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2020-11-30 中國政府網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目前,HX2海嘯浮標系統運行正常,監測數據通過海事衛星實時傳至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今後南海如果發生海嘯,東南沿海一帶至少提前兩個小時得到預警。

    據悉,此前我國曾於2011年成功布放過海嘯浮標,因故多次遭到毀壞。今年,我局又重新組織布放全新的海嘯浮標。HX2站位海嘯浮標是我國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實時監測海嘯波動。它監測到的數據能及時確定是否發生海嘯以及所發生海嘯的大小程度,為海嘯預警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據相關技術人員介紹,南海潛在海嘯源區如發生海嘯,HX2站位海嘯浮標可短時間內監測到海嘯波動,並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至少兩個小時的預警時間。

    此次海嘯浮標布放作業由南海工程勘察中心實施。為了保證浮標布放成功,南海分局多次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調研、協商,與廠家技術人員提前抵達廣州,在出航前對浮標系統、工具、設備、5噸多的重塊、4000多米長的錨系等進行裝船並安裝,反覆確認浮標系統狀態。局預報減災司王鋒司長在南海分局林端副書記等相關領導陪同下全程察看了浮標接收系統搭建、測深系統安裝以及設備裝船、調試,並對即將出航作業的浮標布放團隊鼓舞士氣。

    5月2日,當作業船隻到達預定布放地點後,南海工程勘察中心浮標布放團隊按照規範的業務流程,首先進行了水體測深,並在浮標專家指揮下依次將水下單元、水面浮標、錨鏈等分別布放於海中。整個布放作業過程順利。

    國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浮標的成功布放,將有效提升我國海嘯監測預警能力,對海洋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 呂佳

相關焦點

  • 【熱點】海嘯監測「雙保險」!基於北鬥的海嘯浮標於南海布放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可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有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國家海洋局: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榮啟涵)6月8日第九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訊 記者沈慧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在人們以往對於自然災害的印象中,海嘯似乎有些陌生。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海嘯災難頻發。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海嘯浮標實時監測是國際公認的最有效的海嘯監測手段,我國已在南海馬尼拉海溝西側部署了海嘯監測浮標,實現了對南海潛在地震海嘯源區的實時監測和預警。  快速準確的海嘯數值模擬及預報技術是海嘯預警的關鍵。
  •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連發!劉保華解釋,對陸地上的地震,人們可以通過建立密集的地震臺站等方式,監測地震信號,但目前對海底地震的監測手段還極其有限,海底地震監測臺站密度、精度相對低,數據也不能實時傳輸。這也是目前國際同行遇到的共同難題。原野表達了類似觀點。「目前人類對地球內部的觀測和預測能力遠遠不夠,尚無法揭示地球內部活動的周期性。」
  • 海嘯預警,爭取寶貴的兩小時—新聞—科學網
    中國在南海布設的「海嘯哨兵」,可以提前兩小時發出警報:海嘯來了! 「印度洋海嘯後,全世界都開始重視預警。雖然中國海嘯的機率不大,但我們仍然積極行動。」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研究員商紅梅說,2012年,當時的國家海洋局啟動了海嘯預警浮標研發與應用示範項目。 中國2017年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系統。浮標位於馬尼拉海溝附近,那裡是中國海嘯最可能的策源地。
  • 紐西蘭將部署浮標網絡監測海嘯 可為南太多國提供預警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紐西蘭政府11日宣布,將部署一個海嘯深海評估和報告(DART)浮標網絡。紐西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溫斯頓·彼得斯和民防部長皮尼·赫內爾共同宣布了這一消息。DART浮標是唯一經過反覆驗證的技術,可在海嘯的波浪到達海岸前確認海嘯。赫內爾說,由15個浮標組成的網絡可以為紐西蘭克馬德克群島海溝和希庫朗伊海溝產生的海嘯提供早期監測和預警。據稱,新系統能夠在海嘯發生時快速確認,並通過公共警報系統提供更準確的海嘯警報。據報導,這套浮標網絡還可以為多個南太平洋國家提供海嘯監測和預警信息。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 歷史海嘯觀測波高與風暴潮、海浪等其它海洋災害不同,海嘯預警是與時間賽跑的「遊戲」。如何在數分鐘之內製作完成海嘯預警產品,對海嘯監測預警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因為如此,國內外對海嘯科學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快速、實時海嘯預警技術上。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揭牌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高博)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8日在北京揭牌。該中心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承建,將為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中科院專家支招:應對海嘯有「三板斧」
    為此,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盛安研究員,對此次海嘯作出解讀。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我國近海並非海嘯多發區羊城晚報北京訊 特派記者魯釔山、張演欽、許琛、程行歡報導:「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浪很高,有8到10米。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紐西蘭將部署海嘯監測系統
    新華社惠靈頓12月11日電(記者盧懷謙)紐西蘭政府11日宣布,將部署一個海嘯深海評估和報告(DART)浮標網絡。  紐西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溫斯頓·彼得斯和民防部長皮尼·赫內爾共同宣布了這一消息。彼得斯表示,紐西蘭和太平洋地區特別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擁有適當的警報系統至關重要。
  • 怪物級的海嘯,地面溶解...恐龍滅絕前遭遇的那場海嘯有多恐怖?
    ,遠古霸主恐龍也曾經歷過一場怪物級別的海嘯,2020年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海嘯是怎麼產生的?海底大規模的、突然的上下變動會使大範圍的海水從海面直至海底受到擾動,擾動以波動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海嘯就形成了。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領銜,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浙江大學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海氣界面觀測浮標的全系統國產化技術研究。
  • 專家稱海嘯不可預測只能預警 預警準確率僅25%
    專家分析認為,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初看起來易於遭受海嘯襲擊,但有史以來確切的海嘯記錄確實並不多,這可能與我國幾個海域外側有數道島鏈環繞圍護有關,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在我國,主要存在三大地震海嘯高風險區:臺灣周邊地區、南海周邊地區和東海沿岸地區,對海嘯的預警和監測需要進一步加強。
  • 海嘯和海嘯預警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文章對近年來有關海嘯生成、傳播、反演和預警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分析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問題, 討論海嘯預警策略的研究思路, 並展望未來的海嘯研究熱點。在海嘯生成方面,文章分析了目前常用的海嘯生成模型所做的三個假設及其產生的誤差,即忽略地震破裂過程、假設海面抬升與海底變形完全相同以及忽略海水的可壓縮性。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海嘯監測預警系統以實現自動化
    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海嘯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海嘯預警可在地震後15分鐘內發出2012年12月31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平臺投入業務化試運行,標誌著國家海洋局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
    監測數據按照《海洋環境監測站和志願船監測數據傳輸規程》傳輸,確保在線運行,保證各級海洋預報中心(臺)及時調取監測數據。    4.1.2浮標    各分局按照《海洋資料浮標實時數據傳輸規程》,將浮標監測數據及時傳輸到各級海洋預報中心,並確保系統正常業務運行。