立密集的地震臺站等方式,監測地震信號,但目前對海底地震的監測手段還極其有限,海底地震監測臺站密度、精度相對低,數據也不能實時傳輸。這也是目前國際同行遇到的共同難題。

原野表達了類似觀點。

「目前人類對地球內部的觀測和預測能力遠遠不夠,尚無法揭示地球內部活動的周期性。」在原野看來,海底地震引發的同震位移會引發海面波動,海嘯波傳播至近岸導致低洼地帶大範圍淹沒,造成海嘯災害。「觀測站觀測密度不夠、觀測時間序列不長等因素,制約了人類對地震海嘯過程的認識。」

原野舉例說,印度尼西亞擁有超過5萬公里海岸線,因缺乏維護資金加上漁民破壞,22個海嘯浮標已全部「停擺」。驗潮站僅有137個,可用的遠少於此,平均300公裡不到1個。此次海嘯嚴重影響的望加錫海峽內局部岸段,僅有2個驗潮站,但由於維護不當,其中1座已長期不能提供數據,另一座也未觀測到海嘯波動,距離「最近」的可用驗潮站位於震中300公裡範圍外。正因如此,在地震發生不到1小時後,印度尼西亞國家海嘯預警機構即取消預警。

在原野看來,陸上地震造成的後果往往可以到現場找到「證據」,但對海洋地震發生過程,只能通過遙測、反演得到源場信息,正因如此,觀測數據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美國、澳大利亞、智利、俄羅斯等在全球布放了60多個海嘯浮標,存活的30多個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我國在南海布設了兩個海嘯浮標。但原野說,加強數據共享,才能顯著提升地震、海嘯的監測預警能力。

(原題為《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地震海嘯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海嘯監測預警系統以實現自動化
    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海嘯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海嘯預警可在地震後15分鐘內發出2012年12月31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平臺投入業務化試運行,標誌著國家海洋局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海嘯、火山災害預警
    地震災害的監測預警  日本堪稱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  在發生地震時,通過地震災害監測系統,可實時將地震觀測結果傳送到氣象廳,求出震中、震源深度、震級等,迅速發布地震情報、預報、警報。  日本氣象廳還建有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地震預警系統。當震源附近的地震觀測點檢測到地震後,在數秒到一分鐘之內,可以發布5至10次地震情報。
  • 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投入使用 預警時效有望大幅提高
    中國網訊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獲悉,我國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日前正式投入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海嘯預警時效將大幅提高,有望由目前地震發生後20分鐘~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分鐘~15分鐘。在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中,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通過將全球570個和我國25個海嘯預警專業地震臺網實時融合,首次實現了以全球地震自動觸發報警為基礎的海嘯預警標準業務全流程運行,使得海嘯預警所需的分析判斷時間大大縮短。同時,海嘯預警中心還啟用了新一代海嘯監測預警綜合分析信息平臺。該平臺顯著提高了模型的計算效率,並能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範圍內潛在海嘯源區發生的地震海嘯進行預警報。
  • 地球開啟「震動模式」,今年最強地震降臨美國,多國進入緊急狀態
    與此同時,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發布報告稱監測到本次強震之後震中區域又發生多次餘震,提醒震中附近區域民眾進行緊急避難,以免在後續餘震發生時出現人員傷亡。另外美國地質調查局還警告稱此次地震已觸發海嘯預警,請避難人員留意海嘯風險。
  • ...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 為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
    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南中國海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邊緣,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數據顯示,南中國海區域在歷史上曾發生過40多次海嘯。其中1976年發生在菲律賓莫羅灣的8.0級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了8000人死亡。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與伴隨著狂風驟雨的沿岸風浪和風暴潮不同,海嘯巨浪的發生常常伴隨著強烈地面震動、火山噴發和大範圍的海底滑坡。歷史上的海嘯事件中,大約82%發生在太平洋,10%發生在東北大西洋(含地中海),5%發生在加勒比海,3%發生在印度洋。20世紀後半葉,僅在太平洋範圍內發生的災害性越洋海嘯就有5次。
  • 利用海底的暗光纜,構建全球地震監測網絡
    地震發生時她正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塔庫冰川(Taku Glacier),這裡被積雪覆蓋,四周都是聳立的高山。 此次地震是由冰川突然運動引發的。她趕緊在筆記本上記下了時間。拉貝茲是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她正在鋪設一套光纜,今後可用於研究地震——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方法,正在深刻地改變地質學及其相關領域。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運行,將為9個國家提供海嘯監測預警...
    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開始運行。該預警中心此前已於2018年1月26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據介紹,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太平洋海嘯預警業務中心將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南海及其周邊海域是環太平洋地區中地震和海嘯活動較為活躍的區域之一。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據統計,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嘯集中在太平洋,為推進太平洋各區域國家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促進區域內觀測和預警資源共享,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推動建設西北太平洋、南中國海、西南太平洋和東南太平洋4個次區域級預警系統。  為提高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防災減災能力,中國大力呼籲建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
  • 我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投入使用
    原標題:我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投入使用   記者8日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獲悉,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有望使我國海嘯預警時效由目前的地震發生後20—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15分鐘。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地震海嘯信息:菲律賓地震沒有監測到海嘯
    據福建預警發布微信公號8月18日消息,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於2020年8月18日11時2分發布地震海嘯信息:2020年8月18日8時3分(北京時間),菲律賓薩馬島海域(12.01°N,123.96°E)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5.0千米(震級修訂)。
  •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技術人員正在吊放海嘯浮標下水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
  • 隨時可以拉響的海嘯預警
    而地震海嘯不僅是地震所引發的,海底火山爆發、水下坍塌滑坡都有可能引發海嘯,但由於地震造成的海嘯更多且後果往往更嚴重,故以地震海嘯為總名。氣象海嘯則指由氣流、氣壓等因素的急劇變化造成的潮位異常。不過,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因氣象海嘯與地震海嘯的形成動力有巨大差異,人們更多傾向於用「風暴潮」來替代氣象海嘯,如此,海嘯也就成為地震海嘯的通用名或簡稱。
  • 【熱點】海嘯監測「雙保險」!基於北鬥的海嘯浮標於南海布放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可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中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已設40多個地震臺站提前預警;我國發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仍具有遭受海嘯災害的風險陳顒說,這次海嘯波及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緬甸、馬爾地夫等國,遇難者總數2周內就超過了25萬人。除人員傷亡外,建築物等財產損失也非常嚴重。  深海大地震易引發海嘯  據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 專家稱海嘯不可預測只能預警 預警準確率僅25%
    特別是南海東部、菲律賓以西海域是一個對我國威脅最大的潛在地震海嘯源地。  海嘯尚不可預測,只能預警,預警準確率只有25%  於福江說,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海嘯還不能被預報,只能預警。人們還不能準確地預報海底地震的發生,因此海嘯的發生也無法被預測,只是在海底地震發生後進行及時預警。常規方式的海嘯預警準確率較低,通常只有25%。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陳顒說,這次海嘯波及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緬甸、馬爾地夫等國,遇難者總數2周內就超過了25萬人。除人員傷亡外,建築物等財產損失也非常嚴重。  深海大地震易引發海嘯  據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訊 記者沈慧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在人們以往對於自然災害的印象中,海嘯似乎有些陌生。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海嘯災難頻發。
  • 美國研究人員:藉助GPS數據 可迅速準確地發布海嘯預警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藉助全球定位系統(GPS)數據,可以更為迅速和準確地發布海嘯預警。  現階段海嘯預警主要依賴地震監測網絡,在一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耗費超過20分鐘,才能估算出在地震強度和地震波的影響下湧向沿海地區的海浪高度。
  • 海嘯如何預警?--專家詳解現有海嘯預警系統
    這種「水牆」內含有極大能量,海嘯波長很長,可以傳播幾千公裡而能量損失很小。海嘯通常由風暴潮、火山噴發、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發。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嘯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歷史上特大海嘯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引起的。因為能量大、波及範圍廣,海嘯的殺傷力巨大。近年來,全球由各種原因引發的重大海嘯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宮城縣名取市內房屋燃起熊熊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