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有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
-
國家海洋局: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榮啟涵)6月8日第九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
海嘯預警,爭取寶貴的兩小時—新聞—科學網
中國在南海布設的「海嘯哨兵」,可以提前兩小時發出警報:海嘯來了! 「印度洋海嘯後,全世界都開始重視預警。雖然中國海嘯的機率不大,但我們仍然積極行動。」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研究員商紅梅說,2012年,當時的國家海洋局啟動了海嘯預警浮標研發與應用示範項目。 中國2017年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系統。浮標位於馬尼拉海溝附近,那裡是中國海嘯最可能的策源地。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其中,日本南部海槽、琉球海溝、南海東部的馬尼拉海溝,以及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所處的西太平洋島弧帶,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其引發的區域海嘯對我國及南海區域威脅極大。歷史上在我國臺灣島、廣東等地發生過多次破壞性海嘯災害。因此,建立面向南海的海嘯監測預警體系對於中國及南海周邊各國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訊 記者沈慧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在人們以往對於自然災害的印象中,海嘯似乎有些陌生。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海嘯災難頻發。
-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連發!另有當地官員表示,此次地震和海嘯造成的失蹤人數可能多達5000人。這意味著,該地震海嘯災害是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災害以來,人員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頻發,是否意味著環太平洋地震帶進入活躍期?
-
海嘯和海嘯預警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文章對近年來有關海嘯生成、傳播、反演和預警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分析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問題, 討論海嘯預警策略的研究思路, 並展望未來的海嘯研究熱點。在海嘯生成方面,文章分析了目前常用的海嘯生成模型所做的三個假設及其產生的誤差,即忽略地震破裂過程、假設海面抬升與海底變形完全相同以及忽略海水的可壓縮性。
-
紐西蘭將部署浮標網絡監測海嘯 可為南太多國提供預警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紐西蘭政府11日宣布,將部署一個海嘯深海評估和報告(DART)浮標網絡。紐西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溫斯頓·彼得斯和民防部長皮尼·赫內爾共同宣布了這一消息。DART浮標是唯一經過反覆驗證的技術,可在海嘯的波浪到達海岸前確認海嘯。赫內爾說,由15個浮標組成的網絡可以為紐西蘭克馬德克群島海溝和希庫朗伊海溝產生的海嘯提供早期監測和預警。據稱,新系統能夠在海嘯發生時快速確認,並通過公共警報系統提供更準確的海嘯警報。據報導,這套浮標網絡還可以為多個南太平洋國家提供海嘯監測和預警信息。
-
紐西蘭將部署海嘯監測系統
新華社惠靈頓12月11日電(記者盧懷謙)紐西蘭政府11日宣布,將部署一個海嘯深海評估和報告(DART)浮標網絡。 紐西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溫斯頓·彼得斯和民防部長皮尼·赫內爾共同宣布了這一消息。彼得斯表示,紐西蘭和太平洋地區特別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擁有適當的警報系統至關重要。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 歷史海嘯觀測波高與風暴潮、海浪等其它海洋災害不同,海嘯預警是與時間賽跑的「遊戲」。如何在數分鐘之內製作完成海嘯預警產品,對海嘯監測預警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因為如此,國內外對海嘯科學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快速、實時海嘯預警技術上。
-
專家稱海嘯不可預測只能預警 預警準確率僅25%
專家分析認為,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初看起來易於遭受海嘯襲擊,但有史以來確切的海嘯記錄確實並不多,這可能與我國幾個海域外側有數道島鏈環繞圍護有關,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在我國,主要存在三大地震海嘯高風險區:臺灣周邊地區、南海周邊地區和東海沿岸地區,對海嘯的預警和監測需要進一步加強。
-
中科院專家支招:應對海嘯有「三板斧」
為此,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盛安研究員,對此次海嘯作出解讀。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我國近海並非海嘯多發區羊城晚報北京訊 特派記者魯釔山、張演欽、許琛、程行歡報導:「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浪很高,有8到10米。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領銜,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浙江大學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海氣界面觀測浮標的全系統國產化技術研究。
-
怪物級的海嘯,地面溶解...恐龍滅絕前遭遇的那場海嘯有多恐怖?
,遠古霸主恐龍也曾經歷過一場怪物級別的海嘯,2020年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海嘯是怎麼產生的?遇到海嘯怎麼辦因海嘯破壞力巨大,所以人們一直在尋找安全有效的海嘯預警模式及系統,來減小海嘯帶來的損失。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揭牌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高博)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8日在北京揭牌。該中心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承建,將為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中國開展海嘯演習並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海嘯預警測試信息
中新社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阮煜琳)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中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作為南中國海區域的國際海嘯預警發布中心,本次海嘯演習活動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了海嘯預警測試信息。 演習假定中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自然資源部:基於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浮標成功布放太平洋海域
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已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至此,該中心研製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和FZS3-1型表面漂流浮標均可採用銥星通信傳輸數據。
-
中國研發CTD傳感器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在西太平洋成功布放
央視新聞9月3日消息,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搭載該中心自研專用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成功,標誌著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完全國產化進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本航次計劃布放4臺COPEX型漂流剖面探測浮標,測量深度為0~2000m,均配置該中心自主研製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專用CTD傳感器,其中3臺採用北鬥衛星通訊方式,1臺採用銥星通訊方式。8月3日,編號為950213的浮標在巴士海峽以東,黑潮附近區域布放。目前,該浮標運行正常,並捕捉到一個黑潮脫落渦,截止8月24日,已完成12個0~2000m剖面的測量任務並回傳數據。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本任務由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海洋三所負責具體實施。該浮標是我國在中北太平洋布放的第一套浮標,也是我國布放在太平洋最「東」的浮標。該浮標不僅可以觀測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溼度、波浪、海流等常規水文氣象要素,而且通過感應耦合傳輸技術能夠實時觀測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和深度等數據,此外,該浮標還首次安裝了海氣通量觀測系統和化學要素觀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